国医大师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经验的应用研究

2016-12-08 02:33陈柏楠秦红松杜丽萍张恒龙刘明刘政张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闭塞性血瘀证候

陈柏楠,秦红松,杜丽萍,张恒龙,刘明,刘政,张玥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1;2.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9;3.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2)

国医大师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经验的应用研究

陈柏楠1,秦红松1,杜丽萍2,张恒龙3,刘明1,刘政1,张玥1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1;2.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9;3.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2)

国医大师;尚德俊;动脉硬化症,闭塞性;治疗经验

国医大师尚德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特别是在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疗效显著[1]。该研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研究名老中医尚德俊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经验和方案[2]、探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推广应用方法为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总结尚德俊教授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疗特色、辨证思维模式和规律[3],以及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评价诊疗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指标的相关性。

1 一般资料

参研单位分为经验组和普通中医组,在经验组中分为经验应用组(国医大师所在医疗单位)和经验学习组(外省医疗单位)。经验应用组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70例,其中湿热证11例,血瘀证59例;经验学习组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62例,其中湿热证18例,血瘀证44例。普通中医组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36例,其中湿热证14例,血瘀证22例。3组共完成研究病例168例,并形成数据库。经验组132例中,男96例,女36例,男女比例为2.7∶1,年龄38~93岁,平均(69.31±10.47)岁;普通中医组36例,男27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52~85岁,平均(70.47±8.49)岁。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 疗效比较

2.1 综合疗效比较

2.1.1 2组疗效比较(表1)经验组显愈(治愈+显效)例数较普通中医组高,显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经验组(80.30%,106/132)高于普通中医组(27.78%,10/36)(P<0.0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2.1.2 2组湿热证疗效比较(表2)经验组显愈率(89.66%,26/29)高于普通中医组(50.00%,7/14)(P<0.05)。

表2 2组湿热证综合疗效例

2.1.3 2组血瘀证疗效比较(表3)经验组显愈率(77.67%,80/103)高于普通中医组(13.64%,3/32)(P<0.01)。

表3 2组血瘀证综合疗效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1 治疗前各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4)治疗前各组血瘀证比较,经验学习组较经验应用组、普通

中医组中医证候积分低(均P<0.05);经验应用组、普通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湿热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治疗前各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4 治疗前各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组别湿热证血瘀证例数证候积分(分)例数证候积分(分)经验应用组1132.73±4.415829.38±9.11经验学习组1833.22±4.954422.36±7.16普通中医组1432.43±4.522229.55±2.89

2.2.2 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验应用组湿热证、血瘀证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表5)。

表5 经验应用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经验学习组湿热证、血瘀证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表6)。

表6 经验学习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6 经验学习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分)治疗后(分)湿热证1833.22±4.9513.56±7.99血瘀证4422.36±7.167.00±6.42

普通中医组湿热证、血瘀证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表7)。

表7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7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分)治疗后(分)湿热证1432.43±4.5222.14±4.67血瘀证2229.55±2.8921.00±3.13

2.2.3 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百分比比较(表8)经验学习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百分比与经验应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中医组的湿热证、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百分比,均较经验应用组、经验学习组患者低(均P<0.05)。

表8 各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百分比比较(±s)

表8 各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百分比比较(±s)

组别湿热证血瘀证例数例数证候积分降低(%)经验应用组115967.01±18.30经验学习组184472.01±18.03普通中医组142228.64±9.84证候积分降低(%)55.10±17.05 60.90±19.07 31.86±9.10

2.3 踝肱指数(ABI)比较

2.3.1 各组治疗前ABI比较(表9)治疗前,普通中医组、经验学习组湿热证的ABI均较经验应用组高(P<0.05,P<0.01);而普通中医组与经验学习组湿热证患者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学习组血瘀证患者的ABI较经验应用组、普通中医组患者高(均P<0.01)。提示经验应用组接诊患者肢体缺血程度最重,经验学习组接诊患者肢体缺血程度相对最轻。

表9 治疗前各组踝肱指数(ABI)比较(±s)

表9 治疗前各组踝肱指数(ABI)比较(±s)

注:ABI,踝肱指数。

组别湿热证血瘀证患肢数(条)患肢数(条)ABI经验应用组141000.57±0.30经验学习组26670.94±0.26普通中医组21400.64±0.29 ABI 0.41±0.21 0.72±0.26 0.63±0.26

2.3.2 各组内治疗前后ABI比较(表10)经验应用组、经验学习组和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组内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0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s)

表10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s)

组别患肢数(条)治疗前治疗后经验应用组1140.46±0.290.50±0.29经验学习组930.88±0.280.91±0.23普通中医组610.63±0.280.71±0.29

2.3.3 各组间ABI提高百分比比较经验组ABI提高百分比(15.76±38.40)%,与普通中医组的(14.38± 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验应用组提高(19.65±35.60)%,与经验学习组(11.32±41.11)%及普通中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实验室数据比较

3.12 组治疗前实验室数据比较(表11~14)治疗前普通中医组与经验组比较仅APTT值较低(P<0.05)。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及凝血四项(除APTT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22 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比较

3.2.1 经验组(表15~18)治疗后血小板数值降低(P<0.05)。血常规(除血小板外)及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四项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2.2 普通中医组(表19~22)治疗后中性粒细胞、PT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血常规(除中性粒细胞)、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四项(除PT外)治

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1 2组治疗前血常规比较(±s)

表11 2组治疗前血常规比较(±s)

组别例数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经验组1326.62±2.2057.55±13.9628.91±9.684.21±0.61128.72±17.08228.58±74.34普通中医组366.65±2.7360.22±13.2626.28±8.954.33±0.64132.72±19.54246.44±99.00

表12 2组治疗前肝肾功能比较(±s)

表12 2组治疗前肝肾功能比较(±s)

组别例数ALT(U/L)AST(U/L)BUN(mmol/L)Cr(μmol/L)经验组13222.76±17.6125.60±10.075.52±2.0679.93±21.55普通中医组3620.13±10.2821.69±15.186.31±2.0173.23±27.82

表13 2组治疗前血脂比较(±s)

表13 2组治疗前血脂比较(±s)

组别例数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经验组1325.07±1.261.81±1.511.17±0.313.01±0.87普通中医组364.67±1.211.45±0.571.54±0.502.76±0.89

表14 2组治疗前凝血四项比较(±s)

表14 2组治疗前凝血四项比较(±s)

组别例数PT(t/s)TT(t/s)APTT(t/s)FIB(g/L)经验组13212.86±3.1216.63±2.3536.71±8.374.03±1.52普通中医组3611.53±2.0614.52±4.3129.94±5.103.14±0.78

表15 经验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

表15 经验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

时间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治疗前6.62±2.2057.55±13.9628.91±9.684.21±0.61128.72±17.08228.58±74.34治疗后6.81±3.3257.23±11.9330.08±9.754.29±0.57129.68±19.41209.38±74.78

表16 经验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s)

表16 经验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s)

时间ALT(U/L)AST(U/L)BUN(mmol/L)Cr(μmol/L)治疗前22.76±17.6125.60±10.075.52±2.0679.93±21.55治疗后21.79±14.3825.09±11.195.59±1.9976.50±19.84

表17 经验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

表17 经验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

时间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治疗前5.07±1.261.81±1.511.17±0.313.01±0.87治疗后5.10±0.991.79±1.171.22±0.353.00±0.82

表18 经验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s)

表18 经验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s)

时间PT(t/s)TT(t/s)APTT(t/s)FIB(g/L)治疗前12.86±3.1216.63±2.3536.71±8.374.03±1.52治疗后12.69±3.3116.96±2.2336.33±8.064.00±2.33

4 研究结果

4.1 综合疗效经验组显愈率为80.30%,普通中医组为27.78%,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总体疗效明显好于普通中医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 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湿热证的显愈率为89.66%,患足红肿、疼痛、肢端破溃等症明显缓解,疗

效最好。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血瘀证的显愈率为77.67%,与普通中医方案(13.64%)比较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9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

表19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

时间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治疗前6.65±2.7360.22±13.2626.28±8.954.33±0.64132.72±19.54246.44±99.00治疗后6.89±2.4165.38±7.4726.59±7.144.22±0.50129.06±18.36260.28±93.22

表20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s)

表20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s)

时间ALT(U/L)AST(U/L)BUN(mmol/L)Cr(μmol/L)治疗前20.13±10.2821.69±15.186.31±2.0173.23±27.82治疗后21.20±9.2324.97±10.415.81±1.3073.12±22.67

表21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

表21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

时间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治疗前4.67±1.211.45±0.571.54±0.502.76±0.89治疗后4.44±1.791.56±0.401.60±0.552.89±1.01

表22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s)

表22 普通中医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s)

时间PT(t/s)TT(t/s)APTT(t/s)FIB(g/L)治疗前11.53±2.0614.52±4.3129.94±5.103.14±0.78治疗后12.82±2.1114.49±2.4831.63±2.663.33±0.81

4.3 经验组与普通中医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疗效明显;而在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百分比方面,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明显好于普通中医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4 经验组与普通中医组的ABI由于病例样本量和治疗时间等原因,治疗前后和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5 各治疗方案对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影响,经验组治疗后血小板数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验组治疗方案有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4.6 各治疗方案对肝肾功能均无影响,随访中未发现可疑肝肾损害的病例,说明治疗方案的安全可靠。经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长期用药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7 经验学习组对名老中医经验方案能够基本掌握和正确应用,并取得满意的疗效。该组部分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其他组,ABI高于其他组,提示经验学习组接诊患者肢体缺血程度相对最轻,普通中医组接诊患者肢体缺血程度较重,经验应用组接诊患者肢体缺血程度最重。

4.8 经验学习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百分比优于经验应用组,分析原因为轻症患者较多,以及部分患者为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接受中医治疗。经验应用组患者多为重症和无手术指征者,或术后病情复发者。研究结果提示,介入或手术治疗后积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可巩固和提高疗效,预防或延缓动脉血栓形成;中药对下肢血管重建手术后再狭窄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1]尚德俊,赵绚徳.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3-148.

[2]尚德俊,陈柏楠,秦红松.尚德俊外科心得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88.

[3]秦红松,陈柏楠.尚德俊教授从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论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06-208.

2016-08-05)

10.3969/j.issn.1672-0512.2016.06.001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2007BAI10B02-11)。

陈柏楠(1956-),男,天津人,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闭塞性血瘀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话说血瘀证
好发于吸烟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
赵坤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经验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