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路径探析

2016-12-07 08:11牛绍娜王国喜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创新意识

牛绍娜 王国喜

[摘 要]大学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及民族振兴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差距,需从去行政化,营造自由学术氛围;发展博雅教育,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扎根本土特色,立足国际视野等路径着手,同时要恪守学术道德,增强创新意识,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词]学术自由;博雅教育;本土特色;国际视野;学术道德;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26 — 02

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智力平台,是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教育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及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胡适先生引一英国教师所言:“国之先务,莫大于是。”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深入,21世纪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我国也认识到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使命感。2014年5月4日,“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这里凸显了举办世界一流大学需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特色。那么,何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概念学界对此并未明确界定,也无统一的客观标准。纵观各位学者观点,世界一流大学不外乎是有一流的学科与生源、卓越的师资与科研、充分的学术自由空间、充足的资金支持、更有一流的管理等特征。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伟大的大学”,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代的召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科技日益进步,高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然而教育大国不等于教育强国,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因素导致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需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发展高等教育路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去行政化,营造自由学术氛围

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那么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于学术独立境界,因此大学应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何为学术自由?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教授认为“学术自由是指教授和他们的机构团体独立于政治干涉。”〔1〕我国高校为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差甚远,其首要原因在于中国部分高校缺少学术自由氛围,行政化过于严重,学术话语权弱化,这就导致了本来定位为“服务机构”的行政组织,反而在教学管理中拥有实际的决策权。而具有参与大学决策及管理功能的学术权力发挥的作用反而微乎其微。虽然早在1985年我国就提出“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都明确“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但目前看来,进展缓慢、效果不佳,我国高校尚存行政过度干预学术的尴尬局面。

学术自由是学术大师的必要条件,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学术大师,也就没有批判、改造、引导社会的力量。大学缺乏学术根基,就无法用知识和智慧造福人类。中国部分高校存在行政化过于严重现象,显然不利于大师的学术研究,更不利于增加社会福祉。而西方国家素有自由文化传统,在大学内更是充满着自由的气息,为学术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甚至得到宪法或法律规范的保护,以确保学术自由的贯彻和落实。譬如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草案和1850年普鲁士宪法中出现学术自由权利条款。美国1915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发表了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宣言”,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保障学术自由制度。德国1976年的《高等学校总法》中明确规定将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作为三大学术自由进行保护,将学术自由从一种思想传统转化为一项受法律法规保护的基本权利。

西方国家这些维护学术自由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时,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做法,为我多用。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实现学术自由需从内外环境同时入手,从内部而言,应从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平等、兼容并包;学术独立、重建规范等几方面做起。就外部来说,力争实现学术自由法律化,取得法律甚至根本大法《宪法》的保护;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在政府监管范围内,增大高校治理自主权等等。只有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科研创新才有可能,践行大学之本务:探索未知、传承学术、服务社会。

二、发展博雅教育,秉持立德树人理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即培育至德至善之人。蔡元培先生教导学生“须抱定如下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教育学生应有不在做官致富、而在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的志向。爱因斯坦将仅受专业知识训练的人比喻成“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观点都表明,一流大学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那么,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彻改教育理念,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秉承以德树人理念,发展博雅教育。所谓博雅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于一体,培养具有广博知识、优雅气质和理想人格的人。英国红衣主教纽曼(1862)坚持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培养理念,成就了两所高校当今的辉煌。

我国大陆虽倡导素质教育,但部分中小学仍存在素质教育包装下的应试教育,还是以升学率、题海战术等为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智力培养的方式是不科学的,所以有学者发起新教育实验,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某些高校过多地侧重技能的传授以提升就业率,对德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德育仅仅通过团委、学生社团等零星式地组织实施,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更没全面开设专门的人文素养、人格培育等课程。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不但要授人以“才”,成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用之人,更要成人以“性”,培育重品尚贤的有德之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身心脑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关于博雅教育,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国港澳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大陆高校借鉴学习,他们特别重视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例如,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道德与哲学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八大领域。中国香港地区的岭南大学以博雅教育为宗旨,教导学生“学识广博,生活高雅”。英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注重人文主义素质培养,与高深的专业知识技能相比,他们更加强调绅士般教养的重要性。美国同样重视博雅教育,要求所有学士前两年受都要受博雅教育课程熏陶,从第三年才修专业主干课。这些发展博雅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是“一台有用的机器”,应是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另一方面,探究一套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德育体系,真正将博雅教育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高校教育,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扎根本土特色,立足国际视野

文化是融入民族血液的特殊标识,优秀民族文化是滋养教育发展营养源,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应根植于优秀文化沃土,因为文化与教育不可分割、互相砥砺。正如瑞士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所言:“文化和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它们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确定教育终于何处和文化始于何处都是不可能的。企图去分离它们是荒谬的。”〔2〕因此,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立足本土文化,从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就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这里凸显了“中国的”三个字,这就要求中国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把北京大学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这里反映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反对“拿来主义”,主张依据中国实际借鉴西方一流大学创办经验,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扎根本土特色之外,还应立足国际视野,因为大学是开放的平台,应兼容并包。其一,借鉴西方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经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虽不能照搬照抄,但有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欧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及治学经验,我们可以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其二,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1815—1915年间,美国先后有万余名学者和学生漂洋过海赴德求学,其中,有5000多人到柏林大学学习。〔3〕这启示学术交流是无国界的,国际化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其先进的治学理念、办学经验,为我所用,助推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其三,扩大中国高校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师生出国深造,平衡留学生结构,促进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科研成果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高度重视高端国际论坛和会议的承办、协办和参与等等,自觉融入国际科研协同创新潮流之中,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除了从上述论及的去行政化,营造自由学术氛围;发展博雅教育,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扎根本土特色,立足国际视野等路径外,高校师生还应规范学术行为,遵守科研共同体伦理秩序,做到不抄袭、不剽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这是最基本的学术道德修养和最起码的科研伦理规范,以人品促学品,以术德显品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文明自居,当今高校更要以恪守学术规范的道德品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同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培养优秀创新人才,这是一流大学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创新,以创新驱动一流,逐步缩小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力争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参 考 文 献〕

〔1〕〔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2〕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247.

〔3〕Charles Franklin Thwing.The American and the German University: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8:3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创新意识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