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莹
[摘 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巧妙的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结合起来,提出了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改革开放时期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关键词]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14 — 03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想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邓小平借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它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息息相关的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关于小康社会的具体设想,但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理论中却夹杂着这一思想。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这一基本原理,预测了从资本主义到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阶段,强调人类无法由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理想社会。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特别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因为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刚刚取得政权,为了消灭私有制,镇压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反抗,进而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无产阶级需要牢牢掌握政权,所以有必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依据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程度的不同,将未来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指:“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②此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来,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很多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还未发生本质改变,由此,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克服旧制度的弊端和为新社会创造条件。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指:“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③此时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三大差别已经消失,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分配上实行按需分配,人类实现了自由而全面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有条件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早在1958年,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文中指出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不同的发展阶段代表事物的质的变化。1959年,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明确讲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①但是毛泽东的这个有益探索,最终没有坚持和发扬下去,不过对后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逐步提出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补充说明,文件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历史文献中正式提出中国处在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并对初级阶段的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做了详细分析。接着,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形成,此次代表大会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理论依据,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以及这一阶段主要纲领等内容,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以后,又在随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一阶段”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正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对建国初期我们党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新调整。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就算达到同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来描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思想由此诞生。实现共产主义是各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与奋斗目标,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而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我们要进入理想社会均未达到标准,还有漫长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不够格”到“够格”的必经阶段。总的来说,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小康思想由来已久,蕴藏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小康”最早描述的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普通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邓小平用“小康”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性目标,使党的政治目标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
在生产力落后的先秦时期,“小康”首次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思就是人民实在太过劳苦,都希望过安稳的生活,不再遭受剥削与压迫。这里的“小康”被描述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儒家对“小康”有独特的理解,此时“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与“大同”社会相对应而存在。《礼记?礼运》篇详细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③此文详细地描述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各方面特征,二者存在明显差别。大同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要求天下为公、政治民主自由、不谋私利、社会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形态;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家,严于律己,靠礼、义等来维持秩序的社会形态。很显然,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言,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仅仅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而小康的社会形态不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到了近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为了推行维新变法,把《春秋公羊解诂》中的“三世说”和儒家的“大同”、“小康”社会思想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依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其中“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他说:“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民主矣。”第一个阶段“据乱世”就是他要努力推翻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阶段“升平世”即小康,是他要努力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而第三个阶段“太平世“即大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总之,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就是要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即小康最终发展到“太平世”即大同。康有为在近代所推崇的的小康社会,与古代的小康理想相比,还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他认为应发展实业,国家鼓励老百姓“以宅与地,抵押借款,以起资本”①,主张发展股票公司,设立股票交易所来扩大财富。总而言之,就近代的社会环境而言,康有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所设想的小康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统治者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均没有变成现实。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与传统的小康已有质的不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符合我国国情与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小康社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障,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理论,创造性的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的思想,结合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与具体实际,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赋予了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使中国人民几千年苦苦追寻的小康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三、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改革开放时期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思想,其最初目标是到二十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各种条件,最终将小康社会的最低标准定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美元,此时的小康侧重经济发展指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为了更具体的执行小康社会所确定的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翻两番的政策措施,争取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出发,提出要分三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一步温饱水平,第二步小康水平,第三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提前完成小康水平的目标,到199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69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两级分化问题逐步凸显,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共同富裕,强调先富帮后富,沿海帮内地的政策措施。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种解读,小康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小康社会思想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扩大,我们对小康有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认为我们之前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之后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对小康社会的内容加以补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认为我国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小康社会战略的最后一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主题。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进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短短几十年时间里,201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2万元,而1978年的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1.23元,是1978年的136倍。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小康社会思想的指导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理财救国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