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巍巍
精设“先学”智慧“后教”
——以“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为例
◇姜巍巍
对于预习作业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预习课本上的第几页内容,完成几道练习,而是教师在钻研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设“学习提纲”,其设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知识、学习新知的效果。
课前预习,教师提供给学生如下预习单:
图1
细细品味教师设计的这4道题,可以发现其匠心。第一题从数到图。采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涂色。从学过的分数入手,以分数单位为知识生长点,学生通过涂色发现,有些分数涂色时1个单位“1”都涂不满,有些分数需要涂满1个单位“1”,而有些分数涂色时需要用到2个甚至3个单位“1”,让学生初步感知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内涵。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问题,从图到数。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图形反过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实质,即:1个单位“1”没有涂满时所表示的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刚好涂满1个单位“1”时所表示的分数分子等于分母,而用到1个以上单位“1”时所表示的分数则分子比分母大。
紧接着安排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前两道题中出现的11个分数中找特殊的分数,每个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开放的,而描述理由的过程,恰恰帮助学生层层逼近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内核。
最后,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之前累积的种种体验去区分这11个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此设计既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层运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多角度辨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内涵。
“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堂是不是只剩下小组的交流声、学生的汇报声、质疑声?教师的引领作用如何体现?应该说什么?什么时间说?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片段一:
师:汇报第一题。哪个组愿意上台分享?
(一组学生上台,在屏幕上投影自己的学习单)
师:说说你是怎样涂色表示这些分数的。
生:1个圆不够,1个圆里只有4份。
师:第一行这4个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
图2
生: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生:我有一个发现,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1个圆就够;分子与分母相等,刚好涂满1个圆;分子比分母大,1个圆就不够了。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我想帮他把这个发现整理在黑板上,你们觉得应该写些什么?
生:我认为要写“不够1个圆,刚好1个圆,超过1个圆”。
在学生对预习题第一题展开汇报交流、互动质疑后,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发出了以上提议,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总结、梳理自己刚才所听到的,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发现”,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梳理能力。
片段二:
师:汇报第二题,哪个组愿意来?
(生从左到右指图陈述)
生:第一幅图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涂了其中的3份,表示。
生:(补充)还可以写成 1。
生:第三幅图是把每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共8份,涂了其中的7份,是。
图3
生:应该是把1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1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4份,分母应该是4才对。
生:分母要看1个长方形被分成几份。
师:这幅图应把1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
在小组汇报完后,一个学生即刻起身质疑:这幅图(如图3)为什么不写成呢?于是,我们听到教师这样说:“那我给他提个更难的,为什么不写成呢?”把问题指向本课的难点:当有2个正方形时,把谁看作单位“1”?这样的话语凸显教者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准”质疑,“深”质疑。
从以上课例看到,“转变教与学方式”后的课堂,学生敢说了、愿意问了。但我们也发现:学生终究是学生,会说不清楚、不到位,扯远了、偏了,或是在同一层面上反复纠缠。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这样的话语:“我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就是……”“这个问题就到这里。”“……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其作用是理一理学生的问题,切断学生没必要的纠缠,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些话语凸显教师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课堂中的引领作用——“梳理归纳,当断则断”。可以看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堂中教师智慧的体现,原来提出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不是更应丰富其内涵,改为“精设‘先学’,智慧‘后教’”呢?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上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