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容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台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启示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个案
陈奕容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目前许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瓶颈,转型之路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必然之路。以台湾地区最大的终身教育机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作为个案,结合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AGIL)框架,分析台湾地区高校高度契合市场而又富有效率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对大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即顺应高校继续教育的明显市场化属性,实现综合内部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的多要素综合优化。
台湾;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9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张教育是持续终身、不断学习的历程,而推动继续教育是以达成终身学习为目的。我国《教育大辞典》将继续教育界定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已获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的在职人员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继续教育对个体来说,可以是接受某一阶段的正规学历教育,也可以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再教育。
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首先发轫于欧洲大陆和美国,并且迅速扩展到发展中国家。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出席第一次世界继续教育工程大会,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继续教育发展浪潮。自此以后,国际范围内的继续教育广泛开展比较研究,以继续教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合作研究以及资料交流空前活跃,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交流、互为借鉴,极大丰富了继续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在台湾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又称为大学推广教育,“二战”后台湾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开放化和多元化。根据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大学院校推广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各高校应设有推广部或进修部,开办各类学分制或非学分制的在职培训。在台湾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受众范围很广泛,课程种类丰富多元,教育资金来源多样;教学内容异彩纷呈,继续教育法规规范、完整;在成就认证上充分满足不同人群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整体继续教育理念和规划都根据学习需求、成人发展特性而开展,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充满活力。
台湾地区与福建两地隔水相望,地缘接近、血缘相亲,随着闽台两地教育文化日益交流频繁,台湾地区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及做法。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继续教育的实践发展,对比审视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考察借鉴其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作为实践发展的参考。
目前,福建省内高校一般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承担传统的业余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业余学历教育一度是继续教育的中心业务,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正规全日制国民教育、大学教育的人们提供教育机会,具有补偿性质,因此又被称为补偿式教育,主要分为成人学历教育(根据学习形式的差异再细分为脱产、业余和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从1998年到2010年,全国性的普通高考招生录取人数从109万增长至668万,录取比例从31%提高到60%以上,随着高考录取率上升,高等学历教育不断普及,传统的业余学历继续教育需求相对呈现出下降趋势。
传统的业余学历继续教育在下降,与此同时大学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却不断上涨。首先,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社会分工细化和产业分化,职业结构调整迅速,各种特殊技能的需求上升,职业所需的技能也根据其复杂程度产生了等级划分,而学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以及学校的变革,就是不断满足这些社会技术需求的变化。 这就是结构-功能主义对教育的技术功能的定位。大学后继续教育可以满足已获得学历教育的人更新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可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个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在职人员和企业发展能力。其次,民众不断增长的个人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使得文化休闲教育也逐渐进入继续教育办学视野,既符合个体终身教育需求,也契合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更有助于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组织形式。因此,大学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休闲生活类培训正在成为继续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
继续教育办学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是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却相对滞后,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也因此与现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体现在:(1)继续教育多依附于教育主管部门,服从于计划和指令,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部门指令上传下达的执行者和附属品。在21世纪市场化浪潮中,其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依然十分突出,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设置需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招生名额高度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计划和指标。(2)办学体制单一,虽然各种非学历培训逐步得到培育和发展,成人学历教育仍旧是众多继续教育学院的主要业务,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其中不乏全部收入来自于单一成人学历教育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3)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陈旧,市场开发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市场化特征非常明显,但在实际管理中缺乏市场敏感性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教学手段落后,人员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欠缺,教学管理停留在经验式、粗放式。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系统的变革源于现代化运动和现代性的需求,只有变革转型才能满足社会系统调适的需要。继续教育发展转型之说由来已久,只是发展方向一直是困扰继续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现代社会行动系统的一部分,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必然。面对继续教育转型之困惑,借助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们跨越边界,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场域中,分析继续教育的社会架构及其各种社会因素。
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应符合4个基本功能模式: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以及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具体而言,适应模式指的是系统需要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并加以分配,从而获得生存,如社会经济体系;目标达成模式指制定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自己发展次序,并调动内部能量去实现的能力,如社会政治体系;整合模式指的是系统内众多子系统的协调机制,如社会法律和宗教体系就起到了协调整合作用;潜在模式维持指系统出现中断或中止时,能有制度化的价值观完整保存并维持原有运行模式,如社会的家庭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大学推广教育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大专院校夜间部,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教育或单次职业训练无法满足终生职业需求,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不但是时代发展之潮流,也是各国所欲达成之教育理想,不管是台湾当局或是民众个人,开始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各层次的继续教育。
从宏观上,台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迅速,法制化是其重要依据。1994年台湾大学法修正案通过,要求公立大学自筹校务基金,从而使继续教育成为高校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1997年《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正式颁发,成为重要而完整的法规依据;1998年,台湾当局公布《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说明了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立学习社会作为响应挑战的具体途径,其中,大学推广教育成为建立学习社会的实际推动者。台湾当局对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而修订和完善,有力推动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台湾众多大专院校推广教育部不断扩张,纷纷成立跨地区分部,对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营销方式异彩纷呈,表现出与大陆高校继续教育迥异的热络景象。
从微观上,高校继续教育是成人进一步进修和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创新、发展和推动学习社会的关键所在。台湾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组织架构中,有的是作为学校一级单位,如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有的是作为二级单位,如新竹清华大学。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由推广教育部管办合一,全权统筹运作,而台湾大学有许多课程由校内其他单位自行办理,新竹清华大学则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校外机构。
不同方式各有运作上的优缺点,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大专院校如何在继续教育领域适时切入,打破传统直线教育模式,调整组织架构,增强行政效率,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争取到有再教育需求的学习者,丰富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方式,成为继续教育从业者的努力方向。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拥有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继续教育学习课程和注册人数,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对于大陆地区转型中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帕森斯的4个基本功能模式为研究高校继续教育行动系统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通过市场化管理体制实现适应功能,达成战略定位;在学校内外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市场需求优先的办学目标体制;通过现代化教学和多元化学习渠道纾解办学困境,实现整合功能;与此同时,注重全面系统的教育质量评估,以此实现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因此,我们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综合为:内部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的优化系统模式,以实现未来持久竞争优势。其中,内部管理体制要求做到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权限明晰、信息和物质交流畅通、工作氛围有满足感。市场运行机制需要各要素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促进,既相互依赖也相互制约,包含一切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运行机制应合乎继续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综合评估体系则包含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效益评估等多方面的综合概念。
(一)适应:高度契合市场环境的内部管理体制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创立于1971年,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内资源和华冈兴业基金会为支持。全体专职人员将近400人,平均年龄为32岁,三分之一以上具有研究所学历;管理队伍年轻而专业。组织架构呈扁平化特征,每一个员工能得以充分授权,享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机构设置分工明确、紧跟市场、权限明晰、精密有序,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此来保障管理高效率和服务高标准(见图1、图2)。
图1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管理团队一览
图2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业务部门分工
(二) 目标达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办学运行机制
1.市场化的运营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与师资聘请都经过严格管理并引入ISO9001品质管理流程。产业研发长和企划总监负责市场信息调研,根据市场定制并对新课程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以保障培训项目利润;新课程开发的同时,网络、电视、报纸、现场推介以及老学员推广等立体化营销渠道同步进行;一门课程如果广受欢迎,则不断延伸开发相关系列课程以吸引更多学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新课程项目开课从推广到正式开班,平均周期约在15天左右,产品更新迭代迅速,紧跟市场。
2.多元化教学内容。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在台北、台中和高雄共设立7个学习中心,搭建在线数字教学网络,打破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提供丰富、便捷的进修服务。每个月平均开设700多门终身学习课程,开发符合国际趋势的多元化课程,发展先进学习科技,按需施教,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阶层的多样学习需求。此外还积极对接政府和企业,定制化各类政府和企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内容和渠道丰富多样,覆盖面广,能为民众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的多元学习机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每年开班数超过8 000班次,学员逾10万人次,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终身教育机构和终身学习场所。
(三)整合:数字化多渠道的要素协调机制
1.多样化学习形式。2001年率先推出无线选课系统,2002年研发校园整合系统,建立数字化图文学习中心,提供校园资讯查询、课程学习选择、课辅信息查询和选课系统。
2.现代化校园环境。早在2004年实现全校电子公文系统,物联网发展迅速,引进先进校园设计理念与应用科技,整合资讯与网络,建构智慧型教学大楼和移动校园方案,教学大楼采用最新环境节能控制技术,校园有红外线体温感测系统;提升数字化校园、资产管理系统和楼宇监控系统。校内场地以专业会展的服务标准,弹性提供校外单位租借使用,每周七日平均使用率达70%以上,既提高场地使用效率,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四)潜在模式维持:完整系统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
高品质品牌管理和高水平全方位服务构建高质量教育评估体系。品质保证中心保障课程运行,而质量保证中心则跟踪课程教学和师生诉求,配置专属教学服务团队,根据学员与校方接触的流程细分为教育顾问组、客户服务组和客户事务组,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提供无假日细致贴心、无所不在的教务服务。网站上设置24小时虚拟服务柜台,充分保障高水平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从而形成完善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校园保安为夜间上课的师生提供叫车服务,并登记车号和时间,可供事后一个月查询,教学服务之细致可见一斑。
咖啡飘香而又精致的学习环境,营造创意、愉悦与健康的学习场所。提供生活辅导及生涯规划咨询服务的心理辅导中心,每学期开设提升学习效能系列课程,包含时间规划、读书计划、克服考试焦虑、报告撰写等主题,既不失学术化,学习体验也亲和、开放、人性化。长期以来,学员的总满意度都超过80%。
根据AGIL分析框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的发展模式是系统调整的需要,既要满足系统的结构变化,也需要适应功能的变化。通过自身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完成了市场化变革,适应了社会环境,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获得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系统自身长足发展;制定系统目标定位并调动内部人力物力去实现目标;制定有效的运营机制使系统内各子系统能整合为一个运作高效的整体;具有潜在价值模式并在系统内制度化,评估、处理各项矛盾和冲突。台湾高校的推广教育(继续教育)提供了社会所需专业知识多渠道传输系统,受众面广泛,渠道方式多元,而且品质高、服务优良。既高度契合市场,也不断开发新市场。兼顾学历与非学历的需求,有效管理组织和经营架构,通过教育质量评估实现品牌质量管理,发展众多的特色化项目品牌,形成富有效率、高市场化的特色发展模式。
从结构功能上来看,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办学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属性,要达成环境适应必然要以市场需求促进自身发展,以此为目标,通过运行机制和管理改革等资源整合方式,遵循市场规律和要求,用市场化模式和手段进行招生;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线上教育资源,构建学历教育、非学历的休闲和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形成开放化办学方式;内外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用市场理念打造走向市场的继续教育事业,实现模式维持。因此,要做到综合内部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的多要素综合优化。
(一)内部管理体制
1.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要明确市场的主体。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正在从行政主导逐步转向办学主导。 通过这种转变,实现继续教育机构从行政机构到办学主体的转移,明确市场经济中的办学主体资格。按照市场化形态,成立继续教育培训公司或者教育集团,通过公司化、产业化管理和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而明确该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走向市场并适应市场经济,为下一步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做好准备。
2.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机构设置。继续教育既需要职能管理,也需要敏感的市场反应机制,矩阵式组织结构可以有机结合行政职能和项目管理。 纵向设置分级职能机构,实行学校-学院-部门三级行政管理;横向设置项目管理小组作为补充,按项目管理,由项目管理人组织实施项目策划和实施,并进行单项目成本核算。
3.通过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改变现有人员编制结构。继续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应该对经营管理行为负责,而不仅是行政级别的标志。(1)建立聘用制的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职工的编内编外身份界限,增强从业人员的活力;(2)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益观念,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3)推行严格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进修、升职、调岗和奖惩制度,以竞争激励实现群体优化,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优良工作环境。
4.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根据继续教育特点按需施教。继续教育机构多依托全日制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术性强,偏重理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在校生普遍为在职人员,除了学历需求,学生也十分渴望在课堂上汲取到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继续教育业务重心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转移,教育培训师资需要高层次的行业人才,尤其是有市场经验的行业从业人员,因此亟需建立针对高端培训项目的专业师资力量。
(二)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矩阵式管理通过项目管理制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引进教育市场营销行为,可以有效探索生源市场的需求,开发出适当的教育项目,设计合理有效的课程,提高继续教育机构知名度,并能有效整合资金、人员和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机构主动追求市场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在项目的招生管理中,项目负责人拥有一定范围的人财物管理自主权,对项目运行进行市场导向的决策并进行成本核算。生源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首先要对继续教育市场环境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选择目标市场,充分整合自身资源;其次,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进一步细分次级市场,建立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包括:(1)项目开发,明确培训项目名称、定价、课程、周期和质量保障;(2)渠道促销,注重网络和大数据,选择相适应的广告媒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多渠道多样化营销,并要跟踪推广效果,紧跟市场节奏及时调整; (3)铸就品牌,全力打造能凸显自身优势的学科专业或者培训服务品牌形象,适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营造美誉度,推广知名度,提升继续教育结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综合评估体系
1.服务工程。(1)建立简洁明了的学员办事流程,以满足学员需求为中心,加强服务意识,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服务学员;从学员进入校门开始,信息、咨询、服务交流、缴费、教务等事项做到流程清晰,周到细致。(2)建立畅通便捷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院-班主任-学员立体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学员对教学和管理过程的体验感,不断提升学员满意度,增强他们对学院归属感和认同感;做好训后回访工作,及时跟进参训学员反馈,提升客户体验,并做好潜在生源转化工作。
2.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一是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促进信息化管理,打造现代化校园环境,更新教学技术和设备,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二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并充实网络学习课程资源,切实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统建共享的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提升教育的信息化体验水平。
3.监督机制。继续教育市场化运行需要健康有序的法律环境支撑,从合同制定、履行到学员关系,从招生推广到市场竞争,法律法规是重要的依托。此外,还需要接受市场监督、市场制约,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实行会计报告、财务审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等,并加大监督制约力度。
通过AGIL分析台湾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使得我们能基于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态势分析,通过内外部环境资源整合,以应对外部机遇挑战,使学校能够发挥自设优势和特色,寻找“能够做的”(即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即机遇和挑战)之间的有机组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的发展模式助其成为台湾地区行业标杆,当前高校继续教育面临转型和发展,台湾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高校继续教育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属性,其发展模式应符合市场行为规律: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推进市场运行机制,从项目策划、课程开发、推广营销到综合质量监控环环相扣,从而提升继续教育机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中国梦。
[1]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6.
[2]钱民辉.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65-77.
[3]钱民辉. 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3-80.
[4]陈萍萍,倪建生.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70-72.
[5]王景胜. 矩阵组织结构在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3(2-3):155-156.
[6]王景胜.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3(3):44-46.
[7]杜晓成,胡锐.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2012(6):3-6.
(编辑:王 佳)
2016-06-16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台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启示”(编号:JAS150426)研究成果之一。
陈奕容(1981-),女,福建厦门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及管理、教育社会学。
G724
A
1008-6927(2016)04-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