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三辙”(外一篇)

2016-12-07 07:31蔡呼民
雨花 2016年19期
关键词:音韵中东京剧

■蔡呼民

浅谈“十三辙”(外一篇)

■蔡呼民

“辙”的本义是车轮的轨迹,引申开来为道路。京剧中的“辙”指的是则是戏词或唱腔上所为的韵脚,因此,“辙”就成了韵的俗称。既然韵可以叫“辙”,可见韵也是有轨迹、有路径的,因而唱戏在音韵的掌握上也要循规蹈矩,不能想当然,爱怎么唱就怎么唱,得合辙押韵。当然,这是说的要想把戏学好唱好就得这么着,至于有人遇到高兴的事想庆贺庆贺,碰见窝心事想发泄发泄,嚎两嗓子,那是愿意怎么嚎就怎么嚎,用不着管什么韵不韵辙不辙的。

京剧的“辙”分为13个,俗称“十三辙”。它们是:“中东辙”、“衣期辙”、“言前辙”、“灰堆辙”、“尤求辙”、“人辰辙”、“发花辙”、“摇条辙”、“怀来辙”、“梭波辙”、“乜邪辙”、“姑苏辙”、“江阳辙”。这些“辙”的名称听起来挺别扭,叫人莫名其妙,这俩字既不是一个词,更不是一句话,它俩怎么连在一起呢?这就要说汉字的复杂了。汉字是单音字,同间字太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如果用两个字给某一音韵起名字,就只能找两个符合这个音韵(辙口)而又是常见的字,尽管这两个字之间并没有任务联系。什么叫“言前”?什么叫“衣期”?看字面什么也不是,就得听音,一听间就明白了,它俩代表着一个音一种韵。例如“言”前代表“安(an)”韵,“衣期”代表“衣(i)”韵。

为了既能代表某一音韵又简单好记,有专家就把这“十三辙”的名字简化了。每一个“辙”用十三个字代表。而且经过排列组合概括出一句话来,叫东(中东辙)、西(衣期辙)、南(言前辙)、北(灰堆辙)、走(尤求辙)、人(人辰辙)、家(发花辙)、好(摇条辙)、派(怀来辙)、车(梭波辙)、接(乜邪辙)、姑(姑苏辙)、娘(江阳辙)。把这十三个字单提出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东西南北走,人家好派车,接姑娘”。这样,只要记住这一句话,这“十三辙”就会脱口而出。

“十三辙”基本上是根据北方主意规范出来的,说“基本上”是指主体是北方语音,还有部分是南方主意,因为京剧本来是从南方来的,京剧与昆曲相通,所以京剧中一些语音还保留着中州及徵、鄂一带的方言,即所谓的“上口字”。因此,有些字按北方语音念是一种音,按南方语音念又是一种音,由于念的音不同,所以在归“辙”时也就归到不同的“辙”中去了。例如:“成”、“恒”、“兵”、“生”,按北方语言应归入“中东辙”,而按徵、鄂语音这些字被念成了“沉”、“痕”、“宾”、“身”,在归入“人辰辙”;同样,“珠”、“书”、“如”按北方语音应归入“姑苏辙”,而按徽鄂方言则被归入“衣期辙”。依次类推。

京剧现代戏则没有这些麻烦事了。戏词一律是北方语音的标准话,没有了什么“尖字”、“团字”、“上口字”之分了。这就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看戏的再不会为那些怎么也听不明白的“韵白”而生闷气;学戏的再也不会为那些怎么也“尖”不起来的“尖字”而伤脑筋,为那些上不了口的“上口字”而动肝火。

京剧现代戏在京剧的语言大众化方面带了个头,这恐怕也得叫发展,或者说是与时俱进。那么京剧传统戏在这方面是不是也要跟着点,离现代生活很久远了的字、词、音该改的也得改了。

京剧的“辙”是如何辨别和认定的?京剧的唱词与对联、律诗相似,一般的是七个字一句(其中又分为二、二、三,三个分句)或十个字一句(其中又分为三、三、四,三个分句)。每一唱段由上下两句或若干个上下句连缀组成。一般情况下,上下句都押韵。所谓“辙”就是下句最后一个字的落音,也叫主音,这个主音是什么韵,这段唱腔就是什么“辙”。在京剧的唱段里,多数是一“辙”到底,也有些唱段是以一“辙”为主,兼有它“辙”。为便于理解,这里举例说说。

《洪洋洞》: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我也曾平服了塞北西东。“空”“东”——“中东辙”。《搜孤救孤》:娘子不必太烈性,卑人言来你是听。“性”、“听”——“中东辙”。《秦香莲》:郎在东来妻在西,墙高万丈两分离,深闺只见新人笑,缘何不听旧人啼。“西”、“离”、“啼”——“衣期辙”。《望江亭》:独守空帏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叹”、“怜”——“言前辙”。《智取威虎山》: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眼”、“山”——“言前辙”。《绑子上殿》:小奴才说此话胆比天大,说什么杀了人不犯王法。“大”、“法”——“发花辙”。《智取威虎山》:几天来摸敌情收获不小,细分析把作战计划反复推敲。“小”、“敲”——“摇条辙”。《霸王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歌”、“娑”——“梭波辙”。《四郎探母》: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叹”、“然”——“言前辙”。《草桥关》:皇恩浩调老臣龙庭独往,龙恩重愧无报心急彷徨。“往”、“徨”——“江阳辙”。这出戏中有的段子又是“人辰辙”和“摇条辙”,一出戏包含了几个“辙口”。

同样,一些歌曲中也有辙。《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山河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这地无和平。“影”、“城”、“平”——“中东辙”。《南海潮》插曲:苦根上结出的一对苦瓜,苦海里泡大一对苦娃。“瓜”、“娃”——“发花辙”。《红珊瑚》: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海”、“来”——“怀来辙”。《四季歌》:春季里来到了这,水仙花儿开……绣阁里的女儿踩青来呀小呀哥哥。“开”——“怀来辙”,“哥”——“梭波辙”,也是一首歌多辙口的歌。

“十三辙”是京剧唱词在押韵时的依据,也是京剧唱腔在叶字归韵时的依据,所以按“十三辙”的要求正确吐字、发音、归韵,对学好唱好京剧,使京剧更有韵味,更好听,是至关重要的。

对韵辙的一点理解,算是妄谈,不知深浅,请行家里手多多指点。

猜你喜欢
音韵中东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