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还是共生:移动互联网对当前媒介格局的影响*
——基于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

2016-12-06 01:45吴文汐喻国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共生时段媒介

■ 吴文汐 喻国明



竞争还是共生:移动互联网对当前媒介格局的影响*
——基于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

■ 吴文汐 喻国明

本研究结合日记法和问卷法在三座城市展开调查,以时间为核心指标,分析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与PC互联网、传统媒介使用行为间的关系,以探索移动互联网对当前媒介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媒介格局呈现出电视和互联网双寡头的局面,就日均接触时长而言,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书籍、PC网则存在显著共生关系。而将媒介使用行为置于场景中考察时则发现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因时空场景而异。总体而言,晚间20:00-22:00是最典型的竞争时段,00:00-05:00以及早间则是典型共生时段。自己住所的客厅为竞争最为激烈的空间,工作(学习)场所则是最典型的共生空间。该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了场景因素在媒介竞合关系中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竞争共生;时间替代;日记法;场景

根据CNNIC2016年1月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了90.1%,通过平板电脑上网的网民也达到了31.5%。①便携性的智能终端,随时随地的接入特性、线下多元需求与线上功能的对接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到了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生活时间总量是有限的,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总量内,随着移动互联网接触时间的增加,其他媒介的接触时间是否会因此减少?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崛起对媒介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传媒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时间为核心指标,探索了移动互联网对当前媒介格局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一)时间替代效果与功能等价假说

时间替代研究的基石是时间的“零和”特征(Robinson & Godbey,1999)。②时间总量是有限的,各类行为的时间之间存在着零和关系,这是将各种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特征。如果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某些新技术上,那么必然有一些花费在其他技术或活动上的时间被取代。有关时间替代效果的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伴随电视的出现而兴起的,之后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相关研究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过去的六十余年里,除了电视和互联网以外,还出现了其他新的媒介技术,比如MP3、VCD等等,但是电脑出现后,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电视的绝对优势地位才被真正撼动,也只有互联网的时间替代作用能与电视相匹敌。早期有关电脑的替代作用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彼时电脑的使用还与上网没有太大关系。互联网普及以后,有一些学者发现互联网显著的时间替代效果。比如,互联网对电视显著的替代性影响(Ha & Fang,2012;喻国明等,2013;吴文汐,刘航,2014),③对报纸也具有显著的时间替代性(Choudrie & Dwivedi,2007)④。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互联网对报纸、广播和电影的替代性影响并不显著(喻国明等,2013;吴文汐,刘航,2014)。正如Robinson(2011)所言,进入互联网时代,有关时间替代效果的证据趋于分散,经常是不显著的,而且有些时候是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其他背景性预测变量的相关性去解释互联网的替代作用。⑤

功能等价假说(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Hypothesis)作为解释时间替代效果的假说而被广泛接受,它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电视兴起之时。该假说指出与新媒介提供相同功能或相同满足的媒介最容易被新媒介所代替。⑥根据这一假说,以往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电视的时间替代效果最为显著,是由于互联网和电视有着相似的功能,且互联网比电视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二)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也译为利基)理论解释了多个依赖于同类有限资源的物种如何竞争这些资源并在同一个环境下共生。该理论的取向之一就是将受众视为物种,将媒介视为被使用的资源,其生态位近似于满足不同生物体营养需求的特定食物,用于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特定需求。当特定媒介的功能是满足环境中的某些种群的需要时,那么研究的焦点便在于资源的功能生态位。当一个新媒介进入到群落当中,在满足环境中某些种群需要时,它与其他媒介在功能生态位上的竞争就会导致其中有一些媒介无法满足种群的需求或者是成为满足种群需求的次选。当新的资源替代既有资源作为满足物种需求的首要资源时,就发生了功能性替代。⑦可见,功能生态位和功能等价假说,均是从功能相似性角度来解释媒介之间的竞争或者替代关系。

(三)场景中的移动媒体研究

在媒介研究中,对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场景(Context,或称为情境)的探讨随着移动技术的扩散而日益增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iPod、平板电脑的兴起,推动了研究者们在移动媒体研究中对场景的关注。比如Do(2011)等人搜集了77个受访者9个月的智能手机使用数据,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场景因素有着很强的相关性。⑧Leung & Wei(2000)发现在交通工具上、商场和餐馆里的手机使用行为与流动的、即时性的满足有关。⑨Dimmick(2011)也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场景因素考察移动媒体的资源生态位。“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这说明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下移动媒体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在考察其对媒体格局的影响时,有必要将其置于场景之中考察。

此前的研究大多未将互联网区分为移动网和PC网,分别考察其时间替代效果。在移动终端全面普及的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是否对其他媒介产生显著的替代性影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此外,PC网时代,互联网对其他媒介的时间替代作用主要发生在家庭系统中。然而当移动互联网出现并普及以后,互联网的使用就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已经不只限于在家庭中竞争,而是在不同空间中与不同的媒介展开竞争。这意味着,原来在空间上与互联网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媒介,比如移动/户外/楼宇视频媒体,它们与移动互联网都能够满足人们在无聊时候打发时间的需求,具有功能相似性,而且移动互联网的自主性和私密性更强。那么,诸如移动/户外/楼宇视频这类媒体是否会受到移动互联网时间替代效应的影响?即便是在传统的竞争空间——家庭环境中,相对于放置在固定位置的电视,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会不会使得互联网对电视的时间替代效果更为突出?这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RQ1:就日均媒介接触时间而言,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是否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RQ2:在不同的场景下,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使用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日记卡和问卷结合的调查方式,在天津、青岛和西安三个城市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历时14天,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访问员入户发放及回收日记卡和问卷。

日记卡采用留置填答的方式,每周发放和回收一次,日记卡上每隔15分钟为一个时段,受访者须每天按照日记卡的格式如实填写全天每个时段的活动、停留的空间、伴随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情绪。访员在一周以后检查并回收日记卡,然后发放下一周的日记卡供受访者记录。在第二周回收日记卡的同时,访员发放问卷,调查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最终有效样本量为2204个。样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表1 样本统计特征

三、研究结果

(一)当前媒介格局总体情况

当前媒介格局总体情况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指电视、报纸、广播、图书、电影等均指的是线下形式的电视、报纸、广播、图书、电影等,即通常所指的传统媒体,网络电视、数字报纸、网络观影等属于上网行为。对比课题组2009年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媒介格局已经经过了一轮洗牌而呈现出全新局面。最显著的变化是,电视不再是一家独霸,而与互联网形成了双寡头局面,两者日均接触时长分别为130分钟和121分钟,共占全天媒介接触总时长的79%,尽管上网时长仍少于电视,但是差距仅为9分钟。此外报纸、杂志这两类纸媒明显衰落,报纸跌出了四大媒介之列,位居第五,日均接触时长甚至不敌书籍,而杂志则位居末尾。尽管广播仍位居第三,但是日均接触时长仅为31分钟。与此同时,电影正在兴起,城市居民日均观影时长为7分钟,比2009年增加了133%。此外,在上网终端方面,PC端是最主要的上网终端,通过PC端上网日均时长达84分钟,占上网总时长的69%;移动端次之,时长为35分钟,占29%。

图1 城市居民各类媒介日均接触时长(分钟)

(二)移动互联网对媒介格局的总体影响

针对RQ1,本研究以性别、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移动互联网日均接触时长为自变量,以特定媒介接触时长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移动互联网日均媒介接触时长对其他各类媒介接触时长的影响。

在检验功效为0.80,显著性水平等于0.05,样本量为1000,自变量为5个时,所能检测出的最小决定系数R2为0.01,当变量个数确定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能检测出的显著的决定系数R2的数值也在减少,本研究中样本量大于1000,说明最小决定系数小于0.01。根据表2的结果,除了分析以楼宇/移动/户外视频日均接触时长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以外,其他各个回归模型的R2均高于0.01,说明模型具有显著性。

根据表2,移动互联网仅对电视存在显著的时间替代效果(β=-0.121,p<0.001);对图书(β=0.036,p<0.05)和PC互联网(β=0.289,p<0.001)存在显著的时间促进效果;对其余媒介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整体而言,受移动互联网冲击最大的是电视。除了电视以外,移动互联网对其他传统媒体未显现出显著的替代作用。根据功能等价假说,这说明目前在所有的传统媒体中,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的功能重叠度最高,因而替代性最强;而图书、PC互联网则与移动互联网具有功能互补性,因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共生关系。

(三)不同场景下移动互联网对媒介格局的影响

针对RQ2,本研究以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最基本的场景因素为基础来考察不同场景下移动互联网对其他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

1.各时段内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共生关系分析

在时间维度上,本研究将全天24小时分成20个大时段。根据此前初步的数据分析,00:00-05:00基本上是以睡觉休息为主,媒介接触行为发生频率很低,因此将00:00-05:00设置为一个大时段,剩余的19个时段则为一个小时一个大时段,逐个时段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其他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分析的是在具体的时段上,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对其他媒介使用行为发生概率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一个大时段为一个单位,筛选出相应的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媒介的使用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在日记卡中,在一个15分钟的小时段中如(00:00-00:15)有某类媒介行为,则记为1,没有则为0,因此所有的媒介接触行为变量均为“0-1”变量,故本研究将某个大时段内是否使用特定媒介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和月收入这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该时段内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特定时段中,如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一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并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则表示在该时段内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接触相应媒介的概率低于不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这说明移动互联网与这类媒介在该时段内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比如9:00至次日00:00,在这15个大时段中每个时段内以是否使用PC网为因变量,自变量是否使用移动网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在9:00至次日00:00间PC网和移动网始终处于竞争状态,因此9:00至次日00:00为PC网和移动网的竞争时段。同理,如果特定时段内以是否接触某类媒介为因变量,自变量是否使用移动网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具有显著性,说明移动网与该媒介在特定时段内为显著共生关系,该时段为这两类媒介的共生时段。

表2 移动互联网日均接触时长对其他媒介日均接触时长的影响

由于最终得出的回归模型结果所占篇幅太多,而篇幅有限,故仅列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的竞争共生时段一览表(详见表3)。如表所示,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因时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体而言,除了广播和PC互联网以外,从深夜到早间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基本处于和谐共生状态。中午12:00以后竞争趋于激烈,之后的每个时段均有至少两种媒介与移动互联网是竞争关系。越靠近晚间,竞争越激烈,20:00-22:00竞争程度达到峰值,在这一时段中,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各类媒介展开了全面竞争,对各类媒介的使用均存在着替代性影响。

以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为因变量,所有时间段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后,得出回归系数最高的两大时间段,12:00-14:00以及19:00-23:00。在这两个时段中,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因此可将这两个时段视为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在白天黄金时段中,12:00-13:00移动互联网主要和广播、PC网存在竞争关系,而和杂志、电影共生;13:00-14:00,继续与杂志和电影共生,但转为和电视、报纸以及PC互联网竞争。在晚间黄金时段19:00-20:00,移动互联网与除了报纸和电影以外的其他媒介展开竞争;20:00-22:00形成全面竞争状态;到了22:00-23:00移动互联网与广播、杂志和书籍仍处于竞争当中,但是与电视、电影则形成了共生关系。根据表3中各类媒介与移动互联网在时间维度上的竞合特征,可分成以下四类时段竞合类型。

半天共生半天竞争型:电视、报纸和电影三类媒介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即属此类,基本都是从深夜到早间与移动互联网共生,下午到晚间展开竞争。具体而言,移动互联网与电视从22:00至次日05:00、07:00-08:00以及09:00-10:00存在共生关系;而从下午13:00到晚上22:00则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其中21:00-22:00移动互联网对电视的替代作用最强。而报纸与移动互联网则是在00:00至07:00、08:00-09:00处于共生状态当中;而在13:00-14:00、15:00-17:00、20:00-22:00两者为竞争关系,其中16:00-17:00,移动互联网对报纸的替代作用最强。移动互联网与电影在00:00-05:00、07:00-09:00以及10:00-14:00为共生关系;在15:00-17:00、20:00-23:00则处于竞争状态,其中16:00-17:00移动互联网对电影的替代性最强。

竞争共生交替型:这主要为广播和移动互联网的竞合关系。随着时间段的推移,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在竞争与共生间来回转换。之所以竞争共生交替进行,很大程度是由于两者都属于便携式移动型媒介,各时间段内都存在使用的可能性,且功能不完全重叠,因而两者的关系不确定性较强。具体而言,两者在00:00-08:00为共生关系,而到了08:00-09:00则转变为竞争状态,10:00-11:00又成了共生关系,到了12:00-13:00再次转化为竞争关系,14:00-15:00再度共生,18:00以后直至23:00又成为竞争关系。在一天当中,移动互联网与广播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段为20:00-21:00。

白天共生晚间竞争型:移动互联网与杂志、书籍和楼宇/移动/户外视频的竞合关系均属此类。移动互联网与杂志共生关系主要发生在白天,6:00-11:00、12:00-15:00处于共生状态中;而在16:00-18:00、19:00-23:00则为竞争关系,其中竞争最激烈时段为20:00-21:00。在19:00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移动互联网与书籍都为共生状态;19:00-23:00则转换为竞争关系,尤其是20:00-21:00竞争最为激烈。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媒体在00:00-05:00、06:00-10:00均与移动互联网存在共生关系;到了16:00-17:00、18:00-22:00则为竞争关系,其中在21:00-22:00移动互联网对楼宇/移动/户外视频的替代性最强。

近全天竞争型: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在00:00-08:00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9:00到次日00:00则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当中。这与其他媒介有着显著差异,除了广播以外,其他媒介与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基本是从中午或者下午才开始,并且竞争时段断断续续,未出现持续竞争的情况;而一天中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竞争持续了15个小时,其中22:00-23:00竞争最激烈。

表3 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共生时段一览表

由上可见,除了报纸和电影,一天中各类媒介与移动互联网竞争最激烈的时段基本集中在晚间20:00-23:00。与基于日均媒介接触时长的分析结论迥异,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是随着时段推进的,竞争共生关系交替存在,并非仅为一种关系模式。

2.各空间内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共生关系分析

空间内竞争共生关系的分析思路与各时段内竞争共生关系的分析思路相同,把空间分为自己住所的客厅、自己住所的卧室、自己住所的其他空间、他人的住所、私家车、出租车、公共交通工具、街道、工作/学习场所、室内公共场所以及其他室外场所这十一类。以一个空间为一个单位,筛选出该空间内对应的所有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媒介使用行为的数据,以某类空间中是否使用特定媒介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和月收入这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该空间中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因篇幅的关系,在此也仅列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整理出的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各类媒介的竞争共生空间一览表(详见表4)。

表4 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共生空间一览表

根据表4,住所内的客厅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展开全面竞争的“主战场”,除了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媒体以外,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几类媒介均为竞争关系。工作(学习)场所则是相对比较“和谐”的环境,除了PC互联网以外,工作(学习)场所内,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媒介都能形成共生关系。根据各类媒介与移动互联网在不同空间的竞争共生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空间竞合类型:

公共空间竞争共生型:移动互联网与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室外场所存在竞争关系,其中在其他室外场所的竞争较为激烈,而在私家车和工作(学习)场所两类媒介则为共生状态。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与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媒体的竞争和共生基本都是在公共空间内进行的,这与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媒体的公共空间属性有关。

私人空间竞争公共空间共生型: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的竞合即属于这类。这两类媒介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住所客厅以及住所其他空间,其中竞争较激烈的空间为客厅,这与电视作为客厅媒介的特性有关。移动互联网和电视的共生主要发生在街道、他人的住所、工作(学习)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和其他室外场所,除了他人住所外,其他几类共生空间均带有公共属性。

多类空间混合竞争共生型:报纸、广播、杂志、电影、书籍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竞合关系不存在明显的公共和私人的分界,呈现出多类空间混合竞争共生的特性。其中报纸与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主要发生于住所客厅和公共交通工具,而在住所其他空间、街道、工作(学习)场所以及室内公共场所内则为共生关系;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主要发生于住所客厅、住所其他空间、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室内公共场所,其中在出租车空间内竞争最为激烈,而在工作(学习)场所和其他室外场所两者则为共生关系;杂志在客厅和其他室外场所中与移动互联网竞争,而在私家车、街道、工作(学习)场所以及室内公共场所中杂志与移动互联网为共生关系;电影在客厅、室内公共场所与移动互联网竞争,而在卧室、街道、工作(学习)场所以及其他室外场所,电影与移动互联网处于共生状态;移动互联网与书籍的竞争主要发生在自己住所客厅及卧室、他人的住所、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室内公共场所,在住所其他空间、街道以及工作(学习)场所里两者则为共生关系。

近全域竞争型: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大部分空间中都处于竞争状态,其中住所客厅的替代性竞争最为激烈,只有在自己住所的卧室是共生关系。

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媒介的近全天全域型竞争态势,与两类媒介的功能高度相似性密切相关,移动端上网和PC端上网可以实现的功能十分相近,只是呈现形式、使用方式有所不同,虽然PC端上网的便携性弱于移动端,但也能实现多空间上网。功能的高重叠度使得PC网和移动网之间存在强烈的替代性,全时全域竞争,这一结论有力地支撑了功能等价假说与生态位理论的解释。

由上可见,与基于时段的分析结论相似,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因空间而异。其中最应当关注的是自己的住所,尤其是客厅这一空间,除了楼宇/移动/户外视频媒体以外,其他媒介均在客厅中与移动互联网展开竞争。移动互联网对电视、杂志、电影和PC互联网替代作用最强的空间均为客厅,可见对于大多数媒介来说,客厅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时间替代效果、功能等价假说以及生态位理论,以媒介接触时间为核心指标,围绕移动互联网对当前媒介格局的影响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从日均媒介接触时长分析,只有电视与移动互联网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也仅有书籍、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存在显著共生关系。然而,如果将媒介使用行为间的关系置于场景当中进行考察,则发现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传统媒体均既存在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共生的一面,而是竞争还是共生,这取决于具体的场景。总体来说,晚间20:-22:00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存在竞争关系的典型时段,而00:00-05:00以及早间则是共生关系的典型时段。自己住所的客厅则是最典型的竞争空间,而工作(学习)场所则是最典型的共生空间。

结合竞争共生典型时段与典型空间的分析可知,客厅与晚间构成的典型家庭闲暇场景是媒介竞争的最主要场景。尽管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媒介使用行为的发生场景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家庭场景以外,工作(学习)场所、公共交通工具、餐馆、街道都成为了媒介使用场景,在工作时间、通勤时间,人们也离不开媒介,然而媒介竞争仍然主要发生在家庭内部、闲暇时间当中。作为电视黄金时间的20:00-22:00这一时段,是移动互联网对电视冲击最为激烈的时段,也是移动互联网对媒介展开全面竞争的时段,而客厅则是这场竞争的主战场。曾经,“电视因在客厅中的核心位置、舒适温馨的观看环境、家庭成员共享的道德优势,而拥有压倒其他终端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撼动电视在客厅中的优势地位。人们正在从线下共享型、单向的媒介消费向线上共享型、个性化的媒介消费转变。在家庭中的技术与时间变迁的背景之下,Robinson(1977)曾提出技术与时间变化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中有两个基本原理:一个自然系统,比如一个家庭,总是趋向于均衡的;新技术在家庭中的使用会扰乱系统的均衡,导致新变化的产生,但这些新变化会被系统中既有的相似因素所调整,从而使系统重新回归到均衡状态。移动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它的进入正在扰乱原先家庭系统中的各类媒介所形成的均衡关系,而新的均衡状态也在逐渐形成。

对比不同场景下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差异,本研究认为场景内竞合关系的不同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特定场景下,两类媒介功能的重叠度高低。依据功能等价假说以及生态位理论,功能重叠度越高,时间替代性越强,竞争越激烈;如果功能互补性较强,则更容易形成共生关系。以晚间为例,20:00-22:00是最激烈的竞争时段,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时段为一天中最主要的闲暇时段,这一时段中人们使用媒介主要满足的是娱乐休闲需求,而在这一时段中能够接触到的媒介均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因而竞争最为激烈。二是在特定场景下,媒介可得性的强弱。以客厅为例,在客厅里,移动互联网之所以会与除了移动/楼宇/户外视频以外的媒介展开全面竞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除了移动/楼宇/户外视频,其他媒介在客厅这个空间内都是易得的。简而言之,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是竞争还是共生的关系,取决于用户对于获得的报偿以及易得性的考量与权衡,而在不同的场景中,各类媒介可能提供的报偿以及易得性有所差异。相较于其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互联网特性所带来的功能多元化保证了其能够提供用户所期待的各种不同的报偿,而移动的特性则使易得性有所保证,这使其在不同场景中都能够生存,与不同的媒介竞争或共生。

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了在场景中考察媒介使用行为的重要性。以往同类研究多数是在去场景化的条件下分析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然而,从本研究的结论可知,在去场景条件下分析媒介的竞争共生关系与在场景内考察媒介的竞争共生关系,得到的结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C互联网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从日均媒介接触时长来看,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为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使用时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分场景分析则发现,从早上9:00到深夜00:00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处于持续竞争状态,并且这种竞争发生在除了卧室以外的各类空间之中,说明在特定场景下,用户倾向于选择两种终端中的一种上网,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替代性。

最后,本研究是从整体上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媒介格局的影响,并未区分不同需求下的情况,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在不同需求前提下移动互联网对媒介格局的影响,将会得到更为深入的结论。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6年1月22日,2016年3月6日。

② Robinson,J.P.& Godbey,G.TimeforLife:TheSurprisingWaysAmericanUseTheirTime.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p.15.

③ Ha,L.& Fang,L.InternetExperienceandTimeDisplacementofTraditionalNewsMediaUse:AnApplicationoftheTheoryoftheNiche.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no.29,2012.pp.177-186.喻国明、许子豪、赵晓泉:《上网时间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影响》,《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吴文汐、刘航:《媒介使用行为的时间替代效果研究——以电视、互联网为例》,《当代传播》,2014年第2期。

④ Choudrie,J.,& Dwivedi,Y,K.BroadbandImpactonHouseholdConsumers:OnlineHabitsandTimeAllocationPatternsonDailyLifeActivities.Mobile Communications,vol.5,no.2,2007.pp.225-240.

⑤ Robinson,J.P.ITUseandLeisureTimeDisplacement:ConvergentEvidenceOvertheLast15Year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vol.14,no.4,2011.pp.495-509.

⑥ Kestnabaum.M.,Robinson,J.P:Neustadtl,A.& Alvarez,A.A.InformationTechnologyandFunctionalTimeDisplacement.Internet & Society,vol.1,no.2,2002.pp.21-37.

⑦ Kayany,J.M.,& Yelma,P.DisplacementEffectsofOnlineMediaintheSocio-TechnicalContextsofHouseholds.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vol.44,no.2,2000,pp.215-229.

⑧ Do,T.,M.,Blom,J.,&Perez,D.,G.SmartphoneUsageintheWild:ALarge-ScaleAnalysisofApplicationsandContext.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 Interfaces,2011,pp.353-360.

⑨ Leung,L.,& Wei,R.MorethanJustTalkontheMove:UsesandGratificationsoftheCellularPhone.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no.77,Summer,2000,pp.308-320.

(作者吴文汐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作者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关于媒介用户使用体验的模型与定量化研究”(项目编号:15JJD8600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生时段媒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养阳的黄金时段到了
共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