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蓉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咸阳 712082)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调查研究
张若蓉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咸阳 712082)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其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群众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等都非常重要。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现状分析入手,详实地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对于繁荣西藏地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传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藏族人口素养,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调查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其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群众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西藏地区平均海拔逾4000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最集中的藏族聚居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总人口约三百多万,其中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4%左右,并分布在基层农牧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与内地相比其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一些。长期以来,西藏由于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处于封闭状态,与内地联系受限,加之地域文化的差异等各种原因,使得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比起内地各省市显得尤为滞后;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为了加快西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短与内地的差距,在项目、政策、基层文化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给予了最特殊的优惠,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长足的发展规划、体制目标和法规政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西藏地区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投资少、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教育落后等原因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
力、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等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加强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身素养和基层文化建设水平,西藏新闻出版署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以农牧民为主,以藏文读物为主,以普及通俗读物为主,以实用效益为主”的文化建设策略,最大限度地提供和满足农牧民群众“一读就懂、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优秀出版物。那么,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又是如何发展呢?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受到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各方面严重受阻。因此,2015年暑假笔者深入西藏林芝地区及林芝县,就这一地区的概况及农家书屋建设方面进行调研。
(一)西藏林芝地区概况
西藏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毗邻拉萨、昌都、那曲、山南等地市,国道318川藏公路横贯全境,在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和藏中4小时经济圈,参与更高层次的区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上,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等美誉,下辖1区6县54个乡(镇)498个村(居),其中,边境县4个(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朗县)、边境乡镇17个,边境线长1006.5公里、主要边境通道4条,通外山口28个,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24万,以藏族为主,包括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11个民族和僜人和谐共处的多民族聚居区。林芝地区自2008年建设农家工程试点以来,到2011 年11月底已全部建成48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其中:林芝县67家、工布江达县79家、米林县66家、朗县51家、波密县84家、察隅县96家、墨脱县46家,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的全覆盖模式。在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配套设施上,每个农家书屋共配送出版物758种,2323册(盘),其中:图书696种、2080册;音像制品113种、278盘(张);期刊35种,35册。除此之外,林芝地区寺庙书屋建设工程也于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截至2012年5月全地区共有84座寺庙书屋已全部建成。其中,林芝县19家,工布江达县21家,米林县8家,朗县11家,波密县18家,察隅县7家,墨脱县9家。每个寺庙书屋配送出版物354种,1052册。其中,图书348种,1034册,音像6种,18盘。
农家书屋工程所有图书、音像资料等实物都是由国家投资和自治区财政共同投资的(国家投资总额80%,自治区财政投资总额20%),地县配套书屋、书架共同建成的。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规定,由政府全额补助每个村农家书屋工程资金条款中,资金拨付都是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以实物形式拨付使用。
为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工作重点从建设向管好用好转移,确保书屋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林芝地区文广局高度重视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工作,该局从2012年起从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拨款508万元用于地区42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和80座寺庙书屋的维护管理经费(每个书屋1万元)。截至2013年6月,全地区建有图书馆8个,博物馆1个,群艺馆1个,县级文化活动中心7个,林芝地区地县乡三级“三馆一站”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农牧民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2408平方米;各类馆站常态化公共服务活动种类达22种,年免费开放45300余小时,年开展常态化的文艺比赛、阅读比赛、展览展示等活动500余场次,参与人数10万人次。林芝地区图书馆藏书65000册(其中,汉文62000余册,3万余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法律、管理等40余种,藏文3011册,1017种,包括农牧、种养殖、童话等20余种),有各类期刊270种。该馆工作人员共计8人(其中,正式职工6人;公益性岗位2人);学历水平方面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在职称比例上中级职称为1人,初级职称为4人。①也进一步说明林芝地区图书馆无论是在藏书
体系、图书种类方面还是人员匹配上都显示出了各方面的实力和水平,为该馆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农家书屋”硬件设施状况调查概况
林芝地区自2008年建设农家工程试点以来,到2011年11月底已全部建成48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其中林芝县67家,包括4个镇3个乡,2个居委会,67个村委会,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的全覆盖。笔者就调查的资料做一下分析:
首先,林芝县的6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馆舍面积均在50-100平方米之间,每个农家书屋共配送的出版物主要有图书、音像制品和期刊等,类别包括文学类、时政类以及农牧业、畜牧业等品种。报纸类主要给农牧民们订阅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西藏日报》汉文版和藏文版,《人民日报》、《科技报》、《林芝报》、《光明日报》等均为汉文版,每个农家书屋分别配有电脑1台,投影仪1台,电子音像制品数量113种,这些图书资源基本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借书只需要在借阅本上做登记就可借阅图书,并不收取押金等其他费用,图书都是按照种类进行排架的。
其次,林芝县每个农家书屋管理员学历水平都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管理员薪酬待遇统一由乡镇财政给予补贴;在图书使用方面农牧民群众阅览图书比较方便,每天阅览图书的人数约为20-50人次,图书基本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需求,每周开放时间约20小时左右,读者群均为农牧民群众(包括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购书方面每个农家书屋在购书途径上主要采取:一是由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统一划拨或捐赠图书;二是由西藏各地文化部门免费赠送或配套送书;三是由民间团体及个人无偿捐赠图书等完成的。
表1:林芝县“农家书屋”硬件设施状况调查统计表
再次,林芝县农家书屋至实施以来,每个村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和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比如,在村里经常不定期的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和观看关于种植技术与栽培的音像资料和实践活动等;县农牧局、县技术维护中心还经常现场为农牧民群众手把手传授相关蔬菜、瓜果等育苗技术等工作。②
从上述调研的数据资料得出,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牧民群众增强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意识等方面的不二之选和自家门前的“充电站”。为了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西藏自治区从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建、管、用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分布见表1。
笔者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4镇3乡,2个居委会,67个村委会“农家书屋”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中发现每个“农家书屋”都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不仅提高了自身修养和水平,同时也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某些方面也存在少许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牧民群众的阅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农家书屋”图书设备等是由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总局统一印制并下发每个“农家书屋”,其中也包括一些社会团体、个人捐赠等。虽然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用书难”的问题,但是缺乏必要的群众需求征询机制,很难充分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造成配送品种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千篇一律的图书配置,造成同一批次的图书构成完全相同,没有个性特色,再加上不少地区农家书屋建成后,图书更新内容陈
旧,缺乏吸引力等现象,[1]直接导致农牧民群众的阅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牧民群众阅读的兴趣。
(二)图书配备设施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
农家书屋的建设规划与模式标准是由中央八部委联合制定和实施的,各书屋配备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却严重忽视了农牧区青少年及儿童方面的读书问题,配书比例相对颇有缺失。目前农牧区中小学校地处偏僻,基本上没有专门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室;有些条件好的中小学校设有图书室,但图书种类也相对有限,而且主要是面向学校教师服务,相对在校学生能通过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图书数量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中小学校建设学生图书室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农牧民群众文化素质和丰富文化生活,首先应该从青少年儿童抓起,不要忽视了基层农牧区青少年儿童阅读群体,否则将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一大损失。
(三)农家书屋建设体系缺乏理念的创新
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不够健全,配套建设是由政府部门和新闻出版总局统一配置,形式比较单一,每家农家书屋配套图书的数量和种类几乎相同,这种相同面孔现象不利于农家书屋的发展和创新。再加上由于西藏各地气候,经济特点等情况存在不同差异,需要书刊的种类及文献载体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标准化和模式化的配备方式会忽视各地区的特色需求,[2]这些种种现象都将导致农家书屋建设体系缺乏理念的创新,阻碍其长远发展进程。
(四)农家书屋建设主体不明显
2007年中央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农家书屋工程”由政府组织建设,具体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七部委联合成立“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负责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同本地区有关部门,设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组织实施本地区“农家书屋”工程;省级以下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负责配合县、乡、村党政组织做好当地“农家书屋”建设工作。[3]换言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总思路为,省级以上(含省级)是由新闻出版总局等单位牵头,其他相关单位给予支持,省级以下的地(市)、县是由党政部门组织,新闻出版等单位给予积极配合。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缺乏统一领导,甚至是监督和落实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导致质量要求不严,缺少科学发展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在图书数量和质量方面把关不严、不到位现象出现。同时存在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基本的图书馆学知识不懂等,使得农家书屋在建设主体上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2008年起,西藏自治区开始探索在各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工程体系,图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史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法律、医药等方面。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农家书屋”已成为西藏地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农牧民群众素质、丰富农牧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将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一统筹规划和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和实施。笔者认为,在政策与财政方面,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财政厅、文化厅等单位应该在政策体制和财政方面加大力度,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避免重复重建、节约资金的原则,把有限的经费资源合理利用到实践中去,以政府为主体,乡镇为辅助单位,把村作为重点,农牧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进行大力扶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与西藏各地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方式,使地、县、乡、村等文化服务设施相结合,使基层农牧民群众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优惠待遇。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农牧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统一统筹规划和发展,有效发挥农家书屋职能效应,促进农家书屋建设体系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各基层单位对农家书屋建设的扶贫效应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实施和有效开展“农家书屋”服务体系,本着“以农牧民为主、以藏文读物为主、以普及通俗读物为主、以实用效益为主”的宗旨,充分体现区域文化特点,讲求务实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各基层单位扶贫效应,鼓励各地区单位与农牧区群众实行结对子,无论是在图书资源互相交换上还是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上都可以促使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农牧区方向顺延。
(三)逐渐增强农家书屋管理者的创新服务意识
为了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创新服务意识,各个农家书屋管理者应该互相联系和积极沟通,给农牧民群众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的桥梁作用,把认为有价值的图书分享给其他农牧民群众,也可以互相联合起来举办读书阅读活动、分享交流种植经验、观赏种植方面的影片等活动,加强互相协作精神,合理利用农家书屋的优势资源,使农牧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农业信息,以此增强农家书屋管理者的创新服务意识。
(四)推进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家书屋服务职能,既是保障公民政策知情权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农家书屋服务可及性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加大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农家书屋政策宣传力度的同时,文化行政部门尤其要重视村庄内部公共宣传机制的建设。[4]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在村内主要公共场所制作农家书屋政策宣传板、“利用农村大喇叭进行宣传”[5]、在下乡走基层送温暖等活动中增加一些“农家书屋”特色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行政村的特点实行相应的流动图书,也就是说图书在同一行政村之间可以随时流动,管理员及时登记流动图书的数量和更新图书次数,而且放置于农家书屋的图书不仅服务于本自然村的村民,也可以为当地的游客提供服务,[6]以此推进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提高农家书屋服务效应。
总之,城镇化进程中的西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体系,对于发展和繁荣西藏地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传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藏族人口素养水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效应,繁荣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新西藏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西藏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 释]
①根据2015暑假笔者在林芝地区某部门调查数据整理而成。
②根据2015暑假笔者在林芝县某部门调查数据整理而成。
[1]金武刚.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
[2]李子,孔繁秀.西藏自治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4).
[3]宦咏梅,杨玉麟.西部地区农家书屋建设问题的思考——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图书馆,2011(2).
[4]王前.农家书屋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5(4).
[5]张利洁,师佳.农家书屋的宣传效果研究:以河北省栾城县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6).
[6]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农家书屋探索——以杭州市临安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3).
[责任编辑 徐东明]
[校 对 夏 阳]
G258.23
A
1003-8388(2016)05-0136-05
2016-03-15
张若蓉(1976-),女,陕西耀县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藏学文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西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号:14XZJC870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