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转利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于转利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金融业既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在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二者已逐步形成良性互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直接表现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上。金融业人员构成反映了金融业的自身特色。目前,西藏第三产业人员分布过于单一,产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西藏金融业应不断加大对旅游、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支持力度,这是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双赢选择。
西藏金融;第三产业;员工构成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独特。西藏的地域特点及发展历程决定了其农牧业虽然从业人数众多,但对经济贡献率不高;第二产业发展较慢,大型高科技支柱企业欠缺。相对而言,第三产业是西藏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部门,也是推动结构转型最主要的力量,旅游业则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为此,西藏自治区政府适时确立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发展战略,由此迎来了西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回顾“十二五”时期西藏经济发展实践,可以认定的事实是:西藏第三产业在获得超常规发展,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格局,[2]但三次产业互动不足,[3]第三产业层次低、缺乏有效支撑[2]的问题日益暴露。基于上述考虑,如何在新时期通过金融支持推进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试图从区域金融视角来分析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就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而言,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经济促进论[4]颇具代表性,他们将金融因素引入经济发展分析中,开创了从金融途径研究不发达经济问题的先河。在对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金融息息相关。谢丽霜认为把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内生成长论结合起来才可以把握金融本质,并
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改革发展。[5]张志恒发现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西藏金融是外生性的,他认为西藏金融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外生金融发展,这种发展取决于国家力量介入和国有垄断型金融安排。[6]他进一步从西藏金融发展历程出发,总结出西藏金融优惠政策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7]丁业现、彭克强利用1989-2009年相关金融数据研究了西藏金融发展与西藏经济增长关系,发现长期来看,银行贷款是西藏经济增长促进因素,短期而言,银行贷款是西藏经济增长单项影响因素。[8]肖彩波、刘红卫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西藏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9]有学者从更细微处入手,分析西藏银行贷款对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丁亚现、彭克强通过研究发现当其他情况稳定,西藏金融机构各类贷款余额每增加1%,GDP将增长1.91%,因此,西藏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对GDP弹性系数为1.91。他们认为,长期而言,西藏银行信贷对西藏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杠杆效应。旺堆研究表明,银行贷款余额对西藏三次产业产出影响正相关。银行贷款对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0.525,即银行贷款余额每增加1%,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加0.525%;银行贷款对第二产业弹性系数为1.1,即银行贷款余额每增加1%,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加1.1%;银行贷款对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为0.94,即银行贷款余额每增加1%,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加0.94%。[10]这说明,西藏优惠信贷政策可以调整银行信贷配置,并有效引导西藏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既然金融对西藏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那么金融支持便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此,中央长期对西藏实行特殊优惠金融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课题组在总结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基础上提出,[11]中央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金融政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2006-2010年,中央对西藏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即以优惠贷款利率为核心的特殊金融政策,比如,西藏金融机构执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比全国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低2个百分点,实行相对宽松货币、信贷指导性计划管理。[12]这些政策在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惠利率和利差补贴政策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资金匮乏问题,与此同时,优惠政策减轻了借款人利息负担,调动了借款人的生产积极性。中央第五次、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继续维持西藏金融机构优惠贷款利率和利差补贴政策,以支持西藏金融和经济发展。其相关措施包括:帮助西藏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西藏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执行优惠外汇管理政策;鼓励增加信贷投放,对西藏银行类金融机构实行特殊灵活的人民币资金管理、差异化信贷管理办法和单独考核办法,合理扩大其授信审批权限;增强西藏担保机构能力,建立并完善西藏担保体系;加快西藏保险业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险种;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13]。
(一)西藏第三产业及发展趋势
第三产业是西藏经济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首先,西藏第三产业产值占西藏GDP总值半壁江山,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究表明,2001-2006年西藏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4]1996-2005年期间第三产业对西藏经济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2002年的贡献率达到87%。[15](P108)这说明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成为影响西藏GDP的重要因素。杨亚波研究还发现,西藏发展轨迹中第三产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轨迹变化接近,从而认为西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主导作用。其次,西藏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强。2001年西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8.52万人,到2011年上升为69.57万人,占全区总的就业人数比重从22.5%上升到37.5%,且吸纳能力逐步上升。最后,第三产业发展还呈现出一些其他重要特点[16](P250-298):从行业分布看,除了原来的交通运输、商业和金融保险之外,其他的包括饮食服务、旅游、信息咨询、电信、文化娱乐、IT等行业均有迅速发展,尤其是旅游和IT行业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从组织形式看,民营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旅游、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他省区
劳动力和资本进入西藏,多从事商业餐饮行业,有力地推动了西藏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说明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笔者使用1965-2013年一组数据分析。1965年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已显现出良好势头,1965-1978年绝对产值增加0.71亿元,1978-1993年增加12.19亿元,1993-2000年增加40.74亿元,2000-2005年增加82.87亿元,2005-2011年增加185.33亿元,而2011-2012年第三产业总产值就增加55.23亿元。与此同时,2012年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37.57亿元,是1965年的441.877倍,纵向比较看,1965年时西藏第三产业总产值比第二产业高0.51亿元,但落后于第一产业的1.59亿元;到了1978年第三产业落后第一产业1.93亿元,同时落后第二产业0.4亿元;到了2000年第三产业已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跃居三次产业第一位;到2005年后,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总和,其中:2005年超出25.68亿元,2011年超出39.31亿元,2012年超出54.57亿元。从第三产业自身年增长速度可见,从1966年起,其增长速度均超过100%(具体数据与比例详见表1)。
(二)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金融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金融业的推动与第三产业的需求上,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这里我们主要关注金融业对第三产业产生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壮大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加快增长。表现为:
首先,西藏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在藏金融机构宏观上主要包括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监管等分支机构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机构;微观上则主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在藏分支机构,有西藏证券经纪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在藏保险分支机构,除此之外,还有财信担保公司、世丰担保公司、拉萨市信用担保等担保机构以及中国银联分支机构、西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裕融小额贷款公司。此外,还有由西藏投资公司、交通银行等15家股东出资筹建的西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金融机构以立足西藏、服务西藏为经营宗旨,成为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尤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西藏加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金融服务主体,成为西藏经济发展有力支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相继出台了《关于西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西藏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产业信贷指导意见等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举措,并引导商业银行机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加大对重点行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
其次,金融投资成为西藏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及经济发展环境又决定了西藏行业产业发展对金融投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西藏,相对于财政投资而言,金融业投资整体比重较低(详见表2),比如2007年时西藏金融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约为0.11%,2009年时约为0.12%,2010年时约为0.19%,2011年时约为0.12%,2012年时约为0.43%。金融投资比重与当地金融环境与需求关系密切。如果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以社会学理想型分析可以认定的事实是:金融投资较低的现状恰恰反映出西藏金融环境尚处于低需求、低活跃状态。这种较低投资现状一定程度上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后果,同时也是整体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表现。但实际上,西藏金融环境与需求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业发展规模与运行方式。第三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不同于第二产业,它以金额小、零散、周转快、形式多样为基本特征,以中小企业群,甚至个体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西藏产业发展对金融大额投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对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金融形式、金融创新存在大量需求。另外,旅游业是西藏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对金融需求各有不同。比如特色旅游业更需要金融业对西藏旅游生态保
护、合理科学的景区规划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投放更多资金,而对那些盲目开发和短期利益项目、破坏生态项目等收缩投资甚至不予投资。
表1: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指标与速度指标(部分)
表2:西藏各年度金融业投资额简表 单位:万元
再次,西藏存贷款额呈增长态势(详见表1),成为西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支撑。以存款额为例,1965-1978年增长4.76亿元,1978-1993年增长25.62亿元,1993-2000年增长112.3亿元,2000-2005年增长310.13亿元,2005-2011年增长1206.1亿元,而2011-2012年一年时间里就增长389.34亿元,呈现较高增长率。再以贷款额为例,1965-1978年增长0.7亿元,1978-1993年增长31.4亿元,1993-2000年增长47.61亿元,2000-2005年增长98.23亿元,2005-2011年增长229.9亿元,而2011-2012年一年时间里就增长255.01亿元。存款额、贷款额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5%。总体而言,西藏金融业发展证明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金融需求有限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推进作用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金融业仍然对西藏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作用途径就在于与第三产业的加速融合。
最后,金融从业人员结构既是西藏金融特殊性的表现,也是经济特殊性的反应。从西藏从业人员总体分布看(详见表3),2012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在西藏16类第三产业大类中位居第12位,2011年位列第11位。从单位类型看,全部集中分布于国有经济单位、其他经济单位和城镇私营和个体单位,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占据绝大多数。另外从2011和2012年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分析(详见表3),总的从业人员数增加了117902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人员增加26604人,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数减少3055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增加了89068人。
表3:西藏第三产业主类人员构成与分布 单位:人
可见,西藏金融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国有经济单位,从2011-2012年发展趋势看,金融业整体从业人员数呈上升趋势,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呈增长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有两方面不可忽视。一方面,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小,尤其是与内地金融业形成人员之间非流动,因此吸引人才、巩固人才在西藏尤其是高寒低氧地区扎根的动力不足。所以,其他经济单位内从事金融业人员出现减少现象,而只能够以正式编制的国有经济单位为重要保障吸引和巩固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一些偏远和环境恶劣地区,金融机构难以全覆盖,当地金融需求满足程度难以保证,促使民间金融活跃。出现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增加现象。
我们还注意到,从人员构成分析,西藏金融有着较大区域和业务发展空间。区域发展空间是提高其覆盖率,业务发展空间是拓展其与其他第三产业合作空间,加大对大、中、小产业和业务群体支持力度。其他经济类型中从业人员波动较大,表明西藏其他金融形式探索工作的波折性,由于地理、经济等诸多限制,探索其他形式的金融发展模式和实践具有较高风险,加之农牧地区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特点,金融形式创新也存在较多挑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西藏金融领域中也存在着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从2011-2012年人员变动情况分析,对人员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虽然其中有诸多影响因素,但至少表明了虽然在城镇和农牧地区金融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仍然存在着一定需求。这些需求以第三产业为主,其次表现为农牧业发展需求。受西藏高原环境与居住特点影响,虽然这一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但却不能忽视。
从上述分析可见,西藏金融与第三产业发展均有自身特色,因此决定了西藏金融要全面发挥第三产业推进器作用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快金融创新。为此,笔者认为近期应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小额信贷发展。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在西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贡秋扎西等人认为:“由于中国农业银行,特别是西藏分行带有政策性功能的商业银行性质和西藏农村经济的特殊性等原因,农行西藏分行的小额信贷存在定位模糊、形式单一且适应能力差和激励不足等尚待改进的问题。”[17]不过,近年来,西藏农行注重政策性业务发展,做出一定的变革。据西藏日报报道,西藏农行为进城工作妇女和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就业金融服务,在三年内该行支持418户妇女和有志青年走上创业致富之路,截至2014年11月末,支持妇女创业就业信贷资金达到2363万元,有力增强了进城妇女在城镇生产生活的能力。另外,西藏农行在区内同业中率先成立8家小企业专营机构,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优化贷款操作流程、强化贷款产品创新,取得较好效果;截至2014年11月底,西藏农行共扶持中小微企业414户,贷款余额达到120亿元,增幅高达73%。事实证明,小额信贷及小微企业贷款对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西藏金融业其他金融机构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及大企业上,在县域没有分支机构或者分支机构较少,且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小额信贷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问题,因而,西藏各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第三产业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更多适合西藏区情的信贷产品以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金融业务的组成部分,也是第三产业发展重要推手。长期以来,西藏开展消费信贷效果并不理想,消费信贷主要品种也仅仅局限于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和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刘伟兵认为,在消费信贷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消费信贷品种有待进一步拓展、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脆弱、消费者的借贷意愿不强、中介服务功能缺位(如评估、抵押手续繁琐、环节多,抵押登记、评估费用高)、消费观念落后等等。[18]为此,在藏金融机构必须立足西藏地理环境及特殊区情,创新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尤其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方式。当然,这是一项艰巨任务,有待于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长期努力。
[1]王洛林,朱铃主编.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西藏案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肖幼林.生态西藏视域下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3]杨涛,柳应华.西藏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西藏研究,2012(2).
[4]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5]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张志恒.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外生金融发展的质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7]张志恒.西藏现代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民主改革以来西藏金融演进的历史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8]丁业现,彭克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藏研究,2011(4).
[9]肖彩波,刘红卫.西藏金融与经济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0]旺堆.特殊优惠货币政策对西藏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9(12).
[11]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课题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助推西藏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2011(8).
[12]狄方耀,占治民,杨慧.西藏金融60年:历程·政策·成就[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3]旺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全力支持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J].西南金融,2010(6).
[14]杨亚波.西藏第三产业发展思考[J].西藏研究,2009(1).[15]毛阳海等.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16]狄方耀,罗华.西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17]贡秋扎西,德吉央宗,张阿兰,尼美旦真,普布卓玛.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J].西藏研究,2008(5).
[18]刘伟兵.西藏消费信贷开展情况、难点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2(1).
[责任编辑 张志恒]
[校 对 夏 阳]
F832.7;F719
A
1003-8388(2016)05-0115-06
2016-03-20
于转利(1977-),女,河南洛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民族地区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