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红艳
成长小说的特征研究——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关红艳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成长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经历艰难困苦最终获得成长、变得成熟的过程。本文将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对成长小说的特征进行研究。
成长小说 特征 《追风筝的人》
成长小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成长小说也叫“启蒙小说”。通常情况下,成长小说是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述,这一心路历程包括了主人公在成长中心智由天真到成熟、历经艰难困苦并有所收获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主人公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在不断地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较为经典的成长小说,作者胡塞尼以其亲身经历作为创作原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过程。本文将以《追风筝的人》这部成长小说为例,对成长小说的特征进行研究。
(一)小说内容与主题
作家在写作成长小说时,很容易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故乡在阿富汗,而这部小说的背景也是阿富汗,并且小说中对阿富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比较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环境与作者胡塞尼的生活环境,两种生活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阿米尔的生活环境较为富裕,父亲经商,母亲是大学教师。而在现实生活中,胡塞尼的父亲是一名很有威望的外交官,母亲是高中教师。从主人公阿米尔与作者胡塞尼的生活经历来看,二者几乎毫无差别。主人公阿米尔童年是在阿富汗度过的,1981年爆发战争后,阿米尔与父亲前往美国避难,生活困苦。而在现实中,1980年苏联发起对阿富汗的战争,胡塞尼的父亲申请移民美国避难,并且最开始一直生活清贫。
成长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对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主人公阿米尔童年是在阿富汗度过的,那时的阿富汗并没有战乱,因此阿米尔的童年的快乐的,同时还有最好的朋友哈桑的陪伴。但是因为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哈桑的离开使阿米尔的余生都在受到内心的谴责。同时,这段经历也是阿米尔成长路上一个必经的考验。
1981年,战争爆发后,阿米尔与父亲逃亡到美国避难。二十年来,阿米尔已经变得勇敢坚强。但是,对于哈桑,他始终心怀愧疚。直到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并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的真相后,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弥补这些年自己与父亲犯下的错误,最终经历艰难险阻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正确的成长之路。带索拉博回到美国后,阿米尔渐渐认识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新角色。成长的过程是历经磨难的,但是阿米尔最终做到了,通过努力完成了成长的过程。
(二)人物设置
在成长小说中,必然存在正面的引路人为主人公指引生活的方向。而拉辛汗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生意伙伴,也是他父亲的朋友。阿米尔的父亲并不支持其热爱文学,而拉辛汗却一直支持和鼓励他做喜欢的事情。知晓哈桑被强奸的事情后,拉辛汗鼓励阿米尔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始终想帮助阿米尔对其过错进行弥补。二十多年后,拉辛汗告诉了阿米尔关于哈桑的悲惨遭遇,并且鼓励阿米尔回到阿富汗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帮助阿米尔打开心结,重新成长,实现自我救赎。
而阿塞夫则是阿米尔成长路上的负面的引路人。崇拜希特勒的阿塞夫在外人面前懂事又有礼貌,但实际上,阿塞夫一直在迫害阿米尔和他的朋友们。因为阿塞夫的残忍,阿米尔离开哈桑,并且一直心存愧疚。多年后,残忍好战的阿塞夫再次把魔爪伸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一次,阿米尔没有退缩,勇敢面对阿塞夫,营救出了索拉博,获得了新的成长。
(三)小说结构
《追风筝的人》的结局中,阿米尔营救出索拉博,并且认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新角色,但是作者并没有对阿米尔和索拉博未来的生活进行安排,留下开放式的结局,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更感同身受。小说中,贯穿文本始末的是“风筝”。而小说的核心意象也是“风筝”,“风筝”象征了亲情、友情、勇敢、善良、诚实等许多美好的感情。追寻“风筝”,也是追求美好的人性。阿米尔两次追风筝,也意味着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磨难与获得新生。
《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其由懵懂无知变得成熟懂事的过程,该部小说在小说内容与主题、人物设置、小说结构等方面都具备了成长小说所拥有的一般特征。
[1]王清清.寻回丢失的风筝一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蒋晓庆.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D].扬州:扬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当代美国后911创伤小说叙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5JK2156)阶段性成果。
关红艳(1978-),女,陕西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