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在路上》中萨尔追寻本真存在的历程

2016-12-06 12:07:51杨沛玉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在路上迪安萨尔

杨沛玉

简析《在路上》中萨尔追寻本真存在的历程

杨沛玉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一部经典的存在主义作品,文中萨尔追寻本真存在的过程十分契合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萨尔上路是因为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和荒诞,他在路上疯狂生活是想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最终他意识到,疯狂生活不能继续,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责任,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主义贯穿作品始终,萨尔追求本真存在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存在主义 本真存在 自由选择 责任

一、前言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处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气氛,人们不得不屈从政治高压以获得安逸。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终于激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抗,一批美国青年公开反抗美国传统,用疯狂的生活向美国政府进行无声的抗议,他们便是“垮掉的一代”。“垮掉一代”的代表,凯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被誉为“垮掉一代的圣经”,是一部高度自传性的小说,它记述了萨尔等人的疯狂经历。研究萨尔追寻本真存在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作品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全面地了解萨尔“上路”的前因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些中国年轻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环境和人孤立了,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在路上》中萨尔追寻真实存在的过程则能给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一些启示。

二、“上路”的原因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也就意味着世界是虚无的,人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创造自己的本质,从而定义自身,为自己的生命赋以独特的含义。在“上路”之前,萨尔的生活沉闷而又痛苦。文章伊始萨尔就谈到他有动身前往西部的想法是因为生活的不顺利。离婚后的他萎靡不振,精神颓废,并由此生了一场大病。他渴望过上真正的生活,做自己想做而又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生活中无意义的事给困住。到西部去一直是他想做而未成行的事,他对西部那种粗犷豪放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到新的地方可以帮他暂时脱离目前的烦恼,解开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他想从生活获得什么。在他和姑娘发生性关系之前,总会问她们这一问题。萨尔自己不知道答案,想从她们的答案中获得某种启示。萨尔上路的另一个原因是荒诞的存在。从萨尔的感受来说确实像萨特认为的那样“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文中无处不存在着荒诞,人的渴望同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断层。人渴求理性、和谐和自由,而现实生活却是非理性的、压抑的、不和谐的。萨尔曾为生活所迫做了一名警察而最终他只能辞职不干,因为他们被规定每个月必须抓一个犯人而他做不到这一点,他身边的同事也让他难以忍受。那些同事们深受警察制度条条框框的荼毒,非常地死板一言一行都按着守则行事不懂得变通,时时处处都想卖弄一番自己的威风,对着升官发财有着无比的热忱和执着,那种对权势的贪欲有时候甚至到了一种非常可笑的地步。“在阿尔卡特拉兹当过看守的警察有六十来岁,大腹便便,已经退休,但摆脱不了那种一辈子滋养了他干涸的灵魂的氛围。他每晚开着一辆一九三五年生产的福特来上班,分秒不差地在考勤种上打了卡,在卷盖式书桌前做好。他十分吃力地填写我们每个人每晚都必须填写的简单的表格——巡行路线、时间、发生情况,等等。[1]”显然警察守则已深入这位老警察的骨髓,即便退休之后它依然是他的信仰。他已失去了自我,除了警察守则,再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每个人本该有自己的个性,而此时各种严苛的制度,将所有人训练成了相同的循着制度行事的人。生活的荒诞使萨尔觉得生活痛苦压抑,想要寻找新的出路。正因为对生命无意义的不满,和对生命怎么样才有意义的困惑萨尔才选择了“上路”。

三、疯狂地追寻本真存在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中得出结论:人是绝对自由的。自由的本质是人有权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选择不受任何条件限制。面对生活的单调乏味,萨尔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是继续逆来顺受、默默无闻,还是奋起反抗,追寻真实的生活。他想要改变生活像是一潭死水的状况,最终决定“上路”探索西部。萨尔在美国东西大陆之间来回游荡,过着极度疯狂的生活,企图在疯狂中逃脱现实的不悦找到快乐的源泉,找到真实的存在。他不再屈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条条框框,而是听从内心呼唤,做自己想做的事,挑战社会传统和法律。在旧金山做警卫的时候,他和雷米两个人并没有恪守警察守则,而是按照自己意愿做事。“我就这样逐门逐户地去打招呼,没多久,我醉的程度不亚于他们任何一个人。破晓时,我的任务之一是把美国国旗升到六英尺的旗杆上,那天早晨我把国旗挂颠倒了,自己回去睡觉。傍晚来上班时,发现正规的警察们阴沉地坐在办公室里。[2]”作为一名警卫,萨尔本该像其他人那样,批评并制止那些喝酒喧哗的人,但是他想要的是同人和谐相处,而不是非要去逮捕谁,因而他同他们喝得一样醉,还把国旗挂倒犯下死罪。人和人之间本来应该是相处融洽的,但是却因为守则,在警卫和人民之间隔开一个鸿沟,强制加入了不必要的矛盾,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萨尔渴望人跟人的交流,这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他疯狂的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搞乱两性关系,跟多名女性发生性行为,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弃深爱的姑娘戈雷;为了一丝欢愉,答应迪安当着他的面同迪安的妻子上床,这样的生活不可不谓疯狂。毒品在他的生活中也变得司空见惯,他和朋友尝试各种毒品:安非他明、大麻、吗啡等。在墨西哥时,狂野强劲的大麻带给了他奇妙的感官体验。他们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热闹的舞会和酒吧,沉醉在疯狂和混乱之中。他和同伴极度痴迷于疯狂的爵士乐,文中不乏对爵士大师的崇拜,近乎膜拜一位上帝,在激情迸发的音乐中,他们能获得深至灵魂的快感,他们在爵士乐中沉醉、眩晕。这样疯狂的生活是他们想要的,在疯狂之下他们可以获得极端的快乐,可是疯狂背后却是空虚,每次狂欢过后,那个由狂欢建筑的华美大厦一点点地倒塌。萨尔开始意识到,疯狂不是生活的常态。

四、找到真实的存在

“人可以自由的选择任何事情,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他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没有一个上帝为他承担责任。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3]”萨尔在享受疯狂生活所带来的快感的时候,并非不在意自己的责任,他不曾像迪安那样把所有的钱买辆车只身寻找快乐,置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和两位妻子于不顾,他每次想要横跨大陆的时,总是在情况安定而自己手头又有了一笔钱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萨尔对自己的责任是有意识,可是如果承担了责任那就意味着要放弃疯狂的生活,回归家庭,照顾姨妈、妻子和孩子。另一方面,他对这种疯狂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便将责任感压制在内心深处,逃避责任,疯狂生活。长时间的疯狂生活后,他亲眼看到迪安陷入众叛亲离的局面,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爱他的人内心受到伤害,生活艰辛,萨尔突然意识到这种疯狂该结束了,他想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一提到他们便是疯狂混乱的生活。他最终遇到了一直以来渴望的姑娘,一个目光清纯,天真可爱的姑娘,最终安定了下来回归家庭,与迪安的疯狂生活分道扬镳。

五、结论

萨尔看似是漫无目的地在路上疯狂生活,实际上有着他自己的原因和目标,疯狂的背后是在不断拷问人生,追寻本真的存在。他竭力想要摆脱生活的束缚,自由地表达心声,过上忠实于内心的生活。他在路上的生活由痛苦开始以醒悟结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个人成长的历程,在这段旅途中他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那便是在追寻个人个性表达的同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杰克·凯鲁亚克,王永年译.在路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沛玉(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在路上迪安萨尔
德国萨尔锻钢厂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12
德国萨尔锻钢厂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2
公交站里的背影
中外文摘(2021年22期)2021-12-30 02:17:18
阿维迪安黄金公司简介
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1:14
对不起,我爱你
新青年(2017年11期)2017-11-23 18:30:47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46:24
别致的人生 与众不同的风景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认识
他乡
文学港(2016年3期)2016-03-17 15: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