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君 胡 燕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陈竹君胡 燕
【摘 要】目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呈现出构成复杂、行为短期化和心理功利化的特点,对社会治理形成了挑战。而由于观念滞后、法律政策滞后、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等原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地方政府要从转变观念、健全法规、加强配合、建立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
一是构成复杂。流动人口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部分来自于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但也有相当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较高。
二是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到城市是为了打工挣钱,他们没有长期的打算,工作不固定,有的经常变换从业场所和职业,也固定居所,整体呈流动居住态势,不便于掌控。再者由于流动人口缺少自我权利意识,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也很随意,自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是心理功利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涌向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打工挣钱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这些人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有些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甚至违法犯罪,这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更多更大的难度。由于流动范围广,管理力度难,一些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同时给公安机关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一是观念滞后。思想是行为和政策的先导。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传统的观念是“重管理、轻服务”。近年来,各地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传统的思维模式尽管逐步弱化,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要转变观念,形成主动服务的意识,将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管理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意识。将流动人口与城市常住人口同等对待,增强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相关法律政策滞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以公安管理为主,计生、民政、教育、房管共同参与管理。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采取“捆绑制”、“房东联管制”、“以房管人”、“劳务团体管理模式”等管理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全国没有统一的法律,地方管理法规混乱,致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序状态。
三是流入地相关部门缺乏协作配合。由于政策设计、与流入地保障机制脱节、流动人口的功利性等原因,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尚未理顺,社会参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很多地方的流动人口培训变成了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最受流动人口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也因为流入地相关法律繁琐、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受到严重影响,亟需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协调。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权益平等的理念。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应当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理应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应当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理顺管理体制,打破目前流动人口由多个部门交叉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公安、计生部门要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要积极发挥基层村(社区)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服务完善、管理有序、和谐稳定”的目标,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本地生活的桥梁。
最后,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体系,保障流动人口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专门的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建立流动人口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公民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使盲目流动的人员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同时,积极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如,通过地区集中宣传、各基层社区、村宣传栏,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强基层工作,将服务送到家、送上门;通过送服务上门,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进行安全检查,等等,在增进流动人口责任意识的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
作者简介:陈竹君,女,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教师;胡燕,女,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