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策略
王美玲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来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差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显露出对学生的真爱。在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当中,给予她们更多的尊重,能够引导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本文针对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师 爱 德育 教育策略
(作者单位:瓦房店市特殊教育学校)
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爱的感染,那么就意味着学生丧失掉了一切东西,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固有的重要价值。学校德育工作当中,爱是作为基础性的本质要素,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名教师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准则。小学德育工作当中,怎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下才能够健康茁壮的快乐成长,是我们需要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
爱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是广大学生在心灵上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学生内心的强烈愿望。教师只要真心真意的来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才能够顺利的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只要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心理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才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在学习、人生观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唤醒学生的理智,达到成功的教育。
爱能够使得学生们充满足够的信心,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爱能够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很好的充实,培养良好的性格,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显著程度的升华与提高,为此,唯有教师用自己的爱、用真心去感动每一位学生,才能够实施成功的知识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当中,教师不但要爱聪明漂亮、学习好的学生,同时要爱那些反应较慢、调皮一些的学生,严禁存在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的事情发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德育教育工作当中,要用无私的爱来感染学生。
与优等生对比来看,就是常说的学困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比较差,并且其行为习惯也不怎么好,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和同学都是非常讨厌的,但是,我认为,若经常去批评、冷落他们,那么他们还愿意给自己机会来改正存在的错误吗?当然不能。为此,针对这一类的学生,要不厌其烦的用爱来打动他们,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来批评他们,而是更多的去关注他们的成绩和优点,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对于他们获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认可。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闪光点,进而认可自己,坚定信念去投入到学习当中。
爱是一种非常纯洁的情感,并非强制的,唯有我们在关心爱护优生与差生达到相同的状态,才能够让差生感受到爱的温暖,给差生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同时感受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喜悦,这样就能够感化他们的心灵,促使差生向优生成功的转换。
严格与宽容是有效统一的矛盾体,款同属于另一种层面上的严格,属于一种教育艺术,指的是教师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策略,其是以严格要求学生作为基础条件的,以促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去接受真理,改正存在的错误,教师在对待差生上要做到“严中有爱”;对待优生上要做到“爱中有严”。
学生并非完人,更不是超人,人总会出现犯错误的时候,学生犯错误属于一种特权,这是在他们学习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已。作为教师只有很好的把握好“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才能够促使教育成效达到最佳的一种状态,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为此,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当有心人,将心比心来感染学生,以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进入办公室之后,会向老师报告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老师正在跟同事洽谈,所以,学生开口之后或说了简单的东西,教师就会产生一些不耐烦的情绪,如果教师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话,根本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更不会去认真的思考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这样肯定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更不会去切身感受到学生来求助的真正目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与教师达到感情上的一种共鸣,这对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非常有帮助作用的。
爱是教育的本质意义。小学教师德育过程当中,唯有懂得真心去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教育事业当中,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巨大挑战性且富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学会进一步完善自我,与此同时,要定期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然我选择了这一职业,那么必定会怀揣无私奉献的心,好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使得他们能够在爱的氛围下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我想,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国际教育基金会.道德伦理教育会议演讲集[M].1998.
[3]梁小明,刘德纯.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J].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