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民间信仰分析

2016-12-06 07:33庞佳琪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鲁镇祝福祥林嫂

庞佳琪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民间信仰分析

庞佳琪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民间信仰普遍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之中,经历代传承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支撑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广泛渗透进各种文学作品。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鲁镇人们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信仰习俗下的芸芸众生,探究文本中的民间信仰,对研究传统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鲁迅;祝福;民间;信仰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围绕“祝福”这一重要的祭祀仪式展开,描绘了一幅巨大的民俗风情画,蕴含着浓厚的民间信仰元素,祥林嫂的一生受到封建迷信的摧残和男权专制的压迫,最终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悲愤离去。本文通过分析《祝福》文本中的信仰意象,窥视现实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并总结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和共性。

1 《祝福》中的民间信仰意象

《祝福》中描写的是人们在阴历腊月廿三、廿四祭送灶神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也就是民间所谓的“过小年”,又叫“谢年”或“祝福”,作为鲁镇的年终大典,仪式隆重庄严,礼数周全,祭祀丰盛。祭祀是“祝福”的重要环节,鲁镇人们祭祀的“灶神”在民间传说中是玉皇大帝的女婿,每到年终,他负责把一家人一年之间的情况和言行报给玉皇大帝,然后根据其言行决定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祸福。除了“灶神”,已逝的祖宗先辈也被百姓神化,成为崇拜的对象。为了拜求来年的好运气,人们点燃送灶的爆竹,家家户户“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鲁镇人的祭祀仪式是中国百姓民间信仰的缩影。数千年来,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从未离开过“神力”的干预,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和科学水平不发达的农村,人们对超自然的力量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心理,当遇上超出自己认知经验的、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他们就将其视为神力意志的体现,非人所能改变,这些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才是人世社会的真正主宰,执掌着人的福禄寿夭,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它的监视。因此人们塑造出众多的祭祀对象,把追求社会公正的希望寄托在祭祀身上,并心甘情愿地受其约束幻想通过虔诚的奉祀、求得福佑,一旦有违背传统道德或亵渎神抵的举动,就会受到惩罚。

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灵魂不灭。按照绍兴的风俗,亡夫为寡,俗以为其夫之魂魄常随妇身。寡妇再婚又寡,便是双重不节不烈。祥林嫂死了丈夫后被迫改嫁,已经背上不节不烈的骂名,不幸第二个丈夫又去世,自己的孩子也惨死狼腹,受到封建社会压迫和命运捉弄后她变得麻木而枯槁,她终日思索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和地狱,死后能不能与亲人见面。当柳妈告诉她死后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时,祥林嫂脸上露出恐怖的神色。破解的方法只有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以此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后,才能免得到了阴司被锯开,祥林嫂对此深信不疑,两次认捐之后觉得已经洗刷罪名,不再担心受罪,她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并未改变命运,祥林嫂的罪名没有被洗刷,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桎梏改变不了她不洁的本质。

在鲁镇喜气洋洋迎接新年之际,在白茫茫一片风雪之中,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了,没能得到世人的同情。鲁四老爷说道:“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因为绍兴人俗信,除夕夜众鬼游荡、年兽肆虐,故除夕之夜和初一清晨人们于庭中放爆竹以避邪气。这时如果遇上死人等不祥之事,会给新的一年带来厄运和晦气。死不当时的祥林嫂在鲁镇人的心目中显然属于恶鬼之类,她罪孽深重,震耳欲聋的鞭炮正是在将她的阴魂驱赶出门。一生受压迫摧残的祥林嫂终究没有逃脱苦难,等待她的是地狱里沸油、烈火的折磨历练。

2 通过《祝福》看中国民间信仰特点

小说创作虽然有着虚构的成分,但毕竟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鲁迅笔下的“祝福”取材于绍兴丰富的民俗信仰事项,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由此可以窥见中国民间信仰的共性。

首先,鲁镇中人们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人们为“祝福”设定特定的节日,立下形形式式的规矩和禁忌,烧香磕头并非只为求心理安慰,也不是不计回报,而是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求来年的好运和冥界的“阴福”。当祥林嫂因为改嫁后再寡受到社会鄙弃时,她宁愿花十二千去寺庙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因为她坚信捐了门槛后,门槛会成为她的替身,被千万人踩踏后赎去一世的罪名,死后才能不必遭罪。在这里,祭祀双方之间好像进行着许愿、还愿的交易,人们以实用目的不断创造出新的祭祀对象,信仰也越来越实际。

其次,鲁镇人们的信仰受到佛教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地狱观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其灵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佛教的地狱有一整套以阎王为首、判官、鬼吏、鬼卒为辅佐的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地狱共有十八层,每种地狱内有多种多样的刑具,亡灵下地狱后要根据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制裁,罪恶深重的人将会受到刀山火海、寒冰镬汤的折磨,这些是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混杂了佛教的地狱观在鲁镇深入人心,祥林嫂一边心甘情愿信奉神灵和地狱轮回,一边又极力躲避地狱的惩罚,柳妈也深信失去节烈贞操的祥林嫂在下到阴间后,必会受到两个死去男人的争夺,下场就是被阎罗王锯开分给他们。

第三,鲁镇人们的信仰透露出浓厚的儒学伦理观。虽然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在日常生活中,儒家对丧葬、祭祀活动给于高度的重视,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尤其是在对“忠孝仁义”的推崇上,其形式更是讲究到了繁文缛节的地步。《祝福》中,祭祀的仪式繁琐而细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祭拜的不仅是神灵,还有逝去的先辈祖宗,在中国人眼里,死人的世界和活人的世界是界限不清的,死去的亲人如果没有受到活人的照顾,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找上门来破坏活人的幸福,只有延续他们生前的地位、遵循长幼尊卑的礼俗,才能让祖宗成为庇护活人的福神。

3 小结

从《祝福》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民俗文化尤和民间信仰对百姓生活和精神的深刻影响,民间信仰在维持着传统国人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左右着底层百姓的命运、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通过对文本中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义的探析,我们深入了解到以鲁镇人为代表的草根民众的思想心理,也从字里行间读出鲁迅始终坚持民间信仰的教化意义和启蒙价值。

[1] 闫丽君.论鲁迅作品的“鬼”意象及其精神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

[2] 肖向明.“启蒙”的“民间”力量———论鲁迅、周作人的“鬼文化”文学书写[J].天府新论

庞佳琪(1994—),女,汉族,杭州萧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210.6

A

1672-5832(2016)05-0070-01

猜你喜欢
鲁镇祝福祥林嫂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