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妤 许 蔚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林语堂古代哲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赵灵妤 许 蔚
中国著名双语作家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提出“学理剖析”的第一人,善用句译、译创结合等翻译策略。其译作与平行语料库的应用将对译学研究提供可鉴经验,有助于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从中国哲学典籍来分析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并谈谈其译作与平行语料库的应用价值。
林语堂 中国哲学典籍 翻译策略 平行语料库
林语堂一生著译颇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英文作品是对中国哲学典籍的介绍和编译,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1]其对于哲学典籍的翻译,如《论语》、《道德经》的英译作品——《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和《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等,无不彰显了中华哲学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引起了无数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构建了坚实的桥梁。中国哲学典籍的外译,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一种形式。[2]但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导致相关哲学文化的文献流通不畅,只有少部分读者能够受益,大大阻碍了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一现状使得平行语料库的建立与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于2011年出版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与应用》(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文集,内容包含对语料库研究现状的描写和理论、实证、技术层面的研究,为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大量可行性实例。平行语料库由原文文本和对应译语文本构成,借助平行语料库,能够帮助研究者对比两种文本在词汇、句子、句法、风格和文体上的差异,促使翻译研究从规约性研究向描述性研究过渡。[3]并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以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对翻译进行历时或共时研究。[4]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国内逐渐开始发展语料库驱动的译学研究,将语料库应用于教学与测试,并对中国哲学古籍进行多语化翻译,利用大量语料实例对翻译共性、翻译策略、译本、译者等多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
(一)语言文学与心理学相结合
林语堂在其《论翻译》中指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即对于翻译问题,必须以语言文字折射出的心理活动为基准,参透作者和读者的心理,既要能传达作者的情感、意图,又要为读者作心理上的准备。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间的转换,更是人们思想情感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交流沟通。语言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合运用在其译作包含的读者意识中尤为明显。
首先,林语堂在选材及选材编辑上做到了充分为西方读者考虑。他所翻译的作品如《道德经》、《庄子》和《论语》等,极富哲学色彩,所包含的伦理道德与品行规范都接近于西方读者的思维认知,符合西方文化的规范。他将《论语》、《道德经》更名为《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独出心裁地将内容重新分门别类。以《道德经》为例,林语堂将其原著的八十一章,重新编排分类为七篇:“道之德”、“道之训”、“道之体”、“力量之源”、“生活的准则”、“政治论”和“箴言”。
其次,林语堂认为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在英译中文作品时,也应根据英文心理。为应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大量运用增译(包括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省略、句式调整、文化补偿等手段[5],从而降低阅读难度,提升读者的兴趣。
第三,林语堂在译作中广泛运用娓语体(闲谈体)。这种语体待读者如故交,闲适而幽默。例如在《老子的智慧》的《序论》中,他就以幽默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恬淡安逸,人们围坐谈心,一派悠然闲散。从而透过渔夫、樵夫、隐士的形象来诠释庄子的生活观。这种新的阐释看似轻松、理想化,但恰恰符合了处于快节奏忙碌生活的西方人的心理需求。[6]闲适的交流直接沟通了作者、读者与译者,令无数西方读者为之动心。
(二)翻译标准:忠实、通顺、美
在“学理剖析”的基础上,林语堂提出翻译有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精简概括了林语堂对于翻译的内在理解。
(1)忠实。对于忠实,他提出四个要点: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其中“非字译”成为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策略。即在翻译时避免采取字译,而采取句译。通过平行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发现,林语堂译本与原著在短句的对齐程度上可远高于单个词汇的对齐程度。由于中西文化、文学创作体制的差异,字译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并且要做到完全忠实与原文实属不易,但可以做到相对忠实。因而林语堂强调,要在通晓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句译。孔子思想道德体系中有关键词“诚”和“信”,林语堂将“诚”翻译为“being one’s true self”;将“信”译为“honesty in social relationships”。采取句译,以“self”和“relationships”巧妙点明“诚”倾向于个人道德品质;而“信”倾向与人交往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2)通顺。对于通顺,他提出两点:第一,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其中第一点同于“非字译”的句译观点。请看下例:
例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Confucius said,I won’t teach a man who is not anxious to learn,and will not explain to one who is not trying to make things clear to himself.”(The Wisdom of Confucius)
例1中,林语堂运用句译的方法对“愤”和“悱”均做了扩充解释,补齐句子的主语、宾语,是句子结构完整,从而详细阐释孔子的教育理念。
第二点则秉承“学理剖析”思想。如林语堂对《中庸》部分难译词汇的翻译,从西方宗教文化的角度译出“God given”、“Ordinance of God”、“religion”、“culture”等,巧妙利用“God”一词,从而剔除了不属于原语文本的宗教色彩。[7]化解了因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尴尬境地,令西方读者在心理上更易接受和理解。
(3)美。林语堂认为译文应当兼顾翻译和美,翻译是一门艺术,如果没有美感,就不能称之为翻译。其美之特色,较为典型的是句化美。林语堂深知西方人崇尚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因而在翻译时以句化为美,采用句译,如下例:
例2:“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礼记》·经解)
“The danger in the teaching of poetry is that the people remain ignorant, or too simple-hearted. The danger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s that the people may be filled with incorrect legends and stories of events.(The Wisdom of Confucius,p446-447)
例2中,单个字“愚”、“诬”,都扩充成了有主语、谓语、表语的完整句子。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种句化既起到了美的作用,也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此外,林语堂在《道德经》中,对“夷”、“希”,“微”采用意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选用三个开头为都为“I”的词语解释,即“the invisible”、“the inaudible”、“the intangible”,匠心独具地展现了英语不同于汉语的对应之美。[8]也更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一抹韵律美。
要谈美,《庄子》自是不可不提。原文《庄子》本就文笔华丽,善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林语堂在翻译时对其进行显性处理。请看下例:
例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
In doing good, avoid fame. In doing bad, avoid disgrace.(Chuang Tzu)
例4: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庄子》·人间世)
The countries were laid waste, their inhabitants slaughtered, their rulers killed.(Chuang Tzu)
例5: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大宗师)
The true men of old did not override the weak, did not attain their ends by brute strength, and did not gather around them counselors.(Chuang Tzu)
其中例3原文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译文同样构成对偶句式,“In doing good”与“In doing bad”,“avoid fame”与“avoid disgrace”,与原文同步对仗工整;例4原文运用叠词增加韵律美,而林语堂用此之“叠”来译彼之“叠”,异曲同工地处理了源文的节奏韵律之美。[9]例5中,原文运用排比,而译文亦以连用三次“did not”,还原排比的修辞方式,依旧气势不减。
(三)集翻译、创作、编辑与一体
林语堂翻译时富有“亦译亦写”的特点。即林语堂不完全依照原本进行“对译”,而是保留其中国文化底蕴的边译边写、兼写兼译。[10]
例如对《论语》,林语堂没有从头开始翻译,而是进行分类,列出小标题: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等等。同时林语堂摘译《中庸》、《大学》和《孟子》的相关篇章,介绍孔子和文化背景,使孔子的形象更加饱满,令《论语》成为一本合乎逻辑、可读性强的书。于《道德经》,林语堂更是在其每一章译文后都附译部分与庄子相关的文章。他认为,了解老子最好的方法便是同时研读庄子。[8]因为老庄二人同属道家,庄子又师出老子,二人思想本就有互通之处。林语堂将老庄思想进行结合与对比,大量的引文翻译,实现了作者与译者思想上的贯通。这种独树一帜的编译方式是翻译实践中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创新,也为译创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宝贵经验。
此外,许多翻译细节能够体现创新理念。若在平行语料库中,对《道德经》中的“male”和“female”这一对概念词进行检索,不难发现,这两个词的首字母多为大写。究其翻译,林语堂实是刻意为之,其目的是区别于原意“女性”、“男性”,让读者明白这一对概念的特殊意义和特定含义。同时,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多对名词进行显性处理,如古代人名: Lao Tan(老聃), Chuangtse(庄子);帝王称号: Yellow Emperor(黄帝), Emperor Yao(尧);地理事物名称: Nine Continents(九州),K'unlun Mountains(昆仑山);地方名称及诸候国名称:Lu State(鲁国), Hantan(邯郸);道教词语: yin(阴),yang(阳)等。[9]
相较双语词典,平行语料库的释义更加地道、准确,也更易应用于译学研究。从上文可以看出,通过检索,大量的真实语料可以快速提供实例信息,以帮助更清晰地总结译文在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林语堂以原汁原味的英文,向西方人推介中国的生活哲学与智慧,以“学理剖析”的翻译理念和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真正做到了翻译、创作、编辑为一体。在追求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无疑为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
[1]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2]杨平.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的文化思[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5).
[3]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5):380~384.
[4]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几个术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6):101~105.
[5]郑玮.林语堂译创过程中体现的读者意识[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2).
[6]孙良好,洪晖妃.林语堂笔下的庄子形象[J].温州大学学报,2014(01).
[7]李钢.林语堂与The Wisdom of Confucius[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03).
[8]吴海燕.诠释学域下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9]高巍,张松,武晓娜.从显性到隐性——林语堂英译《庄子》之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4).
[10]任东升,卞建华.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J].外语教学,2014(0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宁波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以具身认知为导向的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项目编号:XYW16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