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映
试述《道德经》对今人的启示
孔 映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一篇经典名著,其作用不容小觑。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言,却包罗万象,涵盖哲学、伦理学、军事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他从国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不论是对古人还是今人,以及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是一篇影响深远的哲学巨著。
老子 《道德经》 启示
《道德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却经久不衰,尤其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养生、个人修养以及职业道德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多读读《道德经》,领悟其中的哲学奥妙,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道”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哲学思想,据统计,“道”字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76次,可谓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老子所说的“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道”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老子用它来解释宇宙万物,他把虚无缥缈的“道”解释为哲学意义上的“道”,真是玄妙至极。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够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老子所说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因为方便称呼所以才称之为“道”。老子在这里是告诉我们不要太过于看重概念,就像我们身上虚无的重担,对名利、金钱、地位、名声等的盲目追求,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放下。老子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大道永远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了的。
老子极具有哲学情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一书中充满了很多哲学思辨内容。“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上并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应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常怀一颗乐观旷达的心,只要不放弃,就一切皆有可能。也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是事物正反两方面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做人做事,千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走向极端,那将是一大祸患!吃饭要吃七分饱,做生意也是一样,切莫过分逐利,凡是要做到适可而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三十二章)名利与生命、财富与生命、得名享利与保全生命,哪个更重要?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却不乏有很多人为了名誉地位乃至金钱丧失了生命,近年频频曝出很多贪官污吏,都是过分的追名逐利,不知足、不满足。老子告诫我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只要能够懂得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只要能够懂得适可而止,不为己甚,那么就不会走向灭亡,自然也就会保持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没有什么过错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知足”是“寡欲”的具体表现,道家把知足看得极其重要,认为其可以决定人的荣辱、生死、祸福……知足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管你是身居高位要感到满足,还是做普通百姓也应该感到满足;春风得意时要感到满足,身处逆境也要满足;腰缠万贯要满足,身无一文也要满足……如果过分地追逐金钱、地位、名誉利益,终将会走向自取灭亡的地步。一个人总是为满足欲望而忙碌,为未得到而烦恼忧愁,那他活得太愚蠢、太辛苦太累了,这样的人生不值得,真正聪明的人,活得轻松,活的洒脱,活的快乐。
柔弱的事物看起来特别容易被摧毁,但是其却蕴蓄着无形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即使是最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就像“水滴石穿”。诸葛亮曾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人的性格应该具备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无力,对付一个经常大发脾气的人来说,“以柔克刚”是其最好的办法。“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第七十八章)水表面上最为柔弱,但却可以穿山透石、毁舍掩田,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也无法战胜它。一个人不可太过刚硬,特别是不能固执己见,要学会先低头。柔弱并不代表着无能,对于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如果我们要战胜对方,就应该避敌锋芒,以温和的手段制胜,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镇定泰然的态度,这不仅在职场里如是,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对人都应该谦卑和顺。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六十七章)老子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这对于往后许多兵法家都有借鉴意义,在行兵作战时,聪明的将领都懂得以退为进的作战方略,那么,在为人处世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习以退为进、退守、居下的原则。当与人发生冲突时,“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很难客观地分析问题,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管是做事情还是处理事情,我们都应该不急躁、不冲动,客观、冷静、平心静气的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及时有效的处理。
至真至善,是《道德经》里重要的德育思想内容,追求至真至善,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清心寡欲。《道德经》四十九章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总是没有意念的,以百姓的意念为意念。对于善良的人,为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多么宽广的胸怀!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失去了最原始的“童心”,身上带有许多“欲望”,并且对于行善,往往是驱而避之。然而,越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我们越应该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宽容的心对待人,以德报怨,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过分善待自己。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失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有德之人常怀一颗仁爱的心,努力做到以德报怨,自然规律对谁都不偏爱,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帮人是积德之事,也许这一刻你所帮助的人会成为日后那个为你雪中送炭的人。《道德经》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至真至善。在第八章里这样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最接近于“道”。又如在四十一章里把“上德”比喻成峡谷,惟妙惟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四十一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时期,而《道德经》把“至真至善”、“以德报怨”作为德育理想目标,无疑对“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塑造“上善若水”的崇高品格,与人相处应互助互爱,敞开心扉,以诚以德相见,以心交心。要怀有“德若谷”的博大胸怀,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小错误,做到“以德报怨”、“至真至善”,那么整个社会都将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意思就是一个人说话太多,往往是自己走投无路,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将话放在心中。诚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好谈是非,不但自伤口德,毁人名誉,还惹怨成仇,终成祸患。高明之士,从不多说话,心直口快之人往往容易吃亏。又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大辩者慎言,因而显得木讷。老子提倡“不言之教”,认为人不应该多说话,沉默是金,寡言是福。做人难得糊涂!即使是说话,也应该简洁有力,沉稳,而不应巧言令色,滔滔不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其实老子也提出另外一种说话的技巧,即:“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第六十二章)美妙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说出适当的话,时时处处发出赞美之言,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播种善果的种子,这是智者的表现。但是也不应做浅薄的夸夸其谈者,这种人往往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没有思想口若悬河,这也就往往暴露了他对事情最不了解到本质。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老子做了一个总结,他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卖弄自己的渊博,卖弄自己渊博的人不真懂。更加具体地指出了人应该少说话,说好话。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道德经》里修身养性之道,告诫人们应“功成身退”。《道德经》第九章通篇都在向我们论述了“功成身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难以填满,一是大海,二是便是欲望。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因人性的贪婪与丑恶而永远也填不满,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老子进一步又在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及难得之货是困扰人类的五大因素,是因人不能做到淡泊名利,适可而止,不能节制自己过多的欲望。这一章不仅论述了贪欲的危害性,还指出了人应当遵循知足常乐的处世之道,努力做到淡泊名利。司马迁曾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句话概括了老子的人生态度,即“至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也即“清静无为”、“恬淡寡欲”。在《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强调了淡泊名利的益处。
追命逐利是人之常情,有些人为了生计被迫要得到金钱,但是应该要有个度,不可贪得无厌,要学会知足常乐,看淡名利,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你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多了很多幸福,你有那么多时间花在钩心斗角上,倒不如多出去外边走走,看看美丽大世界,多陪陪家人。过分逐利的人,往往使得自己家破人亡,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的例子!他们往往耍尽心机,不择手段,可是到头来又换到什么呢?淡泊名利并不代表者放弃名利,知足也不是消除一切欲望,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是应该不追逐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保一颗平常心,你将会拥有幸福!
《道德经》一书实在太博大精深了,老子那超前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佩,然而许多文人却把老子的《道德经》看成是一部消极的书,认为其中有许多消极处世的哲学,并不能为我们所用,我以为在当今社会里我们更应该读读《道德经》,发现它的美,发现其蕴含着极大的人生智慧,尼采曾经说过:“老子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对今人的启示,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个人修养以及养生方面,同时也受用于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人,对于在工作中所需要有点态度以及管理者对于下属的态度,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借鉴。
[1] 陈才俊主编.道德经大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 何跃青主编.读老子悟人生[M].北京:华侨出版社,2007.
[3]赵建成.”小时了了”:《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J].绥化学院学报,2008(02).
[4]陈晓容.论《世说新语》中的孩童形象[J].汉语研究,2016(07).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