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念”论“读”

2016-12-03 00:42刁大平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合成词义项规范性

刁大平

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课文”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熟悉、理解课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也常听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课文念一下”或“把课文读一下”。如不细想,这“念”和“读”似乎也没太大的区别,于是,很多教师也就随随便便地按自己的习惯,想“念”就“念”,想“读”就“读”。那么,“念”和“读”难道就真的一点区别都没有吗?

一、“念”和“读”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的差别

分辨两个字(词),一般来说主要看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

(一)从词汇意义看

对于“念”和“读”,如果仅就其“诵读”(看着文字念出声音)之义来看,二者似乎相同,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念书”“读书”两个词。

就拿《现代汉语词典》所举的几个“念”作为“诵读”的义项的例子来看:念信,念口诀,把上级的指示念给大家听。其中的“念”都可以换成“读”。从“读”所举的部分例子看:读报,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这几个例子中的“读”,也可以换成“念”。但如果我们从两个词的本义及引申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两个词的差别还是有的,甚至说还是很大的。

“念”《说文解字》解释为:“常思也。从心,今声。”在《汉语大字典》中,“念”有这样几个义项:思念;思考;念头;怜悯;唸,诵读;同“廿”;佛教名词;姓。从“念”的几个义项的排列可以看出,“唸”的产生,是在“思念”的基础上而来的,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由心之“思念”而产生口之“叨念”,于是“唸”产生,“诵读”产生。

“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从言,賣声”。在《汉语大字典》中有这样几个义项:①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②阅,看;③说出,宣扬;④文体名;⑤姓。何为“籀”?“读书;讽诵”。何为“讽诵”呢?“抑扬顿挫地诵读。”

可见,“念”虽有“诵读”之义,但其“念”读与“讽诵”之“读”是完全不同的,“念”仅仅“出声”而已,不必“抑扬顿挫”,更不必“声情并茂”,而“读”则完全不同。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仅仅说“把课文念一下”恐怕是不够的,或者说,即便可以“念一下”,那么,这“念”和“读”的时机就要有区别了,什么时候“念”,什么时候“读”就不能不严格区分。

(二)从语法功能看

在比较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之前,我们先看几个由“念”和“读”构成的部分词语(以下词语分别选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当代汉语词典》):

第一组,由“念”构成的词(部分常用的):

念白 念叨 念佛 念经 念旧 念书 念头 念珠 念心儿 念念不忘

纪念 悼念 感念 怀念 眷念 留念 思念 想念 悬念 杂念 欲念

第二组,由“读”构成的词(部分常用的):

读本 读经 读书 读者 读音 读物 读破 读数 读书人 读后感

拜读 导读 攻读 精读 朗读 默读 陪读 通读 选读 阅读 重读

从以上两组分别由“念”与“读”构成的词语看:

1.由“念”构成的词语中,除了“念书、念经、念佛、念叨、念白、念珠”中,带有与“读”义相近的有“念叨、谈论、念道、数(shǔ)”等,其他的大多还是“想念、念头”之义更多;而由“读”构成的词,则大多是“诵读、阅、看、说出”之义。

2.两组词语中,除了“念书”“读书”“念经”“读经”可以“念”“读”互换之外,其余的则不能互换。

(1)由“念”字构成的有“读、说、出声表达”之意的义项的词语,如“念佛”,不能说成“读佛”,“念叨”也不能说成“读叨”,“念白”不能说成“读白”等;同样,“读”字构成的带有“念”之义的词语,也不能换成“念”。如“朗读”不能说成“朗念”,“陪读”习惯上也不说“陪念”,“读者”不能说成“念者”,至于“默读”如果换成“默念”,虽然现代汉语中有“默念”一词,但也并非是 “诵读”之义了。

(2)“念”字组成的词语中,除了“念书”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之外,“念经”勉强可以理解成“读经”,其余的带有“读”义的由“念”构成的词语,如“念佛、念叨、念白、念珠”等,也并非是“诵读”,则更倾向于“叨咕(心中默诵)” 而非“大声朗诵”,更不是“抑扬顿挫”的“讽诵”。

以上分析表面上看来似乎又进入了词汇意义的层面,但我们通过这样的比较,会发现一个问题:由“念”在前构成的合成词,大多与“读、说出、念叨、谈论”有关,而由“念”在后所构成的合成词,则大多与“思念、怀念、思考”等有关;由“念”在前构成的合成词大多是述宾关系,而由“念”在后构成的合成词大多都是偏正或连动关系。

由“读”构成的词语中,“读”在前面的合成词,除了和“念”的述宾关系相同外,还有偏正关系,而义项则更多的是“阅读”;由“读”在后所构成的合成词中,大多数是偏正关系,这种偏正是以动词性语素“读”和动词性语素构成的状语与中心语的修饰性关系。

我们发现述宾关系中的“念”更侧重于“读、说、谈、数(默念)”,而且更倾向于单独使用时常用的“读”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读、说”之外的“思念、思考”等义项,“念”往往不单独使用。而“读”除了单独使用的“诵读”之义外,更多的是“阅读、上学、看、说出”等意思。

二、教学过程中“念”与“读”的运用及其他

前面我们谈了“念”与“读”的问题,并将两个词作了简单的比较、区分,联系引言中所提到的“念课文”与“读课文”的问题,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念”与“读”还是有区分的必要的。

第一,“念课文”就是“看着文字读出声音”,不要求“抑扬顿挫”,更不必“声情并茂”。这种“念”可以放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头环节,即“试读”阶段。而“读”往往特指大声地“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在语文教学中“读课文”一般来说是指“大声读”,有时候教师会明确地表述为“朗读”。如果不是大声读,教师往往会用“默读”或“自读”,而这里的“读”,其实已经是“阅读、看”的意思。

第二,严格来说,在教学中,尤其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课文”是比较规范的默认的说法,一般来说,不要说“念课文”。因为“念”的要求没有“读”的要求高,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其它非教学场合,如果需要将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话,可以不必苛求“念”与“读”的差别,如果需要的话,则可以说“大声念出来”等。然而,作为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必须追求的。以“念”和“读”为例,如果随意使用,对学生来说,其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细微的差别如果能有意识强调并刻意追求的话,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两点认识可以联想到教学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如“讲”和“说”也是我们日常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率都很高的两个词。读音虽然不同,但因为两个字(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用话来表达意思、解释”之义,所以,人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一般也不加区分。从所举的例子来看,其中的“说”和“讲”完全可以相互替换。如:

我不会唱歌,只说(讲)了个笑话。

一说(讲)就明白。

他高兴得话都讲(说)不出来了。

这个字有几个讲(说)法。/这本书是讲(说)气象的。

这种情况和我们上面谈到的“念”和“读”何其相似,同样,是不是“说”和“讲”也不必区分呢?什么时候用“说”什么时候用“讲”,什么时候用“谈”等,仔细比较,区别还是很大的。根据我们前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处理类似的问题,那么在此引发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规范性问题。

关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这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广大的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讨并身体力行。尽管如此,在各级各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规范问题仍须要大力提倡与强化。尤其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的出现,也应运而产生了一些新词语、新说法。在当今社会上,不用说语言现象十分活跃的网络,就是现实社会中的新词语、新表达,也早已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接受新事物,丰富新生活无可厚非,但不等于说“新”就一定是好的、可取的;讲究快节奏,追求时代感,也无可非议,但不等于说“快”就不去进行严格的分辨。有些教师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单纯追求时尚,追求时代节奏,迎合学生心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有些放松,于是教学语言中出现这些有代表性的现象:形象性有余,准确性不足;趣味性有余,严肃性不足;丰富性有余,严密性不足;艺术性有余,规范性不足;科学性有余,学科性不足。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现象严重。如何能做到语言规范,责任就在教师身上。至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的有关问题,“前人之述备矣”,本文暂不赘述,我想,如果我们能从点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从“念”“读”“说”“讲”这样一些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精益求精的话,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一定能有新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中心完小)

猜你喜欢
合成词义项规范性
三音节合成词中合成词素的判定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单词连一连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词语小超市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