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刚
两岸学者在第14届海峡两岸南海问题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从左至右为刘复国、吴士存、邹克渊。
到2016年,海峡两岸南海问题学术研讨会已举办14届了。
由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刘复国等一干学人共同发起的这个研讨会,若干年来坚持在两岸海上问题智库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推动联合研究和资讯共享,为两岸南海维权工作共同建言献策,在涉海问题国际舆论场共同发声,成为海峡两岸对话交流机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力促进了南海问题研究的发展。
2016年的会议8月25日至26日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中国南海研究院总部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海洋海事研究和国际战略学界的8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议“仲裁案”后形势
这次研讨会的背景是14年来最复杂的,也就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更多关注。一方面,台湾岛内政治变了颜色,蔡英文上台后不愿明确接受“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因此受到影响,两岸关系的氛围发生八年来最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南海风高浪涌,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美国幕后操纵的“仲裁案”判决结果对中方非常不公、不利,中美在南海海上的战略博弈更加明显,中国在“后仲裁”时期的南海维权更加艰巨。
由于形势特殊,两岸学界经过协商,决定提前召开今年的学术研讨会,共议“南海仲裁案后”的南海局势和两岸合作。也正是由于今年的特殊背景,这次会议成为两岸参与学者最众的一届,也是对媒体最开放的一届,包括《世界知识》杂志在内的多家媒体被允许全程听会,笔者还作为中国南海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参与了讨论。
在开幕致辞中,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对南海局势的发展表示了担忧。他坦承,无论中国对“南海仲裁案”的“仲裁结果”接受不接受,这个结果是不是“废纸一张”,它对国际海洋秩序和中国南海维权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简言之就是“海洋权益主张被弱化”。吴士存最担心的是,在中国尚未明确划定东沙、中沙、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情况下,一旦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单方面宣布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必将大面积进入中国的断续线,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吴士存提醒要重视“仲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他认为,“裁决”可能给了蔡英文一个“清晰阐明台湾新政府南海政策进而切割其与大陆立场的机会”。从“仲裁”结果公布后台湾当局的公开反应看,它更倾向于把台湾对南沙群岛的“主权”集中在太平岛,这种“收缩”是由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决定的,大陆方面恐怕不能抱以幻想。未来台湾的南海政策会不会朝“切割大陆、追随美国、联合东盟”的方向滑落,值得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吴士存的忧虑在大陆方面与会学者当中引起共鸣。他们认识到,既然台湾是南海争议方之一,而大陆和台湾的南海政策有着共通的历史根基和特殊的现实联系,南海问题与台湾的岛内政治、海峡两岸关系乃至台海的和平稳定就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和互动性。随着“台独”背景的民进党上台,两岸过去数年来围绕南海问题形成的默契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将来怎么办是中华民族南海维权不能忽略的问题。
“仲裁”能否激活两岸南海合作
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发表了特别演讲。他从国际法的角度批判了“仲裁庭”的无理裁决,把围绕有关问题的斗争形容为一场“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国际司法体系当中“欧洲中心主义和制度优越感”的充分表演。高之国说,“仲裁”做出后,两岸都明确表态“不承认、不接受”,但“仲裁”这一页并不是那么容易“翻篇儿”的,其实际效力虽然有限,法律上的影响“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复杂难消”。
高之国指出,海峡两岸对仲裁程序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基本是一致的,台湾方面本想在“仲裁”事件中相对超脱一些,也在“仲裁”结果出台前通过发表政策声明、向“仲裁庭”提交“法庭之友文件”(补充证据材料)等做了一些策应大陆的工作,但却没有料到“仲裁”结果会那么偏激,把台湾的权益也“一锅端”了。“仲裁”结果“一棍子打了两兄弟”,台湾在承担“仲裁”的不利影响方面“被成为一方”。海峡两岸在南海是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把断续线的法律地位抹掉了,台湾高兴得起来?把太平岛的法律地位否掉了,大陆高兴得起来?”
高之国说,中国在“仲裁”之后的应对行动将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律工作当仁不让是主要的。无论是批驳“仲裁”法律文书、确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线、划设石油招标区,还是宣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都需要海峡两岸的默契和配合。交流、合作、发展是两岸处理南海问题的前进方向和道路。或许,“仲裁”可以起到“负负得正”的作用,在两岸关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双方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对话合作领域。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邹克渊表达了同样的憧憬:尽管目前两岸围绕南海问题仍是“各自表述”,但双方维权的核心价值和法理基础是相通的,在蔡英文当局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有困难的情况下,南海问题有没有可能成为两岸“破冰”议题呢?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没那么乐观,他指出,有鉴于美国对南海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投入,使得地缘战略角力成为当前南海局势的核心点,“仲裁案”不能被简单视为法律问题,中国政府对“仲裁案”的应对之策是政治决定而非法律决定。未来,中美将在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开始秩序演进要素的争夺。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在南海的角色既非决定性的,也非关键性的,但台湾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将通过南海争议嵌入未来东亚安全架构的演进。
朱锋警告说,如果蔡英文当局只想靠美国,在大陆和美国之间做出错误选择,其南海政策将踏上一条“不归路”,台湾方面在南海问题上的任何后退都可能被解读为新的法理“台独”的步骤。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对两岸在南海的互动同样不感乐观,但他觉得,蔡英文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决策力并不一定会比马英九弱,甚至还可能比马强,比如在两岸渔业合作问题上,双方谈了20年无进展,但民进党在此方面无“原罪”,说不定决策会果断些。
两岸应共守“祖产”
会上,“祖产”这个概念被大陆学者们频频提及,灵感源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7月14日就“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所谓“裁决”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讲的一席话:“主权问题是中国的底线。中国虽大,但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一寸都不能丢。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绝不是满纸荒唐言的所谓裁决所能否定的。”杨洁篪更进一步强调,“南海是中国人民的祖宗海,是吾祖吾宗用智慧和生命开拓出来的基业。中国政府捍卫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大陆学者希望与台湾同行们加强合作、共守南海“祖产”的意愿是明确而强烈的。朱锋指出,两岸能否守住共同的“祖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有没有共同书写、共同接受的历史,在两岸各自话语体系兼容度仍不高的今天,很难说两岸会从心底里形成共同捍卫祖产的坚强意志,希望海峡对岸在共同历史的书写问题上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金永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薛桂芳、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胡波建议,两岸要能在解读断续线的来由和历史性权利的内涵和作用方面有所行动,双方还可在海上执法方面建立“联动”关系,也要尽快弥补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的“欠债”。未来两岸南海合作,可以从经济和环境开始,还可发挥台湾的舆论条件多在国际上发表宣示两岸共同主张的维权文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方面前来参会的学者基本上是“蓝色”的,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见解比较传统,未必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触动蔡英文当局的政策调整,然而仍不失为今后两岸探讨如何在南海开展互动的有益思路。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台湾安全研究中心执行长刘复国是海峡两岸南海问题学术研讨会的共同创办人和召集人之一。他在开幕致辞中坦率承认,大陆方面对目前台湾政局发展充满了担忧,两岸政治协商一时难以重启。然而,面对“仲裁案”后的复杂形势,两岸政策和立场的交集还在。最迫切的,是在安全和外交层面——尽管敏感度很高,两岸仍可以“各做各的”,更确切地讲是“分头而行,共同努力”。尽管过去几个月两岸官方沟通交流渠道多数已经停滞下来,但双方围绕南海问题交流研究成果的努力不能停,尤其是针对“仲裁庭”在历史性权利方面的蛮横裁决,两岸研究要尽量保持同步。
对于到底什么是两岸共同的“祖产”,刘复国认为,这首先是指千百年来中国通过捕鱼、航行、行政管理等活动形成的历史性权利,尽管“仲裁庭”基本推翻了这一立论,但有关遗产是事实存在的。最大的“祖产”,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下的断续线、对被日本侵略者非法占领的南沙岛礁的收复,以及1949年以后两岸对一些南海岛礁的各自踞守和看管。
“两岸双方应该围绕战后历史发展严肃的认知,共同研究南海的历史,特别是相关近代史,以便能回归到共同而真实的历史中去,同时共同强化对国际媒体的运用,合作争取在南海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刘复国说。他承认,在这方面,台湾掌握很多一手史料和官方文献,比大陆手中的多,两岸通过开放交流与共同研究能够使有关历史论述的基础变得更加厚实。
台湾宇智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徐小波希望大陆方面全面解读台湾当局在“仲裁案”后所做的政策声明,他提醒说,这些声明不仅限于“总统”和“总统府”,也有“内政部”、“外交部”、“陆委会”的发声,它们综合起来实际上系统重申了台湾方面对南沙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声索”,那些认为台湾方面在南海“主权”立场“后退”和“收缩”的判断显得武断了。同前任相比,蔡英文当局更看重的是台湾南海维权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技术可行性。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副教授孙国祥认为,台湾的南海政策不仅仅是“事实主权”和“法理主权”的问题,也关乎台湾的战略生存空间、两岸关系和“新南向政策”,以及与美国、日本的关系,蔡英文当局推动相关政策的回旋空间不大,马英九执政后期采取的积极政策也对蔡当局的政策调整构成牵制,因此,蔡当局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只能延续陈水扁和马英九的说法,惟独其对断续线的态度值得关注,“假如她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与北京不同的政策阐述,就会在两岸关系方面形成‘一边一国的情况,引发两岸关系动荡”。从此意义上讲,两岸在南海开展更多的事务性合作已成为维系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不二法门”。
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王冠雄非常关注大陆方面在南海筑岛行为对台湾的影响。他认为,大陆在南海改扩建的七个岛礁已改变了南海的地缘格局,形成了强大的监测、控制能力,可以覆盖从台湾本岛往返太平岛和中洲礁的航路,未来会有更多两岸军事舰只和飞机“不期而遇”。由此,两岸之间能否以及如何建立适当的航行管理机制变得重要起来,大陆在加强南海渔业管理方面也应负起更多责任,两岸可以开展先期的调查研究,适时构建南海渔业合作工作机制。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明列出了“仲裁案”后台湾方面可以对大陆作出呼应的领域:一是否定南海仲裁案的法律效力;二是坚持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权益;三是加强在南海的护渔作为;四是加强针对太平岛的地质科学研究;五是强化太平岛的区域救援和运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