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征
2016年9月16日,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完电视采访后走出纽约NBC总部大楼,助手胡玛·阿伯丁在前引导。
离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还有近两个月时间,从支持率来看,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与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难分伯仲,现在预测谁将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为时仍早。根据历史经验,某一总统候选人一旦当选,其竞选团队中的主要外交政策顾问有很大机会在国务院、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部门出任要职,进入美国外交政策决策核心圈。
本文关注希拉里竞选团队中的外交事务顾问们,按照这些人与希拉里的亲近程度和专业素养分为几个圈层,同时根据他们的教育背景、职业轨迹分为智囊型和官僚型两大类。
四个内核人物
首先是两位智囊型顾问柯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和雅各布·苏利文(Jacob Sullivan)。
坎贝尔现年59岁,牛津大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副教授。他是希拉里的头号外交政策顾问,华盛顿有名的亚洲问题专家。他曾随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长驻日本横须贺,对日本非常熟悉,是国务院里有名的“知日派”。曾在美国海军、财政部、白宫国安会工作过,担任过负责亚太事务的国防部助理部长、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拉里任国务卿期间),深度参与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坎贝尔与前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共同创建了无党派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在政策圈非常活跃。他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美国需要将更多资源部署在亚太地区,认为美国在小布什时期犯下的最严重战略失误是忽视了“中国的崛起”。前不久,坎贝尔出版了他的新书《转身——美国在亚洲政治的未来》,为“亚太再平衡”极力辩解,并对新任总统应如何继续深化这一战略提出建议。
共和党执政期间,坎贝尔转而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执教,并在那里遇见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的未来妻子拉尔·布雷纳德,这对夫妇可以被称为民主党内耀眼的一对。布雷纳德出身外交官世家,其父阿尔伯特·布雷纳德是冷战时期美国驻欧洲外交官。其母乔安·布雷纳德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的一员。拉尔·布雷纳德后来担任奥巴马时期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理事,主要工作是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
坎贝尔秉承了欧洲“均势”思想,他的外交政策主张从目前来看更倾向于“制衡中国”,而不是“遏制中国”。他极力推动美国与亚太地区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值得警惕的是,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都是在坎贝尔任内开始发酵升温的。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声明“亚太再平衡”战略并非针对中国,但是该战略推出的客观后果是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开始恶化。如果希拉里成功当选,坎贝尔很可能继续主导美国国务院的亚太政策和对华政策,他将如何继续贯彻“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是影响未来几年中美关系走势的一个关键问题。
苏利文现年40岁,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修习国际关系,博士毕业于耶鲁法学院,现为耶鲁客座教授。比尔·克林顿总统的亲信、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主席塔尔博特是把苏利文引入华盛顿外交圈的“伯乐”。2008年大选时,苏利文就已效力于希拉里,希拉里退选后转入奥巴马团队。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后,苏利文担任她的副幕僚长,并且成为美国国务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政策规划司司长。
在国务院任职期间,苏利文事实上充当着希拉里最重要的外事秘书,国务卿与国务院各级官员之间的文件传递都要通过苏利文,许多政策性文件体现了他的想法。希拉里离开国务院后,苏利文又成了拜登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在美国处理利比亚、叙利亚、缅甸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次竞选活动中,苏利文凭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成为与丹·施伟林(Dan Schwerin)齐名的希拉里两大“笔杆子”之一。
再来看两位主要的官僚型顾问。他们并非外交领域的专家,但因其在政治、经济、新闻等领域的造诣也深入参与到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去。
胡玛·阿伯丁(Huma Mahmood Abedin,女)现年40岁,是希拉里竞选团队的副主席,她最信赖的私人助理,被媒体称作希拉里的“第二个女儿”、“希拉里的影子”。
1994年阿伯丁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到白宫实习,曾为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工作。希拉里2000年竞选参议员期间,阿伯丁正式成为她的助手,此后就没再离开过,在希拉里任国务卿期间还以“特殊政府雇员”的身份充当她的副幕僚长。
阿伯丁的父母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后裔,均为穆斯林。也许得益于这一特殊身份背景,阿伯丁是希拉里联系穆斯林社会的一个关键人物,她在中东问题上的想法很受希拉里重视。
阿伯丁的丈夫是前联邦众议员、纽约市长候选人安东尼·韦纳,此人多次闹出桃色新闻,2016年8月阿伯丁宣布与他分居。特朗普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高度,曾说“我只是为国家担心,希拉里·克林顿居然这么粗心大意,让韦纳有机会接近机密信息”。
现年66岁的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是希拉里竞选团队的主席。作为克林顿家族的老朋友,波德斯塔和希拉里已相识20多年。波德斯塔家族可谓民主党忠实的支持者和利益攸关方。约翰的哥哥安东尼·波德斯塔(Anthony Podesta)是华盛顿排名第三的游说家和最有权势的筹款人,曾为泰迪·肯尼迪、汉弗莱、蒙代尔、杜卡基斯等人提供竞选服务。1988年,兄弟俩开设了公关公司波德斯塔集团,主要客户包括沃尔玛、BP、洛克希德·马丁、谷歌等公司,还在埃及、乌克兰、阿塞拜疆等国开展业务,奥巴马执政期间收益颇丰。约翰·波德斯塔1992年开始为比尔·克林顿助选,1998至2001年出任白宫办公厅主任,最大功绩是帮助克林顿渡过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及其后的弹劾危机。克林顿离任后,又在克林顿家族基金会任职。2003年,波德斯塔成立了“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并任主席,该中心负责为希拉里竞选团队策划媒体攻略、提供人才。
2008年,波德斯塔出任奥巴马-拜登政府过渡团队联席主席,后担任奥巴马总统的高级顾问。他办事高效,危机管理经验丰富,政治手腕高超,是希拉里团队中的“调和剂”。波德斯塔对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也颇有涉猎,曾长期担任参议院安全与反恐分委会的顾问,在克林顿卸任后加入了国家安全顾问团,与外交圈保持密切联系。2003年7月,他和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现任国防部长卡特等人合写了著名的研究报告《美国安全政策:挑战、机会、责任》。
波德斯塔年事已高,如果希拉里获胜不一定会出任内阁实职,但极可能担任白宫顾问,而他亲手培养的人则有更多机会进入政府。
两位“元老级”专业人士
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隆(Thomas Donilon)和前常务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均非希拉里的亲信,但因在外交界的特殊资历在竞选团队中有重要影响。
多尼隆现年61岁,曾服务于多位总统,擅长组织政治大会和竞选活动。多尼隆大学毕业后进入白宫为卡特总统工作,在卡特谋求连任失败后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深造,之后投身卡特时期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的私人律师事务所门下工作,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1984年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的竞选协调员,后又作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斯基的高级竞选顾问。1993年,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任命克里斯托弗为国务卿,多尼隆开始平步青云,1996年升职为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1988年和2008年两次为现任副总统拜登提供竞选服务,由此与拜登建立起极亲密的关系,他的兄弟迈克·多尼隆从1981年起就开始为拜登工作,现为拜登的高级顾问。多尼隆的妻子凯西·拉塞尔则是拜登副总统夫人的办公室主任。
2008年奥巴马赢得选举后,多尼隆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将军的副手,和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一起架空了琼斯。琼斯辞职后,多尼隆成为奥巴马的第二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然而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得并不顺利,曾因阿富汗问题和国防预算政策与五角大楼、国务院高层发生激烈摩擦,工作风格也备受争议,国防部、国务院因其过于苛刻和严厉、不断索要政策细节文件而不胜其烦,也被认为缺乏战略眼光。
多尼隆目前担任希拉里竞选团队的副主席。据传,希拉里一旦当选,可能考虑重新任命多尼隆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但真实目的是指望他协助自己平稳过渡并带年轻的苏利文尽快上手,一两年后再将苏利文提拔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不过,由于多尼隆在外交决策圈内口碑并不好,也可能让他作白宫顾问。
伯恩斯现年60岁,会法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是资深职业外交官。他的外交生涯始于非洲和中东。里根时期的国务卿舒尔茨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引荐进老布什时期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团队,使他有机会给贝克的左膀右臂、后来在小布什时期任常务副国务卿和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当助手。柏林墙倒塌后,伯恩斯在国务院转而负责苏联事务,得到当时老布什政府的苏联问题研究小组组长康多丽扎·赖斯的欣赏,获调进入白宫国安会。
比尔·克林顿上台后,赖斯辞去公职,伯恩斯接过了赖斯在国安会的工作,成为克林顿总统关于俄罗斯、乌克兰和欧亚事务的特别助理,先后任国务院发言人、驻希腊大使、助理国务卿、驻北约大使和副国务卿。他任副国务卿时的一大政绩是协助小布什政府缓和了因“印巴核试”而冷却的美印关系,促成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于2008年的最终签署。
伯恩斯在外交圈以能言善辩著称,常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和美国对外谈判代表。他熟悉全球事务,曾亲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诸多重大外交事件,追随他最崇拜的外交官理查德·霍布鲁克(2011年12月因突发急病死在美国国务院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特使岗位上)参与了“代顿协议”和“巴以和谈”的工作。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时,他任美国驻北约大使,努力争取欧洲国家对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支持。911事件后,他一度因反对“单边主义”、支持“接触政策”受到得势的新保守主义势力排挤。
伯恩斯现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任教期间致力于推动美印结成战略盟友。伯恩斯在本次大选中与希拉里定期联系,希拉里一旦当选有可能重新启用他。
两名“第二梯队”
埃德·麦耶(Ed Meier)40岁上下,法学博士,牛津大学现代中东研究硕士,本科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担任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高级顾问,熟悉伊拉克问题,现为希拉里竞选团队的政策外联主任。
劳拉·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女)现年35岁,犹太裔,未婚,希拉里竞选团队外交政策顾问。她有多年在国务院和白宫国安会工作的经历,曾负责中国和朝鲜半岛事务并担任副国务卿布林肯的幕僚长,也曾为苏利文的助手,系受苏利文之邀加入希拉里团队,希拉里关于以色列和伊朗问题的政策文章多出自她手。
美国外交圈是一个精英高度集中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希拉里的外交政策顾问主要是她在国务院的“旧部”。坎贝尔、苏利文、阿伯丁都曾直接为希拉里工作,罗森伯格是苏利文的助手,麦耶也曾在希拉里任国务卿期间供职于国务院。
哈佛大学历来是民主党的大本营,这次希拉里团队中很多人都跟肯尼迪学院有密切联系,比如坎贝尔曾在肯尼迪学院执教,伯恩斯目前在肯尼迪学院任教,多尼隆更是该院资深学者。此外,希拉里团队中与外交有关的人员还有现仍为肯尼迪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的麦吉·威廉姆斯(希拉里的前幕僚长),前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以及前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女),都曾是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约瑟夫·奈曾任肯尼迪学院院长,他现与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共同担任跨党派智库阿斯本战略集团的主席。该智库汇集了美国外交界的众多精英,奥尔布莱特、多尼隆、弗卢努瓦都是其成员,伯恩斯为其现任执行主任,坎贝尔为前主任。从这些人员构成的背景以及希拉里在国务院系统的深厚人脉看,不难理解为什么本次大选当中有那么多的外交官、国家安全部门高官和智库团体旗帜鲜明地支持希拉里、反对特朗普,但他们只能代表部分精英阶层的立场,并不能反映普通公众的诉求。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处博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