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马具探索
——以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络头、马镫以及蹀躞带为例

2016-12-03 15:27包玉良
人间 2016年30期

包玉良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辽代马具探索
——以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络头、马镫以及蹀躞带为例

包玉良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契丹族是一个以马为伴的民族,爱马饰马是契丹民族的一大特点,因而契丹族使用的马具也十分发达和完善,契丹人对马具制作特别重视,马具装备的繁复和技艺精湛已极致,例如,内蒙古哲里木盟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两套十八副完备的马具,包括络头、衔镳、缰、胸带、鞍、障泥、镫、蹀躞带、鞧带等,都相当精美、完备。

辽代;络头;马镫;蹀躞带

辽代马具包括:络头、衔镳、缰绳、胸带、马鞍、马镫、障泥、蹀躞带、鞧带等。本文主要介绍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络头,马镫以及蹀躞带为主。下面对两套马鞍具进行详细介绍:

银马络,1副39件,保存完好,用宽1.5厘米,厚0.05厘米的薄银片制作,马络头由项带,额带,颊带,咽带,鼻带组成。带上钉缀马形圆雕,狻猊形圆雕玉饰22件,四叶花形玉节约2件,三叶花形玉节约2件,银带扣6件,银带箍6件。络头的配套方法是先将每条小带分件做好,然后按部位组合连接起来,最后钉缀玉饰件。

项带:1条,长48厘米,带两端铆接银带扣,带上套2件银带箍,两端通过带扣与额带相连。

额带:1条,长56厘米,带面钉有4件狻猊形玉饰,带两端各钉1件马形玉饰,两侧与颊带呈十字形交叉,相交处各钉1件四叶花形玉节约,两端则分别穿入项带上的带扣内。

颊带:2条,均长41.6厘米,每条带上各钉4件狻猊形玉饰,带上端各铆接1件银带扣,带上分别套1件银带箍,两条颊带上部交叉呈十字形与额带铆接,下部与鼻带相接,相接处各钉1件三叶花形玉节约。两条颊带上部还连接着一条长37厘米的短带,带两端分别穿入两条颊带上的带扣之内,尾端各钉1件马形玉饰。这条小带是用于连接左右两条颊带的。两条颊带尾端,出土时均穿于马衔两套环之上的银环内。

咽带:2条,呈环形组合,下部1条带长47厘米,带两端各铆接1件银带扣,带上套2件银带箍,上部1条带长59厘米,套于两条颊带之上的带箍内,带两端各钉1件马形玉饰,分别穿入下部带两端的带扣内。

鼻带:1条,长34厘米,带上钉4件狻猊形玉饰,两端与颊带铆接。

半圆环形银带扣,6件,打制,分别钉于项带,颊带,咽带之上。半圆形扣环,内置活动扣针,后部呈圭形,通长2.6厘米,扣环宽2.8厘米。

椭圆环形,6件,打制,分别套于项带,颊带,咽带之上,面长2.2厘米,面宽0.45厘米。

四叶花形玉节约,2件,白玉制,中部呈半球形凸起,四角呈花叶形,每角正面各钻一孔,内穿圆头银铆钉与带铆接,宽4.1厘米,中部高4厘米,四角高0.6厘米。

三叶花形玉节约,2件,白玉制,平面呈“凸”字形,中部呈半球形凸起,三角呈花叶形,每角正面各钻2个穿孔,其中1孔穿有银铆钉,与带铆接。长4.8厘米,宽4.5厘米,中部高2.1厘米,三角高0.8厘米。

狻猊形玉饰,16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不同,白玉圆雕,表面光亮,头部俯伏于前肢,脊背突起,凝目前视,小耳直立,阔鼻,造型生动。两端各钻1孔,用银铆钉铆于带上,长5.4厘米,高3厘米,宽1.4厘米。

银马络,1副39件。保存基本完好。马络头由项带、额带、颊带、咽带、鼻带组成。各条带均用宽1.5厘米、厚0.05厘米的薄银片制作。项带、颊带、咽带上共钉半圆环形鎏金铜带扣6件,套方环形鎏金铜带箍6件。颊带和额带连接部位钉圆角方形鎏金铜节约2件,颊带和鼻带连接部位钉三角形鎏金铜节约2件。颊带、额带、咽带、鼻带上钉马形玉饰6件、狻猊形玉饰16件。整副马络形制大小与银马络完全相同,带上所钉缀的玉饰件也与第一套络头上的玉饰件相同。只是带具质地和形制略有不同,情况如下:

鎏金铜带扣,6件。表面鎏金,大小相同,扁桃形扣环,内置舌形扣针,扣把半圆形。长3厘米,扣环宽2.8厘米。

鎏金铜带箍,6件,表面鎏金。大小相同。方环形,面长2.4厘米,面宽0.6厘米。

圆角方形鎏金铜节约,2件。大小相同,正面鎏金,正面凸起,背凹。正面四侧边各有1个长条形穿孔,用于穿系银带,背面四角各铸有1个短铜钉,以与所垫方形银片铆合。边宽4厘米,凸面高1.6厘米。

三角形鎏金铜节约,2件,大小相同,正面鎏金,正面凸起,背凹,正面3个侧边各有1个长条形穿孔,背面铸有3个短铜钉,以与背垫三角形银片铆合。边长4厘米,凸面高1.6厘米。

鎏金铁马镫,1副6件,表面鎏金。马镫环梁,上部为方形高鼻,正中有长方形带孔,内穿薄银片作成的宽带。环梁截面圆柱形,踏板椭圆形,饰镂孔花纹。镫通高19.5厘米,宽15厘米,鼻高6.4厘米,宽4.8厘米,带孔长3厘米,宽1.1厘米,踏板宽8.3厘米,长14.5厘米,环梁直径1.2厘米。马镫上系银带,银带通长126厘米,宽2.8厘米。银带前端铆接1件用薄银片制做的梯形带扣,并套1件方环形银带箍。出土时镫带均垂于马鞍左右两侧。梯形银带扣,内有长条形活动扣针,长5.5厘米,宽4.5厘米。方环形银带箍,长3厘米,宽1.2厘米,面宽0.6厘米。

铜马镫,1副6件,鎏金。镫环梁高鼻,鼻与镫体分作,高鼻连接镫体后可以左右旋转活动。长方形高鼻带长方形孔,以便穿系银镫带,一端圆柱形,可以插入镫的环梁孔内。镫环梁截面呈圆柱形,正中有穿孔;踏板椭圆形,外缘下折呈尖角形。镫带上钉扁平方形银带扣,套长方环形银带箍。镫通高20厘米、宽13.3厘米、踏板长13.2厘米、宽7.4厘米、环梁直径1.6厘米、鼻高5.4厘米、宽3.5厘米、带孔长2厘米、宽0.6厘米。

银蹀躞带,1副67件,用薄银片制作。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每侧4条长带,1条短带。每侧4条长带各系于鞍座后部两侧所包的叶形银饰上铆上的兽面银泡上。每条长带上各钉8件马形玉饰,共64件。每条短带上各套1件扁桃形无扣针的银带扣。2条短带分别与鞧带相连接。长带长56—61厘米,短带长15厘米,宽1.6厘米。

银蹀躞带,1副67件。用薄银片制作。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每侧4条长带,1条短带。8条长带上共钉狻猊形玉饰42件,马形玉饰22件,2条短带上各钉1件鎏金铜带扣。蹀躞带形制大小与完全相同。狻猊形玉饰与相同。马形玉饰与相同。鎏金铜带扣2件,大小相同,扁桃形扣环,无扣针。长3、扣环宽3厘米。

综上所述,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具,看出辽代契丹族对鞍马的装饰和文献当中的记载相吻合,如,马络头的带子以及带饰来看,确使用了银带以及用玉来装饰马具,足以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另外一方面马在契丹民族心目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哲理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 1993

[2]大辽公主:陈国公主墓发掘纪实,孙建华,杨星宇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K876.43

A

1671-864X(2016)10-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