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需要“灰姑娘”

2016-12-16 05:04李颖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莲娜灰姑娘大众

李颖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大众需要“灰姑娘”

李颖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灰姑娘”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孩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受到继母和其女儿们对她的百般折磨,但灰姑娘得到了魔法相助,最终成为王子意中人的故事。与此类似的故事通过时代背景的改变或添加上新的演绎,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或影视作品都能赢得大众的喜爱。本文就国内外几个“灰姑娘”的故事做了简单的梳理,用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简单的解读。

灰姑娘;影视形象;心理安慰

在对《主流电影积极传播策略》的学习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个国家都流传着灰姑娘类似版本的故事,并且从古至今经久不衰,以下是我对“灰姑娘”的几点思考。

一、“灰姑娘”故事模板的强大魅力

如还珠格格,创收视率神话的清朝喜剧,讲诉了普通市井卖艺的女子,因热心和好打抱不平的性格结识了从济南千里迢迢到北京认父的流落民间的皇室血脉紫薇,因一系列阴差阳错被封为“还珠格格”并获得了五阿哥的爱情。

灰姑娘的现代版本演绎,五十六度灰,讲诉的是一名纯真的女大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帅气多金年轻的企业家,两人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演绎了一段重口味性虐爱情故事。

灰姑娘的男版演绎,鹿鼎记,讲诉了一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韦小宝因偶然机会知悉宫中秘密,误打误撞与小皇帝结为朋友,并未其完成一系列任务出生入死,最终衣锦还乡,辗转更得七女同时下嫁,尽享齐人之福。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不变麻雀变凤凰,屌丝逆袭的题材,都能较好地满足大众口味,让大众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二、为什么“灰姑娘”及其类似变形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经久不衰赢得大众喜爱?

第一,心理学中的的投射效应。心理学中“投射”是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映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的心理现象,把自己代入电影角色,通过对电影的体验获得满足。

第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外部环境处在各种变化中,但是人性的进化是很缓慢的。

第三,大众对“灰姑娘”的喜爱基于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灰姑娘”故事处境对比反差大富有喜剧冲突性。受众心理刺激反应较强烈。

第五,“灰姑娘”的故事的流传是存在阶级性的,满足特定阶级的喜号。

三、大众需要“灰姑娘”

举一个真实版本“灰姑娘”的例子网络红人罗玉凤,罗玉凤又称凤姐,因一系列骇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自称懂诗词,会弹琴,精通古汉语,“20岁到达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其形象为普通大众,与外界对其的认知成了鲜明的反差,多次参加各种活动发表惊人言论,博人眼球,多年来一直保持关注度。她利用对自身的吹嘘及夸张,形成娱乐效应,实现人生的飞跃,但是其确实内心清楚、聪明,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及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若不是她的大胆以及出位,难以摆脱平凡普通的命运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奔波着。当她成为大众茶余饭后取乐的对象时,她已经拿着炒作赚的钱飞去大洋彼岸,获得相对轻松的生活。

当人们面对真实社会存在的“灰姑娘”时,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着娱乐心理,而不去思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缺乏人文关怀。但大众面对身边真实存在的美好的人、事物,真实的态度却又不向对电影人物角色带着美的期待。就像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一样,一个有着倾世容颜的女人,却遭受着男人们的贪婪和虚伪、女人们的嫉妒和伤害,玛莲娜惊人的美丽就如法庭上律师所说的“她有什么罪过?她唯一的罪过就是太美丽。”美丽也是有罪的,在电影中女人因为妒忌而寻求内心平衡,希望通过容貌以外的方式获得补偿,通常就自我暗示美丽的女人在道德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男人因占有欲和现实的压抑,通过幻想玛莲娜子虚乌有的滥交、淫荡,这些都是人性中面对完美形象所持的真实态度。不管是凤姐的悲哀还是玛莲娜是否淫荡,人们似乎都没那么在意。

对于大众来说,是需要真相还是心理安慰,往往选择的是后着,因为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许多事实是人民群众无力改变的,只能编造谎言,给自己以麻醉,“灰姑娘”式的故事背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需求,是对民众精神需求的精准把握,但是背离现实的虚幻安慰,最后不知会把人引向什么地方。

I207.4

A

1671-864X(2016)10-0283-01

猜你喜欢
莲娜灰姑娘大众
蓝色的树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蓝色的树叶
帮灰姑娘数红豆
玛莲娜,玛莲娜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倒霉的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