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综述

2016-12-16 05:11杨海宁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手工业清宫学者

杨海宁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综述

杨海宁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清宫造办处作为清代官营手工业生产与制作的核心机构,在中国古代工艺史和科技史上享有盛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和研究。但作为造办处生产制作主体的匠役,其生产与生活的历史情状却鲜有人知。在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带动下,陆续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了造办处的匠役群体,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试图从零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论著当中梳理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概述其研究现状。

清宫;造办处;匠役

关于清宫造办处匠役的研究,尚未有专门的论著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探讨。但作为清代宫廷手工业生产和工艺制作的主体,造办处的匠役代表着清代官营手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一些工艺史和科技史论著中常有涉及。随着清宫档案整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细节性文献史料被公诸于世,使学者对造办处的匠役群体展开具体研究更为可能。本文试图就现有的零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成果,回顾并大致勾勒民国以来清宫造办处匠役研究的历史情况。

造办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出现在学术著作中,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学者章乃炜在《清宫述闻》①中,介绍了造办处的组织、管理和匠役等情况。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崇璋在《中华周报》上发表了文章《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②,简要介绍了造办处各工艺门类的设置和作房,并对匠役的类别和待遇进行了描述,首次将造办处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开展了对故宫所藏的各种清代档案文献的整理工作。吴兆清的《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③在造办处档案的基础上,就其组织机构和匠役进行了探讨,考证了乾隆至光绪朝历代造办处匠役人数的变动情况,并简要论述造办处匠役的来源和待遇问题,是最先深入探讨造办处匠役群体的文章。除此之外,一些区域社会经济史和手工业史研究的论著也涉及了清代官营手工业机构中的匠师及造办处的匠役问题,如彭泽益的《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研究》④、范金民的《江南丝绸史研究》⑤、祝慈寿的《中国工业劳动史》⑥、曹焕旭的《中国古代的工匠》⑦等,对造办处及与其相关的地方官手工业机构中传统工匠的生产与生活做了论述。早期的造办处匠役研究大多围绕着匠役群体进行整体概述。

随着有关造办处的研究资料不断丰富和详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造办处档案对造办处的匠役进行纵深化研究,探讨匠役的组织与管理、匠役的待遇与生活以及匠役的技艺水平等问题。造办处匠役生产制作活动的开展与本处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因此,一些学者重点分析了造办处生产管理制度。杨伯达在其文章《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⑧中,论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提出“恭造式样”的指令,反对造办处工艺多“外造之风”的行为,影响雍正朝造办处工匠成做活计形成了“精、细、雅、秀”的艺术标准。熊嫕的《解读“内廷恭造之式”——中国设计制度研究个案之一》⑨从“内廷恭造之式”的设计制度本身出发,探讨了皇权与传统工艺设计风格流变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造办处“恭造式样”做活的具体流程。徐东升在《清前期官手工定额管理制度》⑩一文中,对清代官手工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清前期采用产量和人员定额的管理制度,以及以匠管匠、奖励工匠、质量管理等配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注释:

①章乃炜等编:《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②崇璋:《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载《中华周报(北京)》1945年笔2卷第19期

③ 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载《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④彭泽益:《清代前期江南制造的研究》,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⑤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⑥祝慈寿:《中国工业劳动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⑦曹焕旭:《中国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⑧杨伯达:《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载《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第4期

⑨ 熊嫕:《解读“内廷恭造之式”——中国设计制度研究个案之一》,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1期

⑩徐东升:《清前期官手工业定额管理制度》,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F249.29

A

1671-864X(2016)10-0062-02

杨海宁(1992—),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明清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手工业清宫学者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华清宫
一溪清水引风凉——清宫戏水指南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