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法”的预习任务支架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2016-12-02 11:17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然法学情支架

罗峰

基于“自然法”的预习任务支架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文/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 蒋英姿

目前不少小学课堂教学中预习存在着预习目标不明确、预习内容单一、预习方法不足、预习主体参与不均衡等问题,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影响预习效果。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预习?这是一线教师们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礼乐教育”课题的引领下,学校数学课题组进行了“基于自然法的数学预习任务支架设计和实施的行动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本文基于自然法和支架教学的双重视角,阐述数学预习任务支架的行动研究及实践过程。

一、研究视角

(一)自然法

研究视角之一是“基于自然法的预习”。这里的自然法是指自然界所有生命的三个生长规则:第一,整体生长规则;第二,主动生长规则;第三,为满足欲望而生长规则。其中为满足欲望而生长是生命成长的自然法的核心,是学校课题的教学核心。整体生长和主动生长为辅助法则,即学校课题强调的整体学习和自主学习,是子课题的预习核心。

(二)支架教学

研究视角之二是 “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预习”。“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这里是指一种教学策略。支架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它能够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帮助学生思考、理解,“辅助”学生学习。基于自然法的“预习支架”是教师搭建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此学习支架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二、行动研究

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怎样的预习才是学生所喜欢的?为此我们选取小学中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短期实验。方法是:设计三种不同的预习任务,分别提供给参与实验的学生,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任务一:只简单布置要预习的内容,不提供预习支架。

任务二:布置要预习的内容,并提供简单支架。

任务三:将要预习的内容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活动任务,同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也有学生选择任务一、任务二,但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任务三。原因是任务三既能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又设置了具有一定挑战性、思考性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较完整的、有一定层次的且具有思维深度的预习支架是学生所喜欢的。在这样的预习支架引领下的预习是有效的预习,是在“做中学”的“整体学习”。

(一)预习类型的研究

为此,我们对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及相对应的预习任务进行研究。将小学数学新授课分为概念教学、规则教学、公式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统计与概率等课型;复习课分为单元知识整理、单元知识练习、总复习。与之对应的预习类型,在参考孙保华老师提出的预习六类模型的基础上,整合并归类成以下五种。

1. 阅读型。阅读型预习任务适用于概念课。阅读包括课本知识、课外书籍、网络信息等。

2. 操作型。操作型预习任务适用于公式教学。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又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需要用小棒搭一搭。

3. 模仿型。模仿型预习任务适用于规则教学。如“解方程”“化简比”“小数乘法”等规则计算的模仿。

4. 调查型。调查型预习任务适用于统计与概率。可以通过访谈、调查、上网等方式收集有用信息。当然,调查型预习有时在需要了解数学知识背景、历史时也会使用,如在预习“圆的面积”时了解割圆术,在预习圆周率的知识时了解祖冲之等。

5. 混合型。有些课型需要运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预习。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任务支架”的设计策略

为了集中力量设计有效预习任务支架,选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模块进行实践研究。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构建了基于“自然法”的课前预习任务支架的设计策略,解决了“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问题。

1. 把握学情

有效的预习设计要考虑学情,分析学情。这里的学情是指没有教师干预状态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包括相关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具体课堂学习情境、未来的应用情境、信息反馈点等课前学生情况。学情可通过前测、访谈了解。一般将新课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再设计相应预习任务支架,力求使每个预习支架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自主学习。

2. 理解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透彻与否是进行有效预习设计关键。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如何理解教材,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学校数学课题组的做法是,每一节研究的课例,课题组成员先对比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再将自己的理解形成文字,并进行传阅(要求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力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既有纵向梳理,又有横向比较,读懂文本背后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尽可能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任务支架。

3. 处理差异

引起学生预习低效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预习缺少导向;二是预习缺乏层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基本技能的不足,缺少导向的预习很难引领学生有效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缺乏层次则照顾不到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不会预习,觉得难;有些学生觉得容易,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设计具有层次的预习支架,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力求搭建合适支架、体现层次,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分层设计预习,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4. 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的基本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尤其重视“做中学”,“做”包括动手做和动脑想,动手做积累活动经验,动脑想积累思维经验。因此“做中学”是预习的核心思想。我们在设计预习任务支架时,能动手的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实验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基本技能。

5. 深层思考

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缺乏思考价值的预习任务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我国“乐学思想”先导者们认为“教人未见意趣,比不乐学”。这兴趣愈大,得到的快乐亦愈大。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正是基于这一点,设计的预习任务,要以促进学生深层思考和自主探究为目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行动研究的思考与待解决的问题

当研究深入进行,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支架式预习的策略后,基于“自然法”的预习从几个方面显示出了它的成效。一是预习完成度大大提高,具体体现为100%的学生完成第一层次预习、80%左右的学生能完成第二层次预习、60%左右的学生能完成第三层次预习。后两个百分比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在逐渐提升。二是课堂气氛活跃度大大提升,小组讨论参与度提高了,学生个人发言率提高了,学生课堂质疑的声音增多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三是学生作业准确率大大提升。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对比其他科目,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完成数学作业,学生参与各种数学竞赛人次及获奖人次增加了。

伴随着行动研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预习作业与课后常规作业的矛盾如何协调?学生预习如何形成习惯并形成能力?学生学的方式变了,与之相应的教师教的方式如何改变?我们期待在下一轮的行动研究中继续解决出现的问题。

猜你喜欢
自然法学情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解析
法治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西方正义论的发展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