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福州市第十八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充分挖掘高效利用
——高考数学复习课例题讲解技巧分析
于倩倩
(福州市第十八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结合在高考复习阶段的数学教学案例,围绕如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高效利用例题价值展开思考。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整合、编排、应用,将例题蕴含的思想方法,包含的计算技巧,强化的理论概念充分利用挖掘,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思考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复习课;例题;改编;高考
数学是一门抽象科学,单纯的理论过于生涩难懂,例题的讲演,成了数学课的重头戏。尤其是高考复习课的例题,能够帮助同学回顾基础知识,梳理分析思路,总结方式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在高考复习阶段的数学教学案例,阐述了四种不同的例题设置方法,围绕如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高效利用例题价值展开思考与探索。
例题的讲解常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拓展思路提升思维、巩固和强化概念性质。在《二项式定理》的高考复习课上,笔者采用了2015年新课标I卷的一道选择题作为课前热身题:
例1.(x2+x+y)3的展开式中,x5y2的系数为()。
A.10B.20C.30D.60
作为引入,旨在通过与高考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重视,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对于二项式定理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的回忆。故开始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即解答,而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二项式定理的基本概念与推导过程。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整理时间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板书,为本节复习课夯实原理基础。而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归本例,解决问题,而例题这位“配角”的价值也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通过思考与解决例题的过程,回顾相关的性质定理,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技巧,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这样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比起教师一开始就灌输基本性质定理更加有效。
无论是书本还是讲义,例题总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如果每一题都精讲精练,不仅显得没有层次与重点,也会给师生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压力,故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挑细选,尤其是学生进入高考复习阶段,时间紧迫,而且学生知识的储备已日渐丰满,一题多解、综合性强的题型是高效复习的好选择。
相信许多教师在讲评例题或者批改作业的时候,都会遇到以下类似的情形:
下例是一道湖南省高考模拟题:
例2.四边形ABCD中,AB=7,AC=6,cos∠BAC= 11/14,CD=6sin∠DAC,则BD的最大值为。
在前一晚的作业中,教师布置了该题,可做出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天课堂上,教师邀请了一位得到了正确解答的同学来阐述他的解题思路。他的解答是这样的:
大胆假设、熟练转化。该生精彩讲演之后,另一名同学举手,提出了更简捷的思路: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ADC=90°,不妨作△ADC的外接圆,AC为直径,AC中点为圆心,不难算出cos∠ABC>0,所以∠ABC是锐角,故B点在外接圆外部。∵△ABC可以确定唯一,所以点B是圆外一定点,那么问题就可以看成是圆外一定点B与圆上一动点D之间的距离问题,那么BDmax=d+r=8。
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生学习到了更多课本给不了的知识,教师演示、强调多次的数形结合思想,不如这两位学生的灵活运用给其他同学带来的直观感受强烈。
即使在同一课堂下,各人的吸收与反馈不尽相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熟练程度也有所不同。一道题出现,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简便的方法去完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能进行一题多解的例题搬上讲台,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碰撞,发挥所长。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彼此补充、相互学习、拓展眼界,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有些题目虽然结构形态相似,解决的思维方式却不尽相同。课堂的时间有限,考察的内容却是多样的,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或者其他材料的“二次开发”,可以通过适当的改编,让一道题呈现不同的考点,让学生集中解决一类多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强化审题和辨析能力[1]。
在微积分定理的复习课上,教师选用了一道书本改编题:例3:求x=y2与y=x-2所围成的曲边梯形面积。根据①作图②找点③写积分式④计算的基本步骤,学生根据以往知识可以较容易的得到的积分式,并根据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进行计算。
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提出是否有其它方式解决该题,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引导学生用y型积分式表示该曲边梯形面积:,该方法显然比x型更加简便、易计算。为加深学生对积分的理解,教师提出了两道变式:
变式1:求y=x-2与y=-1与y=2与y轴围成的图形,绕y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圆台体积。
从积分的定义入手,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积分相关知识并得出结论。
变式2:求y=x-2与x=y2围成的曲边梯形,绕y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体积。
本题是变式1的深化,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变式1后进行独立思考与演练,再由教师指导作答:
若课堂时间不允许,教师亦可将其作为课堂的“留白”,让学生在课下就此类问题进行归纳、回味和升华。
一道例题,两道变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微积分知识进行了较全面的涵盖与深化。例题是帮助学生累积经验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关题组的讲解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转化和化归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解题能力。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书本或者练习给的例题,生搬硬套[3]。挖掘和整合,适当的编排,能够升华一道题的品质和功能。
例题从何而来?书本?讲义?还是网络?
在与学生讨论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先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邀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中上的同学上台板演:
例4.圆的方程为x2+y2-2x-2y+1=0,过点P(2,4)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这个同学经过一番思考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过程:
设直线方程为y-4=k(x-2),
这位学生下台后,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板书与思路,利用直线与圆相切时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这一性质解决问题。但教师马上又提出疑问:P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生:P点在圆外。
师:过圆外一点可以作几条圆的切线呢?
生:两条。
师:那么另外一条去哪了?我们漏了什么情况?
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原来是把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漏了。
于是教师再次邀请了刚才的同学上来补充,他的补充如下:
若直线斜率不存在,则直线方程为x=2,圆心(1,1)到直线的距离为2-1=r
∴x=2与圆相切,
∴切线方程为x=2或3y-4x-4=0.
至此这道题才算完整解决。
教师马上总结:过圆上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圆相切,过圆外一点做圆切线有两条,大家在做题时应牢记这个性质,充分考虑直线斜率的存在性讨论。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需要有熟练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控课堂,引导学生[3]。这样的教学片断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教师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预设到学生的认知漏洞,而特别设计的,旨在让学生自己犯错,自己纠正,以错为鉴,真正理解和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例题不一定要生硬地写在教材或者讲义上,它可以生动地出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习作,生活的常识都可以作为数学课上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例题,这样灵活的教学,能很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充分的例题讲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无论是课本还是讲义的例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探析所要考察的目标和所想展示的思维过程。通过合理的整合、编排、应用,将例题蕴含的思想方法,包含的计算技巧,强化的理论概念都完整的挖掘与利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1]梁栋,朱鸿玲.数学概念二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一道例题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5(2).
[2]蒋昊.少做“侦察兵”多做“参谋长”——课堂教学“留白”策略的思考及实践[J].福建中学数学,2011(10).
[3]洪玮.课标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中学数学,2007(10).
G632.4
A
1673-9884(2016)09-0120-03
2016-05-30
于倩倩(1987-),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第十八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