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效平
等腰三角形与分类思想
□左效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和灵魂,没有数学思想,数学学习就陷入一片黑暗,学不得法,学而无获,学而无趣.而分类讨论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分类思想在解决等腰三角形相关问题中的应用,让其丰富你原有的学习内容.
例1△A B C中,A B=A C,D是A C上一个动点,D F⊥B C于点F,与直线A B交于点E,求证:△A D E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这里点D是A C上的一个动点,且是无图解答,因此解答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求解,根据点与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点D在线段A C上、点D在线段A C的延长线上、点D在线段C A的延长线上三种情形求解.
证明:当点D在线段A C上时,如图1.
图1
图2
图3
因为A B=A C,所以∠B=∠C.
因为D F⊥B C,
所以∠E=90°-∠B,
∠C D F=90°-∠C.
因为∠A D E=∠C D F,
所以∠A D E=90°-∠C.
所以∠A D E=∠E,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当点D在线段C 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因为A B=A C,所以∠B=∠C.
因为D F⊥B C,
所以∠B E F=90°-∠B,
∠D=90°-∠C.
因为∠A E D=∠B E F,
所以∠A E D=90°-∠B.
所以∠D=∠A E D.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当点D在线段A 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
因为A B=A C,所以∠B=∠A C B.
因为D F⊥B C,
所以∠B E F=90°-∠B,
∠D=90°-∠F C D.
因为∠F C D=∠A C B,
所以∠D=90°-∠A C B.
所以∠D=∠A E D.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例2已知:点O到△A B C的两边A B、A 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 B=O C.求证:A B=A C.
分析:点与图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图形上,点在图形内部和点在图形外部.
通过点O在△A B C的内部,在△A B C的一边上,在△A B C的外部三种情形,来探索同一个结论,让同学们既体会了探索发现过程的美好,又学会了用分类的思想去审视数学题.
证明:(1)如图4,若点O在B C上,过点O分别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别是E、D,
由题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B=∠C,
所以A B=A C.
图4
图5
(2)如图5,若点O在△A B C的内部,过点O分别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别是E、D,
由题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D B O=∠E C O,
因为O B=O C,
所以∠O B C=∠O C B,
所以∠D B O+∠O B C=∠E C O+∠O C B,即∠A B C=∠A C B,
所以A B=A C.
(3)若点O在△A B C的外部,如图6所示,过点O分别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别是E、D,
由题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D B O=∠E C O,
因为O B=O C,
所以∠0 B C=∠O C B,
所以∠D B O+∠0 B C=∠E C O+∠O C B,即∠D B C=∠E C B,
所以180°-∠D B C=180°-∠E C B,即∠A B C=∠A C B,
所以A B=A C.
图6
例3如图7,正方形A B C D的边长是16,点E在边A B上,A E=3,点F是边B C上不与点B、C重合的一个动点,把△E B F沿E F折叠,点B落在B′处.若△C D B′恰为等腰三角形,则D B′的长为.
图8
图7
分析:△C D B′为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定了,但是哪两条边是腰却是没有确定的,所以解答时,要采用分类的思想求解.
解:(1)当B′D=B′C时,如图8,过B′点作G H∥A D,
则∠B′G E=∠D H B′=90°,
又因为B′C=B′D,△C D B′为等腰三角形,
因为A E=3,A B=16,
所以B E=13,E G=8-3=5.
由翻折的性质,
得B′E=B E=13.
所以B′H=G H-B′G
=16-12=4,
(2)当D B′=C D时,如图7,则D B′=16(易知点F在B C上,且不与点C、B重合).
(3)当C B′=C D时,因为E B=E B′,C B=C B′,所以点E、C在B 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E C垂直平分B B′,由折叠可知点F与点C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