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事件与汉语处所宾语句历时演变研究

2016-12-02 10:45:35林海云
关键词:古汉语句法宾语

林海云



运动事件与汉语处所宾语句历时演变研究

林海云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分析三类处所宾语句的内部构成以及历时演变情况发现,上古汉语中的三类处所宾语句概念结构不同,中古以后逐渐演变成动趋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形式。同一运动事件,单动词带处所宾语和动趋式带处所宾语的内部概念结构相同,但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有差别。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运动事件的编码方式发生了改变,演变的原因从认知上来分析主要是受概念整合规律的影响。

运动事件;处所宾语句;概念结构;句法映射;概念整合

阅读上古文献时,经常会发现“奔郑”(《史记·伍子胥列传》)、“登鹿台”(《史记·鲁周公世家》)、“遁山中”(《史记·朝鲜列传》)之类的结构。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得说成“逃到郑国”、“登上鹿台”、“逃到山中”。与现代汉语相比,这些结构在语义结构及句法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从事件角度来看,这些结构表达的都是运动事件,但是同一运动事件,古今汉语的编码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句法上,即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处所宾语句的表层句法形式发生了历时变化。运动事件,特别是路径成分的编码,是Talmy区分语言类型(V型/S型)的依据。[1]汉语运动事件的这种古今变化体现了汉语语言类型的演变。关于汉语语言类型的历时演变情况,Talmy曾经提出,汉语可能出现过词化类型的转移,即从V型转变为S型。现代汉语是S型语(英语型),路径由附语或介词表达;古代汉语是V型(西班牙语型),路径由动词编码。[1]118-119Li[2]、Peyraube[3]、黄锦章[4]、史文磊[5]163-176等都对汉语运动事件进行了历时考察,探讨了汉语语言类型的历时演变,但对汉语语言类型到底是V型、S型,甚至是E型,意见的分歧比较大。本文主要从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出发,对古汉语中处所宾语句的概念结构及编码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语义—句法接口,探讨运动事件表层形式和内部语义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其演变原因进行初步解释。

一、上古汉语运动事件编码分析

Talmy以五类“框架事件”为例,诠释了“宏事件”的概念合成理论[6]。这五类“框架事件”包括运动事件、体相事件、变化事件、关联事件以及实现事件。在研究处所宾语句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运动事件概念结构能比较好地分析上古处所宾语句的特点。Talmy举了一些例子说明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

The bottle floated into the cave.

[the bottle MOVE in to the cave] WITH-THE-MANNER-OF [it floated][1]227-227

这是个自动事件,the bottle MOVE in to the cave是主事件,it floated是副事件;the bottle是凸体,the cave是衬体,MOVE表示运动,into表示路径,这是运动事件的四个概念要素。floated表示运动的方式。这是自动事件的概念结构。

I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box.

[I Amove the ball in to the box] WITH-THE-CAUSE-OF [I kicked it][1]240

这是个致动事件,I是使事,the ball是凸体,the box是衬体,Amove表示运动。I kicked it是副事件,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

我们受到Talmy的启发,利用概念结构理论来探讨处所宾语句。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按照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把上古汉语中的处所宾语句分为三类:路径类、方式类、致动类。下文分别阐述。

(一)路径类运动事件的编码

(1)子展命师无入公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春,晋秦师过周北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这些句子表示的是运动事件的框架事件(framing event),框架事件的概念结构是这样的:

[Figural entity Activating process Association function Ground entity]framing event[1]220

就运动事件而言,“Activating process”指运动,“Association function”指路径。上面这些例子表示运动主体运动进入或者经过某一界标,如下例,其概念结构是这样的:

[师无 MOVE INTO 公宫]

[凸体成分 动作过程 系联功能 衬体成分]

其中的凸体成分表示运动主体,句法实现为主语;动作过程表述事件发生的动力,称之为“运动”;系联功能表述凸体成分和衬体成分的关系,称作“路径”。在这些句子中,运动和路径概念合并,用趋向动词“入”、“过”等路径动词编码;衬体成分表示运动的起点、终点或途点,用处所名词编码,句法实现为处所宾语。

(二)方式类运动事件的编码

(3)猛获奔卫。(《左传·庄公十二年》)

(4)赵旃弃车而走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类句子表达的也是自动事件,但与第一类稍有不同。第一类处所宾语句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事件,这类句子表达的是一个复杂的自动事件。Talmy指出,复杂事件在认知上有整合成单个句子表达的倾向,称之为宏事件(Macro-event)。[1]216宏事件的概念结构是这样的:

([Agent causal-chain]) [Event]framing event←Support relation [event]co-event[1]221

一个宏事件包括主事件和副事件,主事件是宏事件概念结构的“梁架”,副事件为宏事件提供背景,为主事件提供支持[6],支持关系包括方式、使因、前奏、伴随等。因此,“赵旃……走林”的概念结构是这样的:

[赵旃 MOVE INTO 林 ]主事件方式 [赵旃走]副事件

[凸体 运动 路径 衬体]主事件←关系 [┄]副事件

“赵旃”是凸体,表示运动的主体;“林”是衬体,表述运动的背景;副事件中的方式“走”与主事件中的“MOVE”以及路径概念合并,用动词“走”编码,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主体以逃跑的方式位移进入山林。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上古汉语中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非常自由,几乎没有限制,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Talmy根据路径的合并方式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动词框架(verb-framed)语言,路径和运动合并用核心动词编码;一种是卫星语框架(satellite-framed)语言,路径独立用附加语编码,运动和方式或使因合并用核心动词编码[1]。上古汉语中的这类处所宾语句,运动、方式和路径三者合并,那么按照Talmy的分类,上古汉语是典型的V型语言。

林海云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讨论了古汉语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的原因[7],本文从概念凸显的角度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用一个例子说明:

(5)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史记·穰侯列传》)

宋文辉指出,事件角色与题元角色是不同的,和句法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概念结构,那么语义层面上的题元角色只有通过概念结构这个中介层面的调节才能与句法发生关系。其机制是题元角色要获得事件角色的指派,才能在句法上显现。[8]也就是说处所成分作为题元角色,受到事件角色的指派,在句法上实现为处所宾语“秦”、“晋楚”。至于为什么能够显现,主要是因为凸显。“秦”、“晋楚”的事件角色是衬体,衬体是主事件的四个概念要素之一,主事件凸显程度高,副事件凸显程度低。根据凸显原则,凸显的概念成分独立显现,概念凸显,那么在句法上也一定凸显,因此“秦”、“晋楚”实现为处所宾语。比较特殊的是路径也是凸显的对象,但却与运动以及方式合并,而没有独立显现。这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与古汉语中方式动词的概念化方式有关。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对一个概念进行概念化,按照一定的认知方式凸显形成语义。方式动词在概念化的过程中,把路径信息也凸显出来,按照词义的百科性(encyclopedic),这只应该是内容(content)而不是意义(meaning)。因此,方式动词本身含有[路径]的语义成分,在句法上就可以省略了编码[路径]的句法形式,表现为方式动词能够直接带处所宾语的句法现象。

更多的是方式动词不带宾语的情况: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7)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运动和方式概念合并,用动词“走”编码,路径和衬体成分都没有显现,表现在句法上即方式动词“走”不带处所宾语,整个结构的概念意义只是表示主体以某种方式运动。

(三)致动类运动事件的编码

致动动词也是方式动词的一种,与前面两类表达自动事件不同,这类句子表达的是致动事件,表示使事对凸体施加作用力,从而促使凸体发生位移。在我们调查的文献中,这类处所宾语句不多,带处所宾语的致动动词也只有几个。如:

(8)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史记·黥布列传》)

(9)引持去,送掖庭狱。(《史记·外戚世家》)

这些句子表达的都是致动事件,概念结构与自动事件不同。

[帝 AMOVE 夫人 INTO 掖庭狱]主事件使因 [帝送夫人]副事件

[使事 运动 凸体 路径 衬体]主事件←关系 [┄]副事件

“帝”是使事,“夫人”是凸体,“掖庭狱”是衬体,是主事件的概念成分;副事件是主事件发生的使因,使因与主事件中的运动及路径概念合并,用谓语动词“送”编码。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使事通过对凸体施加某种作用力,从而使凸体发生位移。

二、处所宾语句历时演变研究

(一)路径类处所宾语句的历时演变

路径动词带处所宾语从先秦一直到唐五代都比较常见,是处所范畴表达的主要的句法形式。笔者在研究处所宾语历时演变的过程中发现,单个路径动词带处所宾语是上古汉语表达处所范畴最常见的句法形式,中古以后动趋式带处所宾语逐渐出现,唐五代以后动趋式逐渐取得优势。笔者分析单个路径动词带处所宾语与动趋式带处所宾语这两种句法形式,发现二者的概念结构以及句法映射(syntactic mapping)有很大的不同,分别选取上古、中古汉语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

(10)予三宿而出昼。(《孟子·公孙丑下》)

(11)二将辞王已讫,走出军门。(《汉将王陵变》)

“(予)出昼”,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其概念结构为[予MOVETROM昼],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二将)走出军门”,其概念结构是[二将MOVEFROM军门]主事件 + 方式[二将走]副事件,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概念结构以及句法映射有明显的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如何产生的,过程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都需要作出相关解释。

调查先秦文献,发现了一些“V1V趋”连用的例子:

(12)趋过之。(《国语·晋语六》)

连动的“V1V趋”还可以带处所宾语,如:

(13)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韩非子·内储说下》)

V1和V趋连在一起使用,表达的是两个方向一致的运动事件。V1表示某种方式的运动,V趋表示某一方向的运动。西汉时期出现了更多“V1V趋”连动式:

(14)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史记·苏秦列传》)

(15)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纪》)

这个时期的“V1V趋”结构仍然是连动式,但连动式中V1在使用中逐渐倾向于表示运动的方式,V趋倾向于表示运动的方向。Talmy指出,复杂事件在认知上有整合成单个句子表达的倾向,并将其称之为宏事件(Macro-event)。[1]216如:

The candle went out because something blew on it.

The candle blew out.

“蜡烛因为什么吹它而熄灭了”,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容易整合成单句“蜡烛吹灭了”,这样的表达简单经济。那么按照这个规律,连动式“疾走出门”也有向单句整合的趋势。整合的结果就是由连动式重新分析为动趋式。在整合的过程中,V1的方式义逐渐加强,V趋的运动义则很容易受到抑制,更多地表现出趋向义。当趋向动词的动作义进一步抑制,趋向义进一步显现,趋向动词语法化为趋向补语,连动式也重新整合成动趋式。

一般认为,动趋式在东汉时期萌芽,魏晋南北朝已经产生。也就是说,连动式已经整合成动趋式了。

(16)谢遏夏月尝仰卧,……跳出屋外,方蹑履问讯。(《世说新语·排调》)

(二)方式类处所宾语句的历时演变

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中古以后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到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的情况。一些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如“走小路”、“飞上海”等一般认为是有了熟语化的倾向[5]75。笔者发现,从上古至中古,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逐渐演变成动趋式带处所宾语。那么,这个演变的过程怎样,演变是如何发生的,也可以从概念结构及概念的整合方面作出解释。以“走”带处所宾语为例,发现从单动式演变成动趋式,它们表达的事件是相同的,其概念结构是一致的,但是在句法映射上却表现出不同。先分析单动词带处所宾语的概念结构及句法映射。

(17)赵旃弃车而走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赵旃……走林”,表达的是自动事件,其概念结构为[赵旃MOVEINTO林]主事件+方式[赵旃走]副事件,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18)难陀闻语欢喜,走到佛前,欲得出家。(《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

“难陀……走到佛前”,概念结构是[难陀MOVETO佛前]主事件+方式[难陀走]副事件,概念结构与单动词带处所宾语相同,但是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有差别,其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类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一致,但是句法映射有明显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如何产生的,过程怎样,同样需要作出相关解释。以“走”为例,先秦文献中有一些“走V趋”连用的例子:

(19)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韩非子·内储说下》)

此时的“走V趋”是连动式,有以下句子为证。

(20)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战国策·燕策》)

西汉时期“走V趋”增多。

(21)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22)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走V趋”都是连动式,方式动词“走”和趋向动词“出”运动的方向一致,表达的是两个方向相同的运动事件。根据上文中对“走林”的概念结构分析,主事件中的运动、路径与副事件中的方式概念合并,由动词“走”来编码。按照Talmy的整合规律,复杂事件在认知上有整合成单个句子表达的倾向,连动式有整合成动趋式的趋势。受这种趋势的影响,“走出门”、“走入钜鹿城”发生重新分析,路径逐渐倾向于用趋向动词“出”来编码,“走”表述运动及方式。 “走”的方式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加强,而“出”的运动义逐渐受到抑制,趋向义则得到加强。当趋向动词的动作义进一步抑制,趋向义进一步显现,趋向动词语法化为趋向补语,连动式也重新整合成动趋式。

东汉时期动趋式萌芽,魏晋南北朝以后,连动式逐渐演化为动趋式。

(23)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搜神记》卷二十)

(三)致动类处所宾语句的历时演变

单个致动动词带处所宾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从西汉之唐五代一直只有少数几个,用例也比较少。致动事件的表达可能最初就是用连动式带处所宾语的形式,先秦时期就有这样的用法。如:

(24)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史记》中出现了致动动词单独带处所宾语的情况,可能是受到路径动词、方式动词带处所宾语现象的类推,也能在少数情况下直接带处所宾语。

(25)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史记·黥布列传》)

连动式、单动式以及动趋式表达的致动事件,概念结构相同,句法映射有差别。单动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动趋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映射是这样的:

同样的,这种变化也是由于致动动词处在连动式中,受概念整合规律的影响而发生的。《史记》中的“V致V趋”带处所宾语的情况逐渐多见,“V致V趋”仍然是连动式。但是受概念整合规律的影响,V趋的运动义逐渐受到抑制,趋向义得到加强。如:

(26)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史记·齐太公世家》)

(27)市租皆输入莫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汉以后,“V致V趋”中的V趋的运动义进一步受到抑制,趋向义进一步加强,逐渐语法化为趋向补语,连动式重新分析为成动趋式。魏晋南北朝以后,动趋式带处所宾语成为表达致动事件的主要句法形式。如:

(28)青衣送入黑门。(《洛阳伽蓝记》卷三)

(29)临推入火坑之时,(新妇)索香炉发愿。(《太子成道经》)

三、结 论

上文分析了三类处所宾语句的内部概念结构以及历时演变的情况。上古汉语中路径类处所宾语句、方式类处所宾语句以及致动类处所宾语句,它们的概念结构不同,句法表现也有差异,但在中古以后都逐渐演变成动趋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形式。同一运动事件,上古汉语用单动词带处所宾语编码,中古以后则用动趋式带处所宾语来编码。二者内部的概念结构一致,但其概念结构的句法映射有差别,也就是编码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编码方式所反映的语言类型来看,上古汉语运动事件的路径与运动合并,用谓语动词编码,是很典型的V型语言;中古以后,路径从主要动词中分离出来,用趋向补语单独编码,显示出卫星框架语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S型语言。谓语由单动式演变为动趋式,都经历了连动式的阶段,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动趋式,主要是受概念整合规律的影响。复杂事件在认知上有整合成单个句子表达的倾向,最终导致连动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形式整合成动趋式带处所宾语的句法形式。

[1] 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 2)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LI F.Cross-linguistic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Diachronic Evidence from Verb-complement Compounds in Chinese[J].Sprachtypologie und Univeralienforschung,1997(3):229-252.

[3]PEYRAUBE A.Motion Events in Chinese:A Diachronic Study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J].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2006:121-138.

[4]黄锦章.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03-108.

[5]史文磊.类型学与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的历时考察[D].南京:南京大学,2010.

[6]严辰松.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2008,29(5):9.

[7]林海云.“VP+N处所”构式历时演变研究及认知解释[J].古汉语研究,2015(1):34-40.

[8]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47.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6-08-1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语变化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研究(批准号:15YJC740042)”、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构式语法视角下的非受事宾语历时演变研究(批准号:14YBA257)”的阶段性成果。

林海云(1982—),女,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

H043

A

1009-1513(2016)04-0077-05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句法宾语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