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呼唤一场“结构大改”

2016-12-01 09:43南方周末评论员戴志勇
南方周末 2016-12-01
关键词:北大清华教育领域结构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作为“爱恨培优班”的学而思现象,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答案很可能尖锐分歧。

从适应应试教育角度,部分家长的答案是“好得很”。它以重构教材、疯狂奥数、大强度知识训练等内容,以小班教学、分级就读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焦虑的家长实现“高分—名校—成功人生”的逻辑链。

从理想教育角度,答案却很可能是“糟得很”。它轻视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思维与人格养成,以及正经历巨变的现实社会对人类的真实挑战,而只顾埋头于套装知识的灌输式汲取。疯狂补习现象,活生生地上演着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双重失败:第一重失败叫“应试教育”;第二重失败叫“教育减负”。

然而,板子并不能直接打在学而思之类的补习机构身上。如果一边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名师、多样的课程、重点高校的高录取率”的好中学,一边是“抽烟打架的学生、多半考个三本、专科乃至孩子容易学坏”的差中学,作为家长,你怎么选?

当然只能选前者。但前者的潜在代价,是可能错失孩子对善、对美的最佳敏感期,以及顺着天性不断“以内化外”自主探究的巨大热情,从而让一位本可能通过理想教育跻身一流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中沦为二流甚至三流,甚至让国家少了一位正直的公民。

失败后跳楼自杀只是极端案例,进大学前已丧失对世界的热情,即使考进北大清华,也培养出一批“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才是这个时代深重的危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走这条由外内灌的套装知识之路,绝不意味着放纵孩子无所事事荒废时日。这个时代,已有大量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以极其有想象力的课程,充分适应和发掘学生天性的新教育。问题在于,这些新教育怎么在中国社会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主流的应试教育结构怎么改变?

要走出应试主义泥潭,必须进行一场教育领域的结构大改。这场大改,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发几个减负通知所可开启,不是取消小学低年级的各种知识点过度考试所可完成,也不是翻来覆去修改高考科目或几个中学校长自主推荐免试上名高校所可撼动。

这场结构大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开放办学,让社会资本与教育人才可以顺畅进入教育场域,广设优质大学与中学。顶尖的好教育永远是稀缺的,但通过解放中国社会的“教育力”,这种稀缺程度完全可以大大降低。

内容之二,是多元升学,分数依然是参考标准之一,但标准必须多元化,为学生按照天赋自主成长留出足够空间。一位常年生活在乡间对大自然有深刻体验与广博一手知识的学生,一位痴迷于古文的学生,一位自小爱手工与发明创造的学生,一定要在18岁跟奥数优胜生拼数学吗?

而多元升学的前提,是改造学校的治理结构,以杜绝各种腐败的发生。改造学校结构,也将要求管办分离的去行政化改革。一旦由教育行政主管到校长的种种行政主导变为行政服务,老师真的成为学校主体,学生中心、小班教学、课程创造等教育领域“微革命”,才可能层出不穷地发生。作为“存量”的大中小学,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水准。

这场教育结构大改,是中国从工厂教育走向个性教育的关键。它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但却难以凭空发生,需要凝聚社会的冲力,需要决策者有勇气决断,需要家长的清醒与合力。

猜你喜欢
北大清华教育领域结构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跻身前百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