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保留的传统篇目形神兼备,是经过时代淘洗积淀下来的文学精华,是陶冶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国别的差异,文章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这就使学生产生了阅读隔膜。教师应创设情境,找到作品与学生生活对接的土壤,使传统篇目的教学“接地气”。
关键词:传统篇目;隔膜; 生活底蕴
语文教材中的当代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情感倾向,教学这些篇目,易贴近学生的心灵,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产生情感共鸣。但教材中许多是传统保留篇目,阅读这些作品,学生总觉得有隔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时代的隔膜。文章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祝福》等。二是国别的隔膜。主要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不免有生疏感,如《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等。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的积极性呢?正如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老面孔”接地气,我在教学中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力求消除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疏离感和倦怠感。引出“源头活水”,提炼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拉近作品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文本产生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情感的亲附区域,在文字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共鸣,语文课就会涌动出一股活气,一股灵气。比如教学《荷花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谈水生嫂的形象,学生的概括大多是标签式的。看得出来,学生的回答是应付性的,表情是茫然的。因为文章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根据地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这与现在学生生活的距离相距较远,学生不能体悟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妇女在抗敌中表现的思想境界及成长历程,以及抗日根据地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我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语文课堂凸现出生活底蕴来。
我从“夫妻话别”入手,设置了如下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
情境一:父亲要到外地打工,一年半载不回家,家中只剩下母亲。在离别之际,母亲和父亲是如何话别的?
情境二:父亲要到外地参加“志愿者”活动,离别之际,母亲和父亲是如何话别的?
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还绘声绘色地模仿起父母的对话。
针对情境一,大多数的情况是母亲对独自承担全部家庭生活重担很不情愿,但又不得已,同意父亲走只是迫于生计,迫于让他外出赚钱的无奈。针对情境二,大多数的情况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并责怪父亲。
有了“生活底蕴”,下一步教学便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读“夫妻话别”一段,比较水生嫂和母亲的精神境界有何不同。学生读后,课堂气氛又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学生作了比较,现实中的父亲离家的原因,情境一是纯个人利益——“赚钱”,情境二是想为社会做点事,尽些“义务”。前者和水生的革命行为没有可比之处,后者远不及水生参加革命有风险,因为革命就意味着牺牲,这一去也许就是永别。母亲对父亲离家的态度,在纯个人利益面前尚不情愿,对于“志愿者”行动简直是义愤填膺。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水生嫂形象的理解就深刻多了,这正是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文内容理解所形成的课堂效果。
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有所区别的是,这种生活经验可能不是学生真正经历过的,是调动想像唤醒的,但关键是让学生结合经验来理解。在教学《项链》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像。文中许多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动描写都表现了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只有让学生体味这些描写的深层内涵,才能理解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当路瓦栽告诉玛蒂尔德受部长之邀要参加一个晚宴时,玛蒂尔德并不像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却表现得十分懊恼,乃至于流下泪来。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将这段对话朗读出来,让学生想像一下自己或别人可能发生的类似经历,并谈谈心境是怎样的。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不就参加一个宴会吗,穿什么都无所谓。这样就找到了社会背景的可比点,然后让学生勾画出玛蒂尔德生活的社会环境,并展开想像:如果你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还会是“穿什么都无所谓”?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有学生感言:“玛蒂尔德的梦想为我们勾勒了上流社会奢靡生活的场景——豪华的住宅、成群的奴仆、热闹的舞会、华丽的衣饰。这些是现实社会风气的折射,在这种浮华奢靡的生活环境中,一个过得寒酸的美丽女人,一个有强烈虚荣心的女人,看到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过得那么滋润,是不会保持一种平衡心态的。”
“设身处地”方能“动之以情”。当学生没有把这些传统篇目的思想内容、表现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那么他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观照文章,难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有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沟通碰撞过,学生才会披文入情。莫让这些“旧面孔”的阅读成为孤独,“生活底蕴”是阅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和它“接地气”,“旧面孔”必定会焕新颜。
作者简介:李利琴(1969—),女,河北省怀安县职教中心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