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梅
摘 要: 思想品德是一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课程,是进行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渠道和途径,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的责任感、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有所欠缺,需要相关教育工工作者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成为目前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又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以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就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如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德育教育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分清是非观。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加以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前,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出合适有效的德育因素,再寻找一个切入点,加以引导。但由于德育教育属于情感态度区域,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内心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威严,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只顾把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寓教于乐。譬如:教学前,教师先设计出几个探索性且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勾画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促进学生情感激发最重要的途径,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基于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情入境,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譬如:讲解《举世瞩目》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唱国歌、表演节目等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陶冶爱国情操。
4.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而应该尝试将课程内容拓展于课外活动中。譬如:在校园内,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染上了网瘾的恶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会,正方代表: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应该玩电脑,反方代表,计算机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身示教,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便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于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梅.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育实效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2]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李冬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