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玉生
绘制图表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例
安徽省合肥一中张玉生
项目 朝代具体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秦朝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西汉 (1)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朝 (1)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形成地方割据势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 (1)军事上,中央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编制禁军;(2)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中央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元朝 推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省、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清朝 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和内蒙古蒙旗等秦朝 (1)皇帝制度的创立;(2)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3)颁布秦律;(4)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等西汉 (1)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魏晋南北朝 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三省体制隋唐 (1)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2)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北宋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了皇权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其长官行使相权;(2)元朝后期,相权扩大,威胁皇权;(3)中央设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明朝 (1)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废除宰相制度;(2)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3)内阁制度形成,后来殿阁大学士的权力扩大;(4)批红和票拟;(5)颁布《大明律》清朝 (1)清初中央设内阁、六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设立南书房;(3)设置军机处秦朝 中央和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西汉 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 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南朝末年衰落隋唐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4)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注意事项:
1.确定绘制表格的项目。一是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部分,二是把相关内容与朝代一一对应起来。
2.具体内容的填写。一是根据课本知识,把相关内容条理化;二是根据教师因教学需要而补充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课本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如“七国之乱”、“中朝”制度、刺史制度、知州、转运使、御史台、宣政院、《大明律》、清朝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八股取士等;三是中心突出,凝练简约,一目了然,不要拖泥带水,面面俱到。
注意事项:
1.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朝代。如图所示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代表秦朝、隋唐和明朝的政治制度。图一直观地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图二反映出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图三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2.对应关系要准确无误。由图示可知,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丞相(宰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九卿和六部是中央职能部门,郡守、县令(县长)是地方行政长官。
3.透过现象看本质。秦朝、隋唐和明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情况,反映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实质,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注意事项:
1.时空定位准确。准确把握每个朝代或时代的起止时间及其名称。
2.具体内容准确。具体内容需与时空位置准确对应。
3.二府三司制是指北宋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
1.自然地理环境。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这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关系,中国是个半陆半海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春秋战国的争霸和割据中逐步形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需要强大的中央政权作为保证。
2.经济基础。随着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根本保障,中央集权制度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废除宰相制度;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西汉至明清,随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朝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五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重要原因: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回应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同时,回顾所学课本知识。(2)精准时空定位:“明朝中后期”“1587年”。(3)准确把握材料内容。由材料信息“内阁”“太监”“专制主义君主制”“内阁首辅张居正”“六部百司”“内阁政治”等,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应包括“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内阁的地位及其职能”等内容,这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不难回答。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由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可知他懈怠政治;“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导致宦官专权,统治腐朽。至于戚继光抗倭、利玛窦传教属于干扰材料,不必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