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勋,赵 立,何琪蕾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
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
王 勋,赵 立,何琪蕾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
网络文化,作为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心理资本作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本,对其成长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科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正负面影响,从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舆论引导、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及新兴媒体融合等方面,提出运用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具体措施。
网络文化;大学生;心理资本
2016年1月22日,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 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到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同时,各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2]。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心理资本的概念始于经济学领域,作为企业发展的第四资本存在,经过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构建,最终产生了心理资本的一般性理论。随着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应运而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了心理学领域。2002年,美国管理学会主席Luthans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它主要以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绩效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心理资源。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心理资本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强调的是“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构成要求而言,分为二维到六维。本文探讨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含自我效能(自信)、希望、韧性和乐观等四要素。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与收益的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的开发与投资将潜力发掘出来,进而使个体获得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心理资本与积极的态度、行为和绩效存在正向关联,与消极的态度、行为和绩效存在负向关联。不仅如此,心理资本还被证实与个体幸福感、心理健康等存在显著相关。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将心理资本引入大学生群体,增强他们的竞争优势,是社会对其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社会与个体的和谐,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认同感和幸福感。作为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可以预防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发掘大学生潜在的优势,激发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们更高效地成长。
网络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认为,网络文化是“以遍布全球的网络为媒介,并以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为融合手段,从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4]。而本文探讨的网络文化主要针对精神文化层面,即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行为模式、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从精神维度上分析,它主要以多元性、平等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5],由此可知,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即网民)具有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和集群化的特征[6]。
(一)正面效应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甚至是价值观,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渗透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文化的四大特征——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等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培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7]。
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体现在文化本身形成过程、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上的极度自由。这种自由的文化,给予了大学生这个网络文化主体充分的自主性,激发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与创造意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在网络上自主地搜集信息、选择和筛选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能力,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让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权威化、资源掌握精英化,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段和地点,借助网络媒介(搜索引擎、社交软件、资讯类APP等),吸收或者发布资源、信息,也能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媒体、各类群体,甚至是不同族群和阶层发出的信息。平等的信息资源平台体现出的平等文化,增强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体意识和自我重要地位的认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多元文化在开放、包容的环境里得到了发展,网络文化也因其多元性,使其主体产生了集群化的特征。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存环境、所处地区在网络上(微博、圈子、贴吧、主题APP等)找到所属群体。这种集群文化的发展,让大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我认可、自我尊重,获得了成长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平等性、开放性及多元性,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四个基本要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由性和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开放性和自由性保持了大学生乐观的心态,给大学生带来希望;多元性锻炼了大学生的韧性,韧性正是他们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
(二)负面效应
由上可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培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如果缺乏管理,就会造成所有的讯息,无论好坏、真伪都出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选择讯息,而他们正好处在17~24周岁这个年龄段,容易冲动,缺乏自控力和自制力,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没办法应对,有时难以辨别真伪,未免被其误导,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感的缺失,对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塑造都有着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自我效能和希望等心理资本。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平台,其信息具有隐蔽性、诱惑性、引导性等特征。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不断散播,对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危害极大。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缺乏斗志和进取心,还会对未来悲观,经不起打击、受不了挫折,从而极大地消解自我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进而影响到心理资本的基本要素——自我效能、希望。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大学生在查看种类繁多的信息后只能快餐式地吸收,长期下去,会丧失他们的专注能力、反省和深思能力,进而丧失韧性,削弱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网络游戏中充斥的暴力、血腥等内容,不仅容易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悲观情绪,导致交往能力下降, 还会出现抑郁、自卑等情感和精神问题,把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成败做消极归因,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资本。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约束产生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在那里寻找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长期下去会让他们逐渐远离现实处境,在虚拟世界中肆意宣泄情绪,甚至丧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定。网络文化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和自身价值的追求,甚至有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对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资本的建立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8]。
要运用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我们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网络文化,其本质不是享乐文化和消极文化,当然也不完全是乐观文化和积极文化。它是与网络内容、网络传播方式紧紧相连的,我们应当从其传播内容引导、传播方式管理上下功夫,将网络文化变为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利器。
第一,在网络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锐意进取的正能量等主流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对其自我效能的有力支撑。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同一行为活动时表现的出色程度主要受个体自我效能的影响,这也是自我效能基于人类行为表现中的一个基本事实。自我效能是成功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心理变量,也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组成要素。在面对挑战时,拥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大学生具有足够的心理资本,有自信并能付出必要努力以获得成功。所以,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高校还应以内容推送、奖惩机制、榜样挖掘的方式[9],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大学生,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努力把大学生塑造成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他们感受自身肩负使命的重要,并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追求;还要鼓励大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动力,既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乐观品质的形成,也利于提升其心理资本。
第二,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引导大学生辨别是非,利用网络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主性[10]。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够带给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希望是心理资本的基本要素,是在思考或认知的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实际任务目标,可以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内控知觉和能量来实现目标。在大学生即将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时,要及时制止、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遇到重大事件时,高校应该树立学校的公信力和权威,主动正面发声、敢于正面发声、善于正面发声,全面打造舆论引领新高地,第一时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理性方式进行深入透彻的评析,对大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理性表达意见、讨论问题;积极回应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引导大学生判断是非,启发大学生客观评价生活困境。通过对大学生自主性的引导和激发,让他们更加理智,同时也以科学的方式吸收网络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心理资本。
第三,借助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风采[11]。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通过各种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平和的心理素质,在各个方面锻炼大学生的韧性,提升其希望、乐观等水平。韧性是心理资本的基本要素,对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意义重大。韧性是指在任何心理条件下和任何年龄都可以被测量、发现、培养与维持的心理优势和日常技能。乐观是个体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更加积极的预期倾向,是心理资本的基本要素;它还是一种解释风格,能决定大学生对事物的解释及归因方式,让大学生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成败做积极归因。高校应深入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网络文明理念,培养培育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校园好网民,营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校园网络空间,让大学生在网络中找寻美、发现美,同时通过比赛的历练,增强自身的信心,提升心理资本。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大学生的韧性,培养其顽强意志,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心态,以此提升心理资本。
第四,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多途径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12]。高校要充分发挥新闻网、校报、校园广播台、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做大专题报道、做强深度报道,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具生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平台载体,让大学生学会合理批判和自我反思,循序渐进地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地改变困境,逐渐提高自我能效和乐观水平。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创建虚拟的心理资本训练营,相较实体训练营,网络心理资本训练营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易于学生接受等优势,覆盖面广,取得的效果也更佳。网络心理资本训练营引导成员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认知感悟力,增强自信、乐观、韧性等品质,不断完善和提升个人心理资本。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教育互动,推进网络与现实的无缝对接和有效互动,通过官网、微信、微博、客户端、视频等新兴媒体,让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传播,在参与中传播,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多渠道多途径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
[1] 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6- 01-22)[2016- 02-22].http://news.sina.com.cn/c/2016- 01-22/doc-ifxnvhvu6997904.shtml.
[2]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3]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6.
[4] 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74.
[5] 唐登蕓,李瑶.网络微文化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1.
[6]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34-35.
[7] 徐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58- 60.
[8] 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104-106.
[9] 陈志勇.网络新媒体视域下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7-29.
[10] 宋晓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13-115.
[11] 丁慧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80-81.
[12] 米华全,古长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3-75.
(编辑:李春英)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perspective Based on Network Culture
WANG Xun, ZHAO Li, HE Qilei
(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0054,China)
Network culture,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cultural symbol generated along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has its own unique appeal and influence up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i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Internet culture to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scientific view,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to lift the students capital using network cultures, including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enhancing the guidanc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establishing a unique campus brand and integrating new medias.
network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apital-psychological
2016- 03-15
2016- 09-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5JDSZ2017);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企业文化的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和实践(2015XJYYB020)
王 勋(1982-),男,四川成都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6.016
G641
A
1673- 8268(2016)06- 009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