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敏,谭丽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研究
李江敏,谭丽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生态文明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文明形式,环城游憩带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和重要途径。通过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城游憩带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由游客、当地居民、政府和旅游企业四大主体,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和生态五大子系统共同组成。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的生态构建可以为旅游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生态文明;环城游憩带;驱动因素;动力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良好稳定运行,旅游业近些年来持续迅猛发展,新的旅游形态不断涌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系统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短假期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使城市居民出游的空间范围发生变化,城市周边和城乡交错地带逐渐成为现代休闲族的度假地,“环城游憩”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常态。国务院2013年2月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环城市游憩带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鼓励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1],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所构成的城市周边区域的游憩活动空间[2]。
在环城游憩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如噪声与视觉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盲目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现象。为实现城乡经济的健康增长,必须寻找更好的方式发展环城游憩。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4]。环城游憩带作为城市后花园,生态发展是关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中,能有效地促进环城游憩带科学建设,更能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城游憩带发展贯穿着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着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环城游憩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开发,这也是休闲度假地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城游憩带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
首先,环城游憩带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是尊重与顺应自然、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重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环城游憩的本质属性是旅游,属于无烟产业,通过森林绿地和游憩项目建设城市后花园。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就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实践,旨在使城市居民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繁忙工作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的净土。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尤其是各类动植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建设,要保证动植物的可持续生长环境,保持生态原貌。这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修身养性之处,又在城市扩张的背景下保持着一片城市周边的自然净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环城游憩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强调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既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又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5]。环城游憩带是城市节奏快速提高的必然产物:高度商业化带来的工作压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拥抱蓝天、青山、碧水,欣赏优美的风光。其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生态环境激起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欲望,让城市居民在有限的休闲时间内回归生态度假地,回归本真,放松心情,提高生活品质。
最后,环城游憩带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镇差距,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5]。生态文明建设也尤其注重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以往“先发展经济再谈论环境”、“无经济何谈生态”的观念,倡导开发与保护并重。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可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条件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环城游憩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环城游憩带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生态化。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为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直接有效。环城游憩带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有利于促进城市与农村融合和经济增长,直接拉动旅游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行业发展,间接带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绿色GDP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环城游憩带发展有利于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资源生态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郊区延伸以及工业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环城游憩带要建成城市后花园,必然强调高绿地率、低建设容量率,其发展有利于城乡结合地区土地的生态利用。环城游憩带发展是在不破坏耕地、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建设娱乐设施,同时为满足游憩者的众多需求,其土地利用主要采取集约节约利用策略,是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6]。因此,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可使土地资源能够合理高效利用,并减少污染土地的问题。
再次,环城游憩带发展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环境生态化。城市的环境脆弱,容量有限,而随着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绿化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近几年,我国多个省市出现雾霾天气,重度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公交线路暂时停运,高速公路封闭,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现象,城市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城游憩带是城市和郊区的缓冲区,其发展过程中会考虑到水体、山体、植被等众多核心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城市和郊区的空气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在环城游憩带中植树造林,保护其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不仅能够提高环城游憩带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净化和改善城市的空气和环境,从而促使城乡之间的环境保护和改善。
最后,环城游憩带发展有利于整合城乡文化,促进文化生态化。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注重以科学技术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而乡村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7]。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促使城乡居民文化沟通、相互体验、增进了解、互相带动。环城游憩活动中城市居民可以回归自然,并在农家乐等体验中与当地居民互相接触,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了解了他们淳朴的心灵。城乡居民在接触过程中相互了解,有利于加强城乡居民间的认同感,构建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环城游憩带的城乡文化生态化融合也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城游憩带发展的驱动因素
1.游客生态行为驱动因素。游客是环城游憩带发展的需求驱动因素,也是需求子系统的主体。游客之所以选择环城游憩活动,除了休闲时间、收入的增加等客观因素外,还有来自于其自身的诉求——获得轻松、休闲、舒适的体验感受。他们会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具有当地文化特色、能够放松身心的景区景点来实现自身的诉求。同时,游客作为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实践者,其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意愿和自觉性。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环城游憩游客对自身会有更高的要求。如在出游前,游客会了解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当地居民的习俗;在游憩过程中,会自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时时刻刻自我约束,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做到不乱丢垃圾,不破坏环境,住绿色饭店,购买绿色产品,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等,支持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旅游过程中注重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环城游憩带的绿色发展。
2.当地居民生态行为驱动因素。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旅游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在环城游憩带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当地居民不仅仅是目的地居民,同时也可能是管理者、经营者,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他们既是环城游憩带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方面都肩负重任。当地居民的利益受到就业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当地公共设施的改善、社会文化度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8],他们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利益而在环境改善中付出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居民无论是选择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参与到环城游憩带发展中,都会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他们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的同时,将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环城游憩带产品设计中。他们在环城游憩活动中开发特色农家餐饮,打造生态家庭旅馆,开展有机瓜果蔬果采摘活动,开发特色生态交通方式如坐牛车、抬竹竿、划竹筏等,以自身的生态行为促进着环城游憩带的和谐发展。
3.旅游企业生态行为驱动因素。旅游企业是中介子系统的主体,经营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成本不承担直接责任。如果在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往往容易会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考虑。但如果在经营理念上达成生态一致性,对于构建一种良性系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旅游企业既是游客的服务者、教育者,也是当地居民的雇佣者及合作者,更是环城游憩带发展中的有力执行者[9]。旅游企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进行环城游憩地的合理开发,科学测算游憩地的承载力,合理控制开发体量和游客数量,避免因过“度”、过“量”开发而造成对景观生态及环境的破坏,才能推进其规划的实施及规划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企业在保护当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方面,从策划到宣传再到实施,都有其专业的角度和能力,在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环城游憩带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4.政府生态行为驱动因素。政府作为旅游地总体利益的代言人,承担着调控者的角色,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与规范。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引导,政府作为权利机构,拥有有力的工具如立法等来影响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政府既是各项管理规则制定者,也是生态文明倡导者、旅游地发展管理者及旅游企业监督者[10]。在制定政策总体规划、建立环城游憩发展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体系上,政府都影响着游客、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行动,肩负着引导、监督、促进等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环城游憩带的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相关行为;对当地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让生态文明的观念根植于心。政府的生态行为保障着环城游憩带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动力系统
1.环城游憩带发展系统的构成。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单元间都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旅游系统构建需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多方面关系的整合[9]。彭华在1999年提出城市旅游驱动机制由旅游引力系统、旅游支持系统、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中介系统构成[11]。王伟从动力系统的角度提出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由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创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模块组成[12]。张树民、钟林生等学者认为四个系统各子系统互相依赖,共同组成了旅游系统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和发展模式[13]。张立明认为环城游憩开发系统包括三部分,即游憩需求开发子系统、游憩地子系统和游憩服务子系统[14]。笔者认为,环城游憩作为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具有旅游的共性,因而,基于旅游发展主要由需求、供给、中介和支持四大系统组成,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基本由四大子系统支撑: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需求子系统包括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需求有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多;主观需求主要包括休闲放松、求知等需求,主观需求对环城游憩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管是客观需求还是主观需求,其最终作用的对象是游客,因此,游客是需求子系统的核心主体。供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种要素:物质性吸引要素和非物质性吸引要素。物质性吸引要素如环城游憩带的自然资源,非物质性要素如环城游憩带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环境等。事实上,供给子系统中的物质性吸引要素和非物质性吸引要素都离不开当地居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或是独特的民风民俗、原汁原味的生活环境,都是当地居民的“杰作”,因此,当地居民是供给子系统的主体。支持子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上的支持。硬环境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软环境如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支持,其核心主体是政府。中介子系统核心主体为旅游企业,涵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组织管理、旅游交通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城游憩带发展又有其独特之处。游客对生态环境的渴望和需求使他们成为环城游憩带发展中的生态游憩倡导者;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参与者从中获得的丰厚利润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他们需提供生态产品;政府以主导者的姿态,为发展生态经济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旅游企业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开发生态产品,提供文明服务。四大主体的生态行为共同作用,形成了环城游憩带发展的核心——生态子系统(如图1)。
(图1)ReBAM发展系统结构
2.环城游憩带发展系统的驱动机制。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中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其驱动机制如图2所示。
(图2)ReBAM发展系统驱动机制
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两大基础,起决定作用。两者之间,需求子系统直接推动着供给子系统的运作和发展,而供给子系统则能够吸引和引导需求子系统的形成方向。游客产生对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后,由于休闲时间、资金等影响因素,更倾向于选择环城游憩活动,于是,当地居民接收到需求信号时,为了增加收益,会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以吸引游客,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引导游客的消费意向。环城游憩带在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下按照市场规律发展。
中介子系统是连接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以提供服务来获取利益的方式实现供需双方的价值,旅游企业通过对游客这种短途生态游憩活动的需求进行分析后,寻找环境优美、适合进行环城游憩活动的景区并对它进行宣传,来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组织游客进行环城游憩活动,间接促使环城游憩带向着某个方向改变和发展。而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会根据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善产品和服务,选择更好的生态旅游产品。
支持子系统支撑着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的实现,三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制度等引导着游客消费,并为环城游憩活动创造条件,间接推动环城游憩带发展;另一方面,需求和供给又反作用于支持子系统,从市场需求角度促进着支持子系统的改善和发展。供给子系统促进并引导着需求子系统的生长和形成,中介系统从中起着推动作用,支持子系统对供给系统和需求子系统起着辅助作用。
生态子系统处于核心地位,对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都产生着作用和影响。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行为,为环城游憩带营造一个良好、优美的发展环境,而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又为他们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条件。相互之间的不断循环,使得环城游憩带发展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环城游憩带已成为城市居民近距离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其发展不仅促进经济收入的增长,而且对城乡交接带环境改善也有积极显著的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城游憩带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环城游憩带发展是在新的市场背景下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的切入点。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在旅游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由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环城游憩带发展动力系统:需求子系统的游客、供给子系统的当地居民、中介子系统的旅游企业和支持子系统的政府四个子系统共同环绕生态子系统,以各方的生态行为促进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的生态构建为旅游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2/18/content_2333544.htm.
[2]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4]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
[5]郭展新.十六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李江敏,张立明.基于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J].理论月刊,2005,(5).
[7]鲍富元.城乡和谐型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分析——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8]杨主泉.生态旅游中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9]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旅游学刊,2006,(5).
[10]宋瑞.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
[11]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6).
[12]王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理研究[M]//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2010.
[13]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11).
[14]张立明.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责任编辑:黄文红]
F592.3
A
1001-4799(2016)06-0130-05
2015-1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JY1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1156;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项目:TYEPT201435
李江敏(1976-),女,湖北老河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市场、旅游管理研究;谭丽娟(1990-),女,广东中山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