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 都是中国人

2016-12-01 03:02陆亦凡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医患信任人文

文/陆亦凡

别怕 都是中国人

文/陆亦凡

手术室的灯光照亮了每个角落,我站在门口,纠结着如何迈出第一步。“阿姨,我有点害怕。”我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平静。她转过头,手搭在我左边的肩膀上:“孩子,别怕,都是中国人呐”。

那年我12岁。

这个微小的手术中,我的内心是无比平静的。那位手术师在我闭上眼睛的过程中轻微地和同事交谈着。我竟然睡着了。

在此之前,我对于与医院相关的一切都充满了一个孩子会有的排斥。在孩子的认知里,医院总是与疾病和身体的不适相关联,因而不会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可是当那位手术师弯下腰给我那句安慰的话语,我的内心忽然受到了极大的冲撞,一股清流随之从我周身流淌开去,让我瞬间给予了这个陌生人极大的信任。

这些年来,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这一细节。手术师匆忙走进手术室的一个回头,肩膀上轻微地拍打,几个简单而笃定的字眼,和一颗随之安定的心。

我或许再也见不到她了吧。我常常坐在透着阳光的窗户旁边这样想。“中国人”,多么掷地有声的词。一种集体概念,一个足以让人卸掉所有盔甲的词。她对别人说过吗,她有做过这样的训练吗?我不知道,但我更相信,在那一个时刻,一切都要准备就绪的时候,面对患者说出的这样的话,她的反应是出于本心的。都是中国人,多么简单的逻辑,多么动人的表达。

我很幸运,在选择专业时获得了父母的支持。现在,我在北大学习医学专业,对医疗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许多人都曾问过我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我总会对他们说,我的家庭里有相当多的人都从事医疗行业,估计是受了影响吧。其实仔细想想,我最初的选择也有其他原因。我接触的医生们给我留下了严肃却又不乏温情的形象,这个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特别的印记,我也因而对医生心怀一份微妙的感情。

随着在大学的学习,我渐渐从理性上明白了那位医生说话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医生的谈话技巧和疾病叙事也是医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让冰冷的医学知识吸收了人文的光彩。“让医学回归人文”是我们院宣传已久的口号。虽然这种说法夸张地凸显了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但是人文素养一定是优秀的医生们所共有的。我没有机会再与那位医生交谈,但是我相信,她一直在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对待她的每一个患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温 暖 摄影/林永绥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

所以,当《柳叶刀》杂志刊出中国医患关系的种种问题,我的内心有些不平静。我承认,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体制改革中还有许多经验需要积累和借鉴,但我同时也看到,把医生当成发泄的目标不是患者应该做的理性选择。在我选修的经济学课上,老师讲到中国特殊的医患关系时最后说:“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弱者,患者是强者。”我曾经用这种说法否定了许多“医生决定患者”论的文章,可我后来发现,这种说法依然会被理解成偏袒。在当下,或许医生与患者都是身不由己的,我们都是弱者。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医生会不断提高水平,以舍己救人的信念,运用专业知识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对那些不合理因素的改进不会一蹴而就,但积极地改善却在时刻进行。

那位医生给我留下的种种细节带来的温暖在我心里不断生长。我想,这就是充分信任能够带来的最好状态。到那时,我们患者会说:我们信任你;医生们会说:我们尽全力!

猜你喜欢
医患信任人文
人文绍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信任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