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民
《串联电路特点》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人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利用视频判断小灯的连接方式,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路演示板,演示两只不同规格小灯串联,观察它们的发光情况,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实验探究,记录数据;然后各小组交流数据分析归纳出电流和电压的规律,采取等效替代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电阻的规律,小结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通过例题巩固串联电路的特点,引出电阻大的导体两端电压多的规律,然后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推导电压的分配规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三个特点和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方法是为了突出重点,首先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本节课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串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实验测定和理论推导。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实验探究,通过电流值的比较找到等效电阻。原来的教学流程是各环节活动安排(见图1)。
一、活动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1)猜测:在图2所示电路中,通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怎样的大小关系?AB、BC、AC两点之间的电压可能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通过A、B、C三点的电流,并填入表1。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压表测出电路中AB、BC、AC两点之间的电压,并填入表2。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2:寻找5欧和10欧两个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
思考:寻找一个新的电阻替代原来电路中的R1和R2,使得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电路中的电流与原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相等。(见表3)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3:探究串联电路与电阻的关系
例题1:甲、乙两个导体的阻值分别为R1=10欧、R2=20欧,串联在电压为3伏的电源上,求两个导体两端的电压U1和U2。
该教学设计也是在充分考虑到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等方面的因素,经过一次试讲后成形的。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自己觉得时间有点紧张,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不够,评委老师对此的指导意见是:
(1)教学过程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等效电阻的实验探究老师的指导不够,对于等效的意义解释不够清楚。
(2)教学内容有点多,教材处理方面可以灵活,比如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探究放在课前,这样就能更充分地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推导分压作用。
后来我对自己的教学流程做了改进,直接用小彩灯做实验并有意破坏其中一个灯,对比前后的实验现象,判断小灯的连接方式,结合前面电路学习时测量的电流和电压数据直接归纳出电流和电压的规律,“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猜想一下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一个提问直接过渡到学生对电阻的探究,提出猜测,实验探究,记录数据。然后各小组交流数据,分析归纳,采取等效替代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电阻的规律。通过例题巩固串联电路的特点,引出电阻大的导体两端电压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推导电压的分配规律。(见图3)
改进后的各个环节活动安排:
活动1: 小组交流电路学习时测量的电流和电压数据直接归纳出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活动2:寻找5欧和10欧两个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见图4和表4)
思考:寻找一个新的电阻替代原来电路中的R1和R2,使得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电路中的电流与原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相等。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练一练。
例题2:甲、乙两个导体的阻值分别为R1=10欧、R2=20欧,串联在电压为3伏的电源上,求通过两个导体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U1和U2。
“大家发现哪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得多?”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猜想“串联电路中导体电阻越大,两端分得电压越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推导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做些细微的调整,使得教学更流畅,同时重难点突出,特别是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时,学生从实验和理论的推导两方面理解使得教学效果有很大地提高,对比前几年的期末考试中有关串联电路的得分情况发现,当下的学生考题情况要比往年困难,但在串联电路计算这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持平,可见老师平时的教学设计得精细点,对教材的安排能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给予处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