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致:古琴音乐文化鉴赏新探

2016-12-01 09:27胡沈颖
教师·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古琴音乐

胡沈颖

【课型】鉴赏课。

【教学年级】高一。

【教学内容】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欣赏曲《阳关三叠》。

【设计思路】

1.学习内容分析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文人情致》一单元,选用了我国古代音乐中极具人文意味的古琴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对其丰富历史内涵和深刻审美意识的了解。

中国古琴文化中蕴含着深邃哲理,儒家的“德”、道家的“意”等不同的美学观点也囊括其中。欣赏这一类音乐,如同欣赏“草书”,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字义”的把握并不是主要内容,重点在于机械的物质声音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生命体验。所以,这创造才美!它于实有中现空灵,于物质形式中显精神内容;既重人格修养,大气磅礴,又讲形式之美,精雕细琢;精光储蓄而内秀,自然返璞而归真;少有悲欢之曲折,更多豁达之心胸。音乐思维既具体又概括,既通向个别,又导向一般。在形象的有限中体现哲学思考的无限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古琴音乐以含蓄为美,在音、意之间以音求意,即更追求音乐中蕴含的弦外之音。个人认为,古琴的表演在美学观念上有一种类似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的倾向,在艺术表现规律上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浪漫风格。

2.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的本章节安排了《流水》和《广陵散》两个作品。多年的教学发现,这两个作品内涵深邃,高中学生的欣赏修养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小学和初中时学生就已经接触到古琴,但局限于作品的欣赏。当代不少学生从古琴音乐中觉得难以产生强烈的即时性共鸣,若把中国古琴音乐完全以音乐艺术立场去鉴赏,其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似乎不可同日而语。故在高中古琴音乐学习中,不停留于聆听与感受,更需站在古人的美学观点上去“知音”,升华到精神境界——心理美感。现今的高中生时代性强,年龄特征明显,对于古琴音乐,单一的聆听很难激发他们细听欲望继而挖掘多方面的感悟。为了更切合实际地解读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本课增选了可听性、可唱性较强的琴歌作品《阳关三叠》作为审美比照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欣赏比较来认识、感悟蕴含在古琴音乐文化中的美学、哲学观点。

3.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针对上述状况,本课教室座位以半圆形围坐的安排,营造轻松自在的座谈、讨论式氛围。并大胆地采用同一作品的多种演绎,直观感受,借助讨论和辩论的方式,交流不同的审美观点以相互丰富感悟,将对琴音乐的聆听从情境中提升到意和神的尝试,激发他们再次聆听的欲望。本课采用知识普及、现场演绎、实地观看、尝试实践、对比感受、辩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环环深入,达成目标。

教学方法中,“比照”是一个见分晓、得真谛的多用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选”“宣”(选择自己喜欢的演绎方式组队,阐述喜欢的理由,进行讨论和辩论)就是一个通过比较,阐述观点来加以辨析的环节,此环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状况出现,甚至有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琴歌的演绎。这种状况在体现当代学生审美立场倾向的同时也说明了此课难点的存在,同时更是显示了本课教学的价值点。对于高中生能通过自学或某些途径获取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过多讲解。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认知学生自行无法把握或确认的部分。通过“选”“宣”环节可以渗透更高层次目标,除了让学生认识音乐语言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外,还意识到音乐的鉴赏受音乐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学生对中国传统琴音乐文化鉴赏的审美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穿于音乐心理思想发展的始终,“音乐与情绪”“音乐表演”对音乐音响刺激的反应是音乐审美的生理基础。人对音乐形态及其结构的心理反应,则是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源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古琴发展历史、制作结构、演奏技法、音色特点等。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阳关三叠》之不同演绎的风格特征,提高听辨能力,解读音乐语言的不同表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讨论、分析及阐述等习惯,认知中国传统琴音乐文化的风格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阳关三叠》不同演绎风格的欣赏和听辨探究。

难点:通过知识的接受,结合已有的审美体验和经验,引导并通过学生比较、辩论以及听赏感悟,总结出古琴音乐的审美特性,提炼出中国琴乐与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别,析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座位以半圆包围排列,座谈式教学。

(2)准备古琴、二胡、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设问1: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悬”——设问方式引导学生知识回顾。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原始时期,就有原始先民用野兽的骨头制成“骨笛”演奏曲调,也产生了原始大型的歌舞、雅乐。可以说,中国文明的发展,音乐功不可没。西周时期,我国的乐器已经达到了70多种,产生了乐器的“八音”分类法。在“八音”中,有一件乐器,代表着中国文人的情怀,深受历代文人和上层贵族的青睐,创作有不少今天依然堪称经典的佳作。这就是古琴。

设问2:同学们,你听过古琴作品吗?请作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作品听赏。

古琴是中国古老且极具人文内涵的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存在历史悠久仍具有音乐艺术生命的乐器之一。从古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魅力之大。

设问3:同学们,你见过古琴吗?请作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古筝、古琴,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古琴的历史、形制等

2.普及古琴知识

设计意图:“炫1”——结合图片、视频等音响资料普及古琴知识,通过真实可感的教学材料引发学生了解古琴基础理论知识。

古琴的发展: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和五弦琴实物距今有两千四百余年。自唐宋以来,历代都有传世的古琴精品。现存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百首,还有大量关于琴论、琴制、琴艺和琴家的文献记载留存下来,遗存的文献资料堪称中国乐器之最。古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琴、棋、书、画来概括,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演奏家,这些均是历史文化名人,并代代传颂至今。古琴在隋唐时期还传入东亚诸国,并被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古琴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结构:琴,是一种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最早依凤身形而制成,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古琴的制作:材料、工具、工序。

古琴的形制:古琴形制多种多样,就唐代时期就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等。

存世的名琴:周代的号钟,春秋的绕梁,汉的绿绮、焦尾,唐的春雷、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独幽、太古遗音,以及明的奔雷。

古琴的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阳春白雪》《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醉渔唱晚》等。

3.了解演奏技巧

设计意图:“炫2”——古琴实物的现场展示与教师演示,捕捉实际体验。

音色特征:古琴音色分为泛音、散音和按音,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种境界。泛音的音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又无吟无猱,特别适合描写具有清、微、淡、远风格的境界或优美的自然景象;散音(空弦音)代表地音,音色结实、苍劲、雄浑,运用散音力度的变化,很适合表现自然的意境或人们朴素的情感;按音也有称走音,代表人声,是左手按琴弦而取得的音色,特别适合用来表现人的情感。(运用古琴实物,现场操作说明)

演奏技法:右手拨弹、左手按弦。古琴的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抹、勾、挑、打、轮、擘、摘、撮、剔、拨刺、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撞、注、起、进复、退复等。(结合龙眼凤眼的独特教学语言体现“文化”特征,于技巧中体现文化)

古琴记谱法:古琴专用的记谱法是文字谱和减字谱。文字谱是战国时代的雍门周创制的,文字记录演奏乐曲时的弦次、徽位和两手各指的技法。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用减字笔画记录古琴演奏的指法和技巧的记谱法。

4.对比欣赏古琴音乐

设计意图:“选”与“宣”——这是达成本课目标的关键步骤,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晰的认识,阐明观点表达有道理,鼓动有说服力。

(1)哼唱。出示《阳关三叠》谱例,用哼鸣复苏、熟悉旋律,引发送别的离愁情绪。

(2)聆听。分别欣赏《阳关三叠》的琴歌(浙派《阳关三叠》)、二胡(闵慧芬改编作品)、人声(王震亚编配合唱作品)、钢琴(黎英海改编作品),教师现场演奏、演唱片段进行赏析对比(激发有意注意),挖掘学生审美个性倾向并按观点分组进行交流式辩论。

(3)辩论。从各自的审美出发,选择喜爱的表达方式和音乐效果,形成立场派别并进行辩论。提炼学生辩论精华,得出观点: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若纯粹站立于音乐审美的立场,似乎与钢琴等当代乐器不可同日而语,其音乐产生的共鸣性明显低于丰满、宽厚的和声音响。通过讨论,让选择古琴音乐的学生思考挖掘自己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和音乐意境的原因,进行深层有价值的探究。

器 琴歌 二胡 合唱 钢琴

技 弹拨 拉弦 多人声 键盘

音 原始 绵延 和声 丰满

效 淡远 旋律 宽广 激情

意 空灵 抒情 诉说 酣畅

小结:中国琴学音乐的审美特征——对古琴美学的影响表现在人们以此追求“淡而会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意图超越声音的表象,与天地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中国琴音乐文化中“弦外之音”“余音绕梁”等魅力特征。

(4)拓展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件典型的代表性乐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

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历史传统的古琴艺术与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这两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展现出大相径庭的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形成了东方的线性音乐思维与西方的和声音乐思维,东方的感性写意音乐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音乐思维,以及东方的“对立统一和谐观”音乐思维与西方“对立斗争的和谐观”音乐思维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差异。

无论哪种演绎,学生的选择都是本于各自经验基础上的审美心理与思维方式,都立足于自己固有的审美观,通过阐述,交流不同演绎的魅力特征,最强大的立点就是单一原始与丰满酣畅的对比。在此,我们再来看一下中西方典型乐器的和声差异:古琴之音色和音品的讲求,由于其“弦长而徽鸣”的特色,突出地显现其对一弦或一音中之“自然和声”的敏感关注。钢琴之和声,乃是多弦或多音的人工组合。把这种西洋式的“和声”译作“和弦”,的确是得其正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教学材料的运用

古曲琴歌《阳关三叠》:琴歌,我国古代琴人用琴声尾随歌吟的歌唱形式。

此曲用节奏平稳、结构单一的起、承、转、合式写成,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今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琴歌改编而成。

闵慧芬改编二胡曲:是从同名琴歌移植而来的,二胡属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在演奏时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独特的韵味,体现在滑音的运用和运弓的干净清晰,内涵的处理细腻传神。

王震亚编配合唱曲: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全曲淳朴而富于激情的音调,辅以合唱纵横向的起伏与平衡调节,以古吟方式与现代审美感相结合处理,彰显了此曲古音流韵的风格特征。

黎英海改编钢琴曲:黎英海先生将琴歌改编为钢琴曲,在和声、织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声思维的创作,将古琴曲特有的音乐特点吸收到钢琴曲中,以钢琴音乐来表现古曲的突破和创新。

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绎,清晰、鲜明地揭示了音乐语言对不同风格音乐的表现,能引导学生在音乐语言的基础上认知不同音乐风格魅力的展现。

2.教学氛围的营造

半圆围坐的座谈式安排,放松学生在“上课”的拘束心态,便于上来触摸古琴,尝试实践以及与教师与同学间交流沟通。选择演绎形式分组探讨辩论,进一步营造学生合作、讨论的探究氛围。

3.现场演绎的感受

教师的现场演绎,不是舞台表演,不是完整展示,但是却比播放音视频更容易引起和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聆听兴趣。同一个主题,通过不同乐器(人声)的演绎,从乐器构造差异、演奏技巧差异、音响效果差异、内涵意境差异解读古琴音乐风格中其表达了之“淡”与意境之“远”的关系,并挖掘其弦外之音的深邃内涵,从而挖掘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4.探究能力的提升

按观点分组辩论的方式不仅营造了探讨的学习氛围,锻炼了学生的阐述、表达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认知,加强了知识的辐射和拓展,相互交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探究。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中学)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古琴音乐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