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高建强+谭坤
摘 要: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思想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他将道德水平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本文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提出其对学校德育的几点启示,探索其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心理发展水平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思想是认知心理学派沿着皮亚杰的思想开展道德教育研究而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主要包括:①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②道德判断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及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校德育有这样一些启示:
一、学校德育必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能力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能够从言行两方面都符合道德规范并不能实时进行控制,这样就需要学生具有自我判断能力。而这种自我判断的核心是道德判断,有效的教育需要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影响其言行。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让学生知荣辱、明是非就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注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影响,比如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和一些教育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老师自身的不迟到、早退,主动做一些细节的事情,比如在培养学生做值日的过程中自己行动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果;在平时的一些教育活动如公益劳动、班会活动中树立正面的榜样,等等。学生的道德判断形成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的点滴教育和正确引导。
二、学校德育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学生的认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发展中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难想象一个连服从都做不到的人能够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一个不能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定的人是无法做到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这样就使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制订恰当的目标,比如学生的道德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首先要他们做到遵守纪律,如不旷课,不迟到、不打架、不骂人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制订更高的目标,如社会责任感等。如果忽略这种阶段性,会使德育工作欲速则不达。
三、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德育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不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进度发展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作为德育的对象,本身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很大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的情况就是有些学生道德水平较高,而有些则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对待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在其自身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制订目标,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德育水平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目的,最终实现大的德育目标。比如对于一个能够遵守纪律的学生,应该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而对于一个身背处分、劣迹斑斑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让他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及社会规范,在实现的前提下再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四、学校德育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论实际阐述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高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一些活动的过程,而不仅是简单的说教。在学校德育中,经常会有一种方式是树立榜样和模范,用一些先进的人物和事迹来建立一种道德观,希望学生以这种道德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时代,例如战争时期等事迹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这些事情在现实中往往不会在身边发生,对于学生来讲缺乏代入感和体会,难以产生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参与一些活动,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身边的人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的作用。比如通过学校划船比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当然道德认知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难以量化,需要一个过程。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