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2016-12-01 02:23
绿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教育者

林 苏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林 苏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指出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此,分析了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讨了高校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以期提供参考。

网络;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隐性课程”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所撰写的《班级生活》一文中,并开启了西方教育界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探讨,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明确的、直接的途径,采用强制性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使其处于有意识的被动状态的教育方法。包括党团网站的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座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者悄无声息地将教育目的隐藏于受教育者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思想道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塑造起来的教育方法。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没有采取意图明显的强制性措施,而是选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主动接受被隐藏起来的教育内容,所以受教育者没有察觉自己处于被教育的状态,在不反感的前提下把所接触到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政治观点、价值观念进行隐性教育。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2.1隐蔽教育目的

“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系统的书面教材和教学计划,对教育效果没有明确、严格的衡量标准,将教育目的隐蔽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使其在“内隐学习”的状态下主动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

1.2.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和多样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学任务明确,直接向学生灌输科学的思想观念,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内容枯燥无趣,难以理解。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间接且多样,教育者以迂回的教育方式,利用课上、课下、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2.3教育过程愉悦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需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需求、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能激发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情感上易引起共鸣,双方在整个过程中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受教育者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效果更佳。

2 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1网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网络具有即时性和超时空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量丰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内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增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利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挑战的现实要求,教育者应顺应时代要求,利用网络,增强网络意识,在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学生讨论问题,思想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引导其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的推动下,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配合,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教育空间,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开放性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2网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如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富有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自主选择性强,学生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发挥所长,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在文化的熏陶下,能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乐于助人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能充分地把教育信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活动形式呆板,规模较小,缺乏创新,参与人员较少,大学生因受到自身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呈现最真实的自己,隐藏最真实的情感。而网络却能激发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所想,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网络平台可以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关乎学生切身利益问题或者节庆活动,与学生在线自由平等交流,在讨论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为他们指明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3 网络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5年,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进入网络时代,高校教育者应该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充分挖掘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3.1加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组织和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加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一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水平,另外,网上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因此教育者还需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其它相关学科,掌握综合知识。教育者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舆论动态,适时进行正确引导。二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对教育者进行网络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当前网络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把这种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走在科技前沿的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总体来说比教师强,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必须学会使用网络技术。

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借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发布具有教育价值和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塑造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为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存在资源浪费、管理不到位、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对这些网站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主题,提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安排多种板块,如学术交流、考研与就业服务、热点新闻播报、理论学习、技术前沿等,重点建设具有鲜明色彩的主题网站,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传播主流思想,做到教育与服务学生为一体。主题网站如“中国大学生在线”,该网站是由教育部呼吁并主导的、全国各高校共同建设与维护的、全国大学生均可浏览的具有综合性的大学生门户网站,以“塑造大学生人格、服务大学生生活、弘扬健康文化”为主题,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发挥QQ、微信、博客等工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QQ、微信、MSN等聊天工具具有快捷、方便、隐匿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在这些平台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既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重要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看法,这些平台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平台,群主即教育者应该主动建立和掌控平台,善于在讨论中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解决学生困惑的同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博客是一种充满个性气息的开放式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作为高校院系的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撰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学习和工作的心得、对现实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和客观的角度对待学生的评论,如此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端正人生态度,还可以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内心所需,把学生的真实情况反馈到工作中,以便改进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任雪萍.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

[3]高平.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北京:辽宁师范大学,2007.

[5]李烨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6]李琦,王贻,夏骄雄.博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8(6).

2016-06-07

林苏(1990—),女,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G64

A

1674-9944(2016)13-0261-0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教育者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