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丽米热·塔西(新疆喀什第六中学,新疆 喀什 844000)
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探析
姑丽米热·塔西
(新疆喀什第六中学,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教育。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逐渐确立以经典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课堂;音乐
流行音乐以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多变的风格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符合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变化特点。例如,从生理学的角度说,绝大多数的流行歌曲都采用优美抒情、叙述性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与人体正常的心跳频率十分接近,所以在听歌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流行音乐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
(一)从众心理。这个阶段的学生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走进集体中,所以一旦某种事物在同学间广为流传,其他人也会盲目从众,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充斥着网络、电视和广播,影响着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近几年,为了提高收视率,各家电视台都在全力打造流行音乐电视选秀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等,这些选秀节目中的歌曲和歌手自然也成为中学生日常谈论的话题,并力求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避免产生落伍的现象。
(二)定势心理。存在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古典音乐深奥难懂,所以开始抵触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那些比较好容易的民族音乐,他们又认为十分老土。所以流行音乐凭借新颖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被中学生广泛的接受。实际上,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来评判这几种音乐类型。
(三)逆反心理。在新课程改革前,流行音乐一直受到音乐课堂的排斥。尽管现在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流行音乐也进入了课堂,但是部分教师对流行音乐仍持怀疑排斥态度,更多的偏向于古典音乐。这就导致了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在学生心中持久不变。正是在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大多以歌曲形式出现,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听关于爱情和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中学生喜欢以爱情为题材的流行歌曲,一些心理学家做出了解答: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的性意识开始萌动,常常表现为对异性从开始的有意疏远到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比较能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所以许多中学生喜欢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他们能通过其来释放自己的情感。
学生之所以喜爱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也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关。因为在校学习的他们普遍面临着很大的升学与考试压力,而听一些自己喜欢的励志音乐则可以帮助他们缓解长期高强度学习所造成的紧张与疲劳。例如,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会选择听一些诸如《 海阔天空 》《 青春纪念册 》《 阳光总在风雨后 》等励志类歌曲。这些歌曲能让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坚强地站起来。可以说,这些励志类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中学生重拾信心、勇敢克服困难的作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生活、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虽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虽然流行音乐已经可以正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单凭学生的兴趣来开展音乐教学,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将音乐课变为流行歌曲欣赏课和教唱课,就会无视教材中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目前我国中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过分偏爱导致了音乐欣赏内容的单一和欣赏视野的狭隘,不利于欣赏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入流行音乐并利用好流行音乐就成为了考验音乐教师的一大难题。
与流行音乐相对应的是那些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这些音乐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音乐素养和文化水平才可以领会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对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作为教师,不妨将那些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铺路石”。这样一来既有效地调动了中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又很好地扩充了教材中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曾经在给中学生上的一堂音乐鉴赏课中提到莫扎特,并问是否有人能说出他的作品名称或者哼出其作品的旋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但是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歌手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时,全班学生马上就一起唱出了歌曲。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唱完后,我便播放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的旋律,而他们发现两者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时我告诉他们《不想长大》的旋律正是借鉴了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的交响乐作品,学生都惊讶于好听的流行音乐原来是汲取了古典音乐的营养。这种方式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接下来的古典乐派大师及其作品介绍的教学也就变得轻松多了。又如,在讲到传统戏曲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近年非常流行的含有戏曲因素的“中国风”歌曲,像是陶喆的《苏三说》、李玟的《刀马旦》等,它们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的片段改编整理而来的。
综上所述,多数教师与学生对于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持乐观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实时将流行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既然我们 “撵不走” 孩子们心中的流行音乐,那我们音乐老师就该在研究教学内容之外,也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流行音乐,以更宽阔更专业的眼光,对流行音乐进行有选择地合理利用,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真正享受音乐的无限乐趣和美感。我会努力将这样一种新的音乐元素恰当、合适地引入我的音乐课堂,让我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亚利.流行音乐如何引入中学音乐课堂[J]. 美与时代,2007,04.
[2]岳琦.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14,06.
[3]刘灿.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J]. 大舞台,2011,05.
[4]丁云.中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探微[J]. 科技资讯,2011,27:201.
[5]王彩丽.中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引入流行音乐[J]. 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9:110.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