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16-11-30 12:59江焕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继承自主激励

江焕新

【摘 要】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生搬硬套“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忽视了评价的实效性,没有做好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等。只有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并勇于在堂教学中摸索和实践,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高,从而成长起来。

【关键词】自主;合作;激励;继承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给我们语文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追随性和形式性,注重了活动的外在性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性,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学目标单一,课堂教学出现失衡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下面就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课改以后,新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仿佛一夜春风来,于是,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了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把“自主”性还给学生。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解,怕老师的话多了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好像讲解就是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老师不加引导,不予以启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展示。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最后语文的课堂上乱糟糟一片,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别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片面的理解,表面上是让学 生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权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自主。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不经过指导、点拨,孩子很难完成“自主”学习。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显而易见,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适时的介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搬硬套“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认为,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应该把学生方式的转变定位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但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1)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要么学生应命而提,提出的问题很肤浅;要么提出的问题被教师束之高阁,按教师预设的思路学习。这都只不过是教师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要,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我们要警惕这种虚假的自主。

(2)滥用合作,不管是否需要。比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汉语拼音,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拼读音节。首先这项复习活动的目的是获得个体学习成果的反馈信息;其次拼读学过的汉语拼音,学生独立就能完成;另外这次复习活动不具备问题研讨性。因此,对于此项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是最佳选择。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费时、低效。

(3)放任合作,缺乏要求和指导。有的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而教师要么不肯走下三尺讲台,要么例行公事般地在学生中漫步巡视,即使“深入”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也只是简单地问一些诸如“讨论出来了吗?”“读懂了吗?”之类问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对学生是否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否合乎合作学习的要求,学习进程是否顺利等心中无数,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学习,造成合作学习效果不佳。这也反映出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理解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

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片面理解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那样就会束缚我们的教学。

三、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忽视了评价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表现,我们的老师不敢轻易作出判断和评价,怕伤及学生的自尊,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一味的表扬。殊不知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存在弊端,长久下去,学生就会迷恋老师的表扬而听不进其它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无益。听惯了表扬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如果以为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激励,那么以后的表扬对学生根本起不到激励地作用,这样的评价行为一次、二次还可以,久了只会适得其反,作用不大。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要认为表扬就是激励,为表扬而去表扬,尤其是老师随意脱口而出的表扬如果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还会使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注重评价激励性的同时,更应注重评价的实效性,激励不仅在学生的成功之后,还应在学生的失败之时。正确把握评价的时机、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四、没有正确对待传统语文教学,没有做好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崭新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的。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扬弃与发展。对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首先,我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应继承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

其次,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相应的内容在人教社大修订版语文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调整中也被删去了。很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就不能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了。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要义,应该说是一种有用的阅读方法。既然有用就可以继承,但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得对课文的解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注意了让学生回味、概括、总结,又没有用陈旧的方式局限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还处在摸索和实践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也许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我们会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继承自主激励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