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妹+周清
【摘要】从学情、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出发优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体系,使《心理健康》课程更贴近中职生,开启积极幸福人生新征程。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职生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75-02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中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一年级开设该门选修课是基于当前学生状况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1]。从以往学校心理健康筛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卑心理与消极情绪较为突出[2],因而教学过程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路逐渐明晰,即在原有基础上以“积极心理”思想精髓为指导优化《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材分析
课程教材使用邹泓、黄才华主编《心理健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出版,按学校安排选修课时18学时。课程共编撰了五章内容,分别为“健康心理,人生基石”;“悦纳自我,快乐成长”;“融洽人际,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规划生涯,开创未来”[3]。重点选择前三章作为授课内容,旨在从正面引导入手,寻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前存在心理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即围绕积极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设计思想
1.基于学情分析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在校一年级学生,年龄绝大多数为17~19岁,高中落第,初中应届毕业后直接入读中职校之学情,先予华师大版《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初筛,找出需要特殊干预的个案,并与往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比对,存在问题基本相同。再测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随机抽取一年级800名学生中的200名学生进行再测试,深入了解学生自卑、消极、学习焦虑、敏感、敌对的相关性,获得课程教学设计的论据。再测量表来自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乐观测验、作恶动机测验、优势测验”,并根据其提供的记分办法获得各项分数判定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
2.基于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基于中职生特定的年龄特点、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将“心理健康标准、自信、人际能力的培养、关爱他人”用一条红线串在一起,贴近中职业生的生活与心理状态。“穿越迷雾,追寻真我,解开千千结”, “悦纳自我,管理好情绪,战胜挫折”,学会解决自身要面对的问题,“学会交往,沟通你我,学会关爱感恩”是学会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2.3基于教学形式
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分析,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改变原有状态,使学生朝着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幸福课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领悟积极心理带来的正面作用。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校园故事导课、角色扮演与游戏活动展课、小组讨论悟课、理论讲授厘课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穿透理论知识从而灵动起来,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感悟积极面对人生每一个问题的健康心态。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课程的设计思想所制订的单元目标,并由此指导教学过程策略的设定[5](见表1)。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四大目标模块,循序渐进推进课程内容。首先结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从认知什么是心理健康开始,结合青春期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与积极心理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积极认知、自信心、个体优势与美德,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积极心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法主要有交流式评价,选择式反应评价,叙事式评价与表现性评价[5](见表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医药卫生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周清,章琳,张俊.《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干预办法研究》[J]甘肃,兰州《卫生职业教育》进行.2011,23.
[3]邹泓,黄才华.《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4] 洪兰译. [美]马丁.塞利格曼著《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万卷出版社,2013年6月第8次印刷.
[5]崔允漷.《有效教学决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2014年2月第9次印刷(110,115).
[6]阳志平等.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7次印刷(19—21,113、118,2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