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迪,王成美,彭远志
第11-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绩对比及队形变化分析
肖 迪,王成美,彭远志
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于2013—2016版规则将6人操修改减少为5人操)中,队形运用及其变化是比赛的重要内容之一,变化多样的队形及其巧妙流畅的变化使比赛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0、2012、2014年的第11、12、13届这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6人(5人)操项目前3名的9套动作的成绩对比及队形变化数量、队形变化速度、队形变化类型的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国队在集体项目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保持在前3名,参赛队员一直以男运动员为主,其在艺术得分上成绩不突出,从而影响最后比赛成绩。因此,对第11-13届世锦赛6人(5人)项目前3名9套动作的成绩及队形变化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队形变化
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对于竞技健美操项目来说是最高级别的比赛赛制,每两年举行一次比赛,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健美操强队来参赛。中国队也是参赛强队之一,且中国队的集体6人(5人)操一直处于优势项目并保持在前3名。竞技健美操的比赛成绩是由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3部分组成,对比其比赛成绩是衡量一个队伍竞技水平的标准,也是分析、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部分。但要想获得冠军,除了技术水平以外,队形的选择与运用也是比赛及评分的重要内容和因素。队形变化作为成套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成套动作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对2010、2012、2014年的第11、12、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6人(5人)操前3名参赛队9套动作的成绩对比及队形变化数量、队形变化速度、队形变化类型的运用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竞技健美操中队形变化及集体项目的发展动向,并为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 2010年在法国举行的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2012 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12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和 2014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为基础,及对这3届锦标赛集体项目6人操(5人操)的前3名参赛队9个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检索第11、12、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比赛报道、比赛评论等相关资料;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健美操比赛以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等相关的论文进行研究。
1.2.2 录像资料法 观察第11、12、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竞技6人操(5人操)前3名9个成套动作比赛视频。对其比赛成绩、得分、排名及队形变化数量、队形变化速度、队形变化类型的运用和变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2.3 比较分析法 对第11、12、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6人操(5人操)前3名9个成套动作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2.4 数理统计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总结,运用SPSS 13.0数据统计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2.1 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绩统计
通过查阅和观看第11、12、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6人操(5人操)的视频,得知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冠、亚、季军分别被中国队、法国队和罗马尼亚队包揽。以下是每个国家的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 第11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6人操前3名成绩统计(分)
从表1第11届健美操世锦赛6人项目前3名成绩统计来看,各队总分上与第1名罗马尼亚1队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法国队落后第1名0.511分;在艺术分上中国队超越了罗马尼亚而输给了法国队,超越第1名罗马尼亚队0.100分,输给法国队0.050分,可看出法国队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有很大优势;在成套动作的完成分中中国队低于罗马尼亚队0.150分,但同于法国队的分数,也说明了中国队在完成动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在难度上中国队相比罗马尼亚队的难度得分相差不多,却与法国队拉开了较大距离。
由表可看出:在第11届健美操锦标赛的6人操比赛中,中国队虽然位于第2名,但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都没有得到最高分,中规中矩的成绩,没有占到明显的优势;法国队的比赛中加入了1名女队员,正因为这一女队员的加入给法国队的成套动作增添了一抹玫瑰色,成套编排上也很有特色,视觉效果上比较丰富,其艺术得分最高,但也正因这一抹玫瑰色的加入使得难度的选择上有些顾忌,因此难度分相比于中国队和罗马尼亚队有些逊色;而第1名的罗马尼亚队在难度分和完成分上得分最高,而艺术分相比中国队和法国队有些差距,但差距不大,说明罗马尼亚队是凭借难度分和完成分夺得本届世锦赛的集体6人项目的冠军,很有说服力。
表2 第12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6人操前3名成绩统计(分)
从表2第12届健美操世锦赛6人项目前3名成绩统计来看,名次有了较大变化,中国队总结了失利原因,本届获得冠军;上届的冠军罗马尼亚队却排在第3名;法国队跃居成第2名的成绩。各队总分上与第1名中国队差距加大。在艺术分上中国队虽然得分最高,但也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仅与第2名法国队相差0.100分,与罗马尼亚队相差0.250分;成套动作的完成分与第2名法国队拉开了 0.150分,虽然占据了第1名,但差距也不大;在难度上中国队没有第3名罗马尼亚2队的难度高,低于罗马尼亚0.050分,相差分数不大。
由表3可看出: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中艺术分、完成分都拿到最高分,难度得分也不算低,总体来说中国队这次比赛发挥正常且稳定,是夺得本届世锦赛冠军的最大优势。法国队在本次比赛中表现也不错,总体来看法国队本届世锦赛的艺术分和完成分比上届世锦赛得分高,并超越了罗马尼亚队,可艺术表现和编排是法国队致胜的关键,本届法国队并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导致艺术分没有保持最高分,且难度分依然高于中国队和罗马尼亚队。
表3 第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5人操前3名成绩统计(分)
由于2013—2016版的新规则对集体项目6人操变为5人操的修改和使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表3第13届健美操世锦赛5人项目前3名成绩统计来看,中国队并没有蝉联上一届第1名冠军的成绩,也没有获得第11届世锦赛第2名的成绩。从各队总分上看后两队与第1名罗马尼亚队差距不算太大;在艺术分上罗马尼亚队是由5名女队员组成,其动作的编排和配合比较新颖,表现力也可圈可点,得到9.350的高分。而中国队的5名男队员艺术分成绩稍有逊色,与第1名罗马尼亚队相差0.225分,与第2名法国队相差0.025分;在成套动作的完成分上中国队与第1名罗马尼亚队并肩齐驱,不分伯仲;在难度上中国队排在第2名高出第1名罗马尼亚队0.045分,低于法国队0.177分。
由表3看出:在第13届健美操世锦赛5人操比赛中前3名的队伍中有2个国家都是加入了女队员,只有中国队是5名男队员,虽然在气势上更胜一筹,但是也忽略了新规则的变化,依然在艺术表现和编排上失利。与上两届锦标赛相比,本届锦标赛由于新规则的使用,对集体项目的人数、时间、托举配合、难度数量和艺术分评分标准的修改,使运动员和裁判员对集体项目5人操有了新的理解。新规则更加注重艺术分的评判,对艺术分的评分标准进行详细划分。因此,本届锦标赛前3名的国家中艺术分成绩高于前两届艺术分成绩。
2.2 队形变化数量和速度的对比分析
2.2.1 队形变化总次数的对比分析 竞技健美操集体6人(5人)项目的队形是通过 6 名(5名)运动员在场上的移动排列而成的各种图形,成套动作中的队形变化是集体项目编排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巧妙复杂的队形变换,丰富多彩的队形图案给裁判变幻莫测的感觉,可以增加成套动作的观赏性,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性。过多的队形变化会增加队员完成成套动作的难度,影响队员完成动作的一致性,导致裁判减分(见表4)。
由表4看出,第11届世锦赛前3名国家队形变化的总次数为 79 次,平均每套动作为26.3次;第12届世锦赛队形变化的总次数为83次,平均每套动作为27.7次;第13届世锦赛队形变化的总次数为78次,平均每套动作为26次。3届世锦赛队形的总次数和每套动作的平均次数相差不大,几乎保持平衡。虽然第13届世锦赛上使用的新规则把6人操变成5人操,把时间、托举配合、难度数量都有所减少,但和第11-12届世锦赛相比是成正比,人数和难度多时间也多、人数和难度减少时间也减少,因此在成套的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别,反而是在队形变化上对运动员的移动要求更高,跑场距离更大。但由表4看出这3届世锦赛的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在队形变化上基本稳定。
表4 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队形总次数数量统计
2.2.2 队形变化的对比分析 新颖独特的队形和丰富多彩的队形变化是优化成套队形编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则中规定竞技健美操集体6人项目不低于 6 次队形变换,队形的编排必须为原创,重复的队形只能算一个队形。竞技健美操6人(5人)操要求运动员的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队形来完成,这些队形根据相对稳定的形态而划分为成型队形和过渡队形两大类。当队员位置相对固定,成清晰而明确的视觉印象为成型队形; 由成型队形转换至另一个成型队形的动态过程中,瞬间出现并随即消失的队形称之为过渡队形;正是成型队形和过渡队形不停地转换表现出集体项目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有效队形是指在一套动作中第一次出现的队形;而重复队形是指在一套动作中第2次出现的队形(见表5、表6)。
表5 近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成型、过渡队形变化数量统计
表6 近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有效、重复队形变化数量统计
由表5、表6看出,第11届世锦赛前3名成套动作中成型队形44个,占总队形的55.7%;过渡队形35个,占总队形的44.3%。每套动作平均为26.3个队形,其中有效队形平均9.3个,重复队形2.7个;第12届世锦赛前3名成套动作中成型队形43个,占总队形的51.8%,过渡队形40个,占总队形的48.2%,每套动作平均为27.7个队形,其中有效队形平均10 个,重复队形2个;第13届世锦赛前3名成套动作中成型队形41个,占总队形的52.6%,过渡队形37个,占总队形的47.4%,每套动作平均为26个队形,其中有效队形平均9.7个,重复队形2个。由此得出,3届世锦赛的有效队形都超过6个,都符合编排的要求。但第11届世锦赛至第13届世锦赛成型队形和有效队形占队形总数的比例不稳定。由于新规则中有规定将6人操改为5人操的同时也将比赛时间修改为1min 30s;必须完成10个难度;托举减少至2次等规定。因此,第13届世锦赛中包括中国队在内的5人操对队形的编排更加谨慎。这也说明教练员在队形编排上越来越注重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图案变化,更讲究队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3 队形变化类型的对比分析
竞技健美操集体6人(5人)操成套队形可分为规则队形和不规则队形,规则队形指图案简单,变换时易于成形,往往是对称地体现在纵排、横排、圆形等方面,包括直线形、斜线形、三角形、圆形、八字形、六边形、菱形、十字形、梯形等;不规则队形指图案较为复杂,变换时不易成形,往往是不对称的图形(见表7)。
表7 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规则、不规则队形变化数量统计
由表7看出,3届世锦赛集体6人(5人)项目的规则队形数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3.6%、70.5%,22.0 %,不规则队形数量的百分比为36.4%、29.5%、78.0%。且在第11、12届世锦赛6人操中规则队形的数量多于不规则队形的数量,说明随着规则的使用和不断完善,6人操的创编除了在动作难度数量和价值动作达到规则要求外,更讲究队形变化的对称和均衡;而不规则队形的使用能增加一些视觉的变化和观赏性。但第13届世锦赛5人操的规则队形中所占百分比比前两届减少很多,只有22.0%;不规则队形反而高于前两届世锦赛百分比为78.0%。也可看出第11届和第12届锦标赛规则队形和不规则队形的总数量相同,但第11届的规则队形少于第12届,不规则队形多于第12届,不规则队形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说明各国教练员在队形的编排上不规则队形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更说明第11届世锦赛前3名的国家更倾向于不规则队形的编排。而第13届世锦赛中,在新规则对项目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其中规则队形数量的减少和不规则队形数量的增加,体现了人数在减少的状态下依然对队形的创新性与观赏性有着一定的要求。
2.4 在完成成套动作内容中队形变化的对比分析
2.4.1 完成难度动作时队形变化的对比分析 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是指完成一个难度动作时有队形变化或者完成两个连续难度动作时呈现的队形变化。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伴随有上、下空间的层次变化,如:中层空间-低层空间-地面-低层空间-中层空间-高层空间、同一动作的不同方向的连续变化、同一个动作6名、5名队员之间交替完成(包括交替完成不同的空间)等形式多样化的难度动作,包括横队变成斜排(一排或两排)的变化或两竖排变成一个竖排的队形变化等形式。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既增加了艺术性又增加了观赏性(见表8)。
由表8看出,第11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1次,平均每套动作有3.7次队形变化;第12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4次,平均每套动作有4.7次队形变化;第13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4次,平均每套动作有4.7次队形变化;可以看出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每套动作使用队形变化的次数基本也呈上升趋势。第11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次数和占总队形的百分比同第12届、13届世锦赛相比,差距有些大,平均每套动作差1次。但是,第12届世锦赛至第13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基本趋于稳定,相差不是很大。从3届世锦赛的整体趋势看,完成难度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从世锦赛的比赛录像可以看到,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越来越难。
表8 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完成难度动作时队形变化的数量统计
2.4.2 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队形变化的对比分析 队形变化对于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托举动作的完成具有一定的作用。规则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定义是:过渡动作是指空中、地面动作间的灵活和流畅的转换。连接动作是指健美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难度和托举之间的流畅连接。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是指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伴随的队形变化。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也伴随有上、下空间的层次变化。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既增加了艺术性又增加了观赏性(见表9)。
表9 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队形变化的数量统计
由表9看出,第11届世锦赛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0次,平均每套动作有3.3次队形变化;第12届世锦赛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2次,平均每套动作有4.0次队形变化;第13届世锦赛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为14次,平均每套动作有4.7次队形变化;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每套动作使用队形变化的次数基本也呈上升趋势。第11届世锦赛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次数和占总队形的百分比与第12、13届世锦赛相比有些差距,平均每套动作差0.7次,但是第12届世锦赛至第13届世锦赛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基本趋于稳定,相差不是很大,保持在每套动作有最少1.7次队形变化。从3届世锦赛的整体趋势看,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2.5 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队形变化的发展趋势
2.5.1 队形变化越来越复杂 “难、美、新”一直是竞技健美操的特色,也是取得好的成绩的关键。简单的队形无法表现出这3方面的特点也无法区分出不同运动员之间的竞技能力。越来越复杂的队形变化是健美操发展的需要。世界竞技健美操水平的提高为队形变化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和需要,队形变化肩负着带动成套动作创新的任务,越来越复杂是队形变化的发展趋势。从队形变化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最初直线、横线、斜线、三角等简单队形占较大的比例到复杂的几何队形和不规则队形的越来越受重视,从简单到困难,从开始的重复队形到最后的创新编排过程。因此,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队形变化将会在原创性、复合式、复杂性、整体流畅性方面变化。
2.5.2 队形编排的艺术观赏性越来越高 竞技健美操的评分内容分为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而艺术分是竞技健美操这项运动的特色之一。根据新规则《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13—2016》中修定艺术裁判的评分范围标准分为5个内容,每个内容2分,总共10分。其中,空间运用是艺术裁判来评价竞赛场地的合理运用、行进路线、3个空间维度的运用,完成成套动作的空间位置以及在成套中的分配情况。成套动作应均衡分布在每一空间位置,包括操化动作数量与移动路线、空间分配与均衡、队形变化。可见队形变化在艺术分评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队形变化已不再是由简单的队形,而是更加突出创新、复杂、独特的编排特色,说明竞技健美操队形编排的艺术观赏性越来越得到认可。
2.5.3 队形变化的难度越来越高,即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新规则的修订来看,5名运动员相对于6名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论体力、难度完成、队形变化和托举配合等要求更加严格。不论6人操中出现的规则队形多于5人操的规则队形,还是5人操的不规则队形多于6人操的不规则队形,都充分体现出各自要求的特点和运动员需要达到的标准。随着健美操的发展,竞技健美操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复杂的队形变化结合高难度的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托举动作配合等,都是体现成套动作艺术水平以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渠道。随着新规则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各个国家难度动作提高的同时,队形的变化也是重中之重。因此,使队形变化朝着难度、复杂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1)通过第11、12、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成绩的观察分析看出,中国队在艺术分上处于劣势地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法国队,其次是罗马尼亚队,这两个队中都有女队员的参加,为成套的艺术表现力加了分。中国队一直以来都是由男运动员参赛,虽然气势上不输给别国,在难度分和完成分都有很好的成绩,但唯独艺术分上不能独领风骚,在艺术编排和表现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中国队应在原有男运动员的参赛基础上突出其特点并加入新的特色表现方式,还要加强艺术编排能力和对规则的深入理解也是中国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注意的地方。
(2)虽然第13届世锦赛使用的是新规则,但这3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的队形变化在总数量上基本稳定,队形总次数分别为79、83、78次;成型队形和有效队形占队形总数的比例虽有些不稳定,但队形编排上越来越注重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图案变化,更讲究队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在第11、12届世锦赛上规则队形所占的比例比不规则队形所占的比例大,但不规则队形的运用次数也比较平稳;第13届世锦赛由于是五人操在队形的编排上不规则队形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规则的队形逐渐减少。整套动作队形变化的巧妙利用及空间场地使用的多样性不断加强,成套动作活跃性和观赏性更强。
(4)从11、12、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前3名成绩的整体趋势看,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高,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艺术性和观赏性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1] 马鸿韬.健美操创编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19~30.
[2] 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05-2008[S].中国健美操协会印制.2005.
[3] 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09-2012[S].中国健美操协会印制.2009.
[4] 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13-2016[S].中国健美操协会印制.2013.
[5] 贺改芹.从规则变化对比分析竞技健美操技术发展的美学形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52.
[6] 冯震亚.对第八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6人项目中国队的技术水平分析[J].体育科研,2006(2):72~75.
[7] 贺改芹.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六人操队形运用及变化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75~76.
[8] 肖光来,马鸿韬,张 平.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4:36~45.
[9] 徐璐萍.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队形变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9~22.
[10] 赵 红.2013-2016年国际竞技健美操新规则特点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63~65.
[11] 李先熊,廖虎武.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六人操冠亚军难度动作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2):117~121.
[12] 段 瑞.对第12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竞技六人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8~23.
[13] 冯 瑞,田华喜,王 荣.第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国代表队成绩分析[J].体育科技,2015,36(1):51~53.
[14] 2010年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视频.
[15] 2012年第12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视频.
[16] 2014年第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视频.
11-13 World Aerobics Championships Team Event Result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Formation Change
XIAO Di, WANG Chengmei,PENG Yuanzhi
Competitive Aerobics collective project (Will Edition 2013-2016 rule in Six aerobics reduced to Five people aerobics),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u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ame, diverse and clever and smooth formation the changes make the game more artistic and ornamental. prior to the11,12,13session of the World Aerobics Championships in six (five) people aerobics exercise program Before three of nine sets of action 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first session of this and formation change, formation rate of change, change type of formation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ince the Chinese team in the collective project performance has been among the best in the game, holding the first three, but the team members have been mainly to male athletes, their performance is not prominent in the arts score, thereby affecting the final competition results. Therefor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the 11-13 World Championship six people (five) project's Resul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change before 3 contains nine sets of actions ,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erobics.
World aerobics championship; Formation change; Collective project
1007―6891(2016)02―0066―06
10.13932/j.cnki.sctykx.2016.02.18
G842
A
2015-09-23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Institute of P. 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