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王信强
对于西撒哈拉游牧民族来说,茶与爱情一样,必不可少。早晨起床后,首先入口的就是茶,晚上就寝前,最后喝的也是茶,一天内还要饮上若干次茶。对游牧民族来说,家中茶叶的多少,是家境宽裕与否的象征,尤其开斋节时,茶叶更是各家必购之物。
笔者曾在联合国西撒特派团维和任务区任南区司令,一次随队巡逻时,观察员告诉笔者一会儿去一户游牧民家坐坐。远方出现一顶帐篷,附近方圆百余公里不见人烟。帐篷不远处,有几头骆驼和十几只山羊。车到帐篷门口,主人已在外等候,与我们一一拥抱。步入帐篷,看到中间铺有地毯和羊皮,四周放着简陋的生活用品。我们围着一张低矮的小桌席地而坐。通过翻译,我们与主人交谈,其妻子则在一旁准备煮茶。
只见她向茶壶中放入所剩不多的碎茶和几片干瘪的薄荷叶,然后拿起塑料桶,倒入所剩无几的淡水。不一会儿,帐篷内便飘起一股清香的薄荷味。男主人把茶水倒入杯中,双手举起端到我们面前。小桌盘子上,放着刚够一人一块的饼干。
抿上一口,茶水有浓浓的甜味,我把茶杯放在盘中。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再想端起时,却发现杯子沾在茶盘上了。游牧民喝糖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从糖的浓度,亦可看出他们待人的热情。通过一番畅谈,男主人解开了笔者心中有关游牧民酷爱喝加糖薄荷茶的谜团。
西撒游牧民族的饮茶风俗,与大漠环境有很大关系。沙漠昼夜温差大。白天烈日炙烤,夜晚冰凉刺骨。简易的帐篷内,仅铺有一层薄薄的地毯及羊皮,底下就是沙地。
茶可消暑解渴,薄荷提神醒脑,糖提供能量。早上,一杯茶水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晚上一杯茶水饮下,能够热身祛寒。这是大漠牧民千百年与自然环境抗争积累下来的生存经验。
西撒游牧民喝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偏爱绿茶中的陈茶。对于多数人来说,绿茶越新越好,但游牧民族却钟情陈茶。他们所饮茶叶,属绿茶中的珠茶和眉茶,且全是碎茶和老叶茶,打包成箱,全从中国进口。
二是煮茶。游牧民所饮之茶,不是用热水泡成,而是把茶叶放入水中,煮开若干分钟后再饮用。一壶茶可冲泡三次。每人每天平均要喝15杯左右。
三是加薄荷叶。煮茶时,会放入几片嫩薄荷叶。若新鲜薄荷叶缺货,亦可用艾草取代。
四是加糖。喝茶加糖,是许多国家人民的习惯,但西撒游牧民加糖的量,却是他人望尘莫及的。一般情况下,茶叶与糖的比例是1∶10。家境稍好的游牧民,加方糖块。生活拮据的人家,则多用自制土糖。土糖形如雪茄,上细下粗,2公斤重。食用时,用小锤把糖块敲碎。
交谈中,笔者发现男主人几次欲言又止,通过翻译了解到,原来他看到笔者随行人员中有一名韩国女护士,想让她给妻子看病。我们退出帐篷,在外等候。
15分钟后,护士走出,眼中含着泪花。她告诉我,这位女性患了妇科病,自己通过火烤治疗,结果造成下身烧伤,引起感染。她留下了药箱中仅剩的两管烫伤膏,同时嘱咐要用温热清水冲洗。女主人回答,连人喝水都困难,怎么能用淡水去洗啊。
告别主人时,笔者留下随车携带的全部矿泉水(每人仅留一瓶自用)、从西班牙采购的10余盒饼干和几盒方糖,同时留下了笔者从家乡带去的两桶西湖狮峰龙井。
四驱越野已开出好远,主人一家四口仍站在帐篷门口,挥动双手,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