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梅
【关键词】提问艺术 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1-02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可以称之为数学的心脏。对于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问题中发现、理解数学的真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巧用提问艺术,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其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从主观上不愿意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要以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解题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数学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活泼。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知识,增强问题的趣味性,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让学生相互竞争,共同回答以下问题:将2(x+y)-3(x-y)-4(x+y)+5(x-y)-3(x-y)合并同类项,请各个小组抢答。学生的好胜心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积极地举手抢答。这时,第一小组抢到了答题权,并给出结果:-2(x+y)-(x-y).在学生给出这一正确的答案后,教师对这个小组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加分表扬。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充满了成就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自信,于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也有学生因为暂时没有抢到答题权,在接下的竞赛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还有学生为了更好地解答教师给出的问题,为自己的小组争光,都很主动地回忆复习课上所学知识,整个数学课堂呈现出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
趣味性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提问艺术,有效地活跃了学习氛围,实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差异性提问,注重因材施教
知识有难易之分,学生的学力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而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枢纽,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有理数的乘除法》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借助问题推进学生主动思考。首先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一道较为简单的问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数,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 )。这个问题较为简单,所以教师选择让一些“潜力生”来回答,学生给出答案:相反。随后,教师适当地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请计算8××(-4)-2.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法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选择让中等生来作答,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应用有理数乘法的知识。
差异性提问,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提问方式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因材施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启发性提问,促使学生思考
灌输式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教师不再逼迫学生机械地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注重激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而课堂提问则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提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心对称》时,教师采用了启发性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中心对称图形实际上就是一个旋转图形,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三角形关于点O中心对称,你能找出它的旋转角吗?找到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刺激下,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有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示的旋转图形的知识内容,想到寻找对应点,并让这两个点分别连接对称中心点O,学生发现这个旋转角是一个180度的平角。之后,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发现只要对应点相连,必过对称中心,而且这个对称中心还平分这条线段。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规律,对中心对称的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启发性提问,有效地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四、情境性提问,调动学习动力
枯燥的数学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并通过情境设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拿出一张厚度为0.01毫米的纸张进行对折,每对折一次便让学生计算一次对折后的厚度,在经过几次对折后,教师提问:将这张纸对折32次后,将会有多厚呢?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来大体描述一下它的厚度。学生立即进入到知识的探究中。不久,有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我觉得有我们生活中见过的电线杆那么高;也有学生说比我们所住的三层教学楼都高……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后,教师给出答案:比一座山还高。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教师的回答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对教师的答案持怀疑的态度。此时,教师趁机引入“有理数的乘方”的知识内容。学生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思考其中的奥秘。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并在情境中巧妙地提问,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了渴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
五、实用性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很多学生对数学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任何的价值意义。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由此,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善于联系实际,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通过设计一些实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实用性问题:有人想要测量一栋高楼的高度,于是,他想到在地面上放上一面镜子,他刚好能够从镜子中看到建筑物的顶端,他的眼睛距地面1.25米。如果他与镜子的距离是1.5米,与建筑物的距离是181.5米,最后,经过计算得出了这栋高楼的高度。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给出的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随后展开思考。很快学生就发现这一问题需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来解决,于是,学生开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解这道题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并掌握了一种测量方法,学会了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解决教师创设的这一实用性问题,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大价值和意义。这种问题的创设,有效地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以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