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源

2016-11-29 14:03杨威
江汉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杨威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我们既可以从人类个体的文化生命尤其是文化教养与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关系中探寻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需求,又可以从社会的文化传播尤其是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中观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需要,还可以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中触摸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呼唤。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担当着建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源;文化教养;文化传播;文化绵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9-0046-05

一、思想政治教育根源的文化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文化滋养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学者们日益关注从文化维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文化环境、文化传承、文化自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推动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但总体来讲,现有的研究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文化,而较少地从文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是从文化含量、文化载体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有效的文化形式,而较少地从文化根基、文化源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为何离不开文化。如何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源研究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文化寻根、文化探源。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源,首先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精神成果,它包括语言、艺术、宗教、法律、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而价值观、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核心。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要远远先于意识形态的历史,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对人类整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既是一定社会文化结构的核心要件,又决定着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走向。如果说人类整个精神文化活动耸立起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那么在这个恢弘的文化架构中,意识形态则构成其精神内核,赋予其本质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活动、意识形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构造、表达、传播一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殊精神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人类政治意识形态的历史相伴随,而政治意识形态从广义上说又是文化构造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成果。如果仅从精神文化的一般特点、一般形式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就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核和本质属性;如果仅从政治意识形态本身去狭义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精神文化结构的宏观脉络和精神文化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丧失人文精神和文化灵魂的权力躯壳与意识形态工具。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精神文化结构和精神文化活动的整体与全局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文化根源。

人类的文化活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深层而永久的意蕴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内在需要和自我调控方式。离开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有权力的支撑和意识形态的包装,其生命也必然会枯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和指引。精神文化活动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即使是那些远离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文化形式,比如宗教、艺术等,也无时不刻不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缠绕”。任何文化活动都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任何文化形式都要受到一定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人类文化活动中的自由创造与价值规范、人类文化形式中的美学追求与意识形态内涵,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张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文化动因。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我们将深入人类文化的结构与运行,在人类的文化网格与文化脉络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源,在人的文化教养、社会的文化传播、历史的文化绵延、当代的文化发展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根脉。

二、人的文化教养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反哺人性,发挥着人化和化人的作用。“文化”一词,从词源学意义上说,就已经包含着文治教化、以文化人的意蕴。文化的实质就在人和人的活动本身,即“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人以自己的活动,按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相关的一切打上人文印迹,烙上人文性质;“化人”则意味着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武装人、提升人、造就人,使人获得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人是文化之根、之源,文化反过来也规定着人“是什么”,规定着人“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其生命的卓越就在于有文化的滋养和灌溉。人的文化性是人的独特本质。而人的文化性的获得方式与生物性的获得方式迥然不同,它是通过濡化(enculmre)机制而不是自然遗传来实现的。濡化就是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的文化素养。是个体习得社会文化、不断生成自身文化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以文化人和教化的过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人要成为文化人,接受和吸收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文化营养,不断塑造和丰富自身的文化生命,就必须要通过教育、通过教化来达到这一目标。人的文化生命既需要有知识技能型文化的支撑,还需要有价值信念型文化的滋养。教育可以教给人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和本领,而教化则以涵育人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政治品格,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为基本目的。在人的文化素养中,思想政治素养乃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将“仁”作为人的本质,将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古希腊雅典高度重视培养“与城邦政体精神相适应”的公民,将公民教育作为城邦政治生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用各自文化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来教化社会成员,使之成为全体民众的共同教养。古代历史上的这两大文明体系——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与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文化,都产生了博大深邃而又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及其教化体系,这体现了人类重视道德教化与政治涵养的共同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既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精英,又教化了普通的民众,使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闪耀在个体的文化生命中。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源于教化,道德教化与政治教化都是将一定社会的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将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而教化的必要性则深藏于人的文化生命中,是个体塑造自身文化本质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需要。教化将个体与文化、社会联系起来,它是引导个体通达文化生命的重要路径。教化使个体获得文化素养、文化生命,进而使个体融入社会、融入文明体系。教化使静态的文化活化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中,使文化中的价值信仰等核心要素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来教化民众,使之转化为民众的思想政治教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化史的发展是与教化史的发展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着人类教化的道德内涵与政治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化、政治教化来塑造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道德人”,扩展人之存在的政治向度、道德向度,丰富人之存在的文化本质。人的文化生命既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也具有道德性、政治性,教化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级的教化,都会打上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这也使得这种教化的结果在个体的文化生命上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古希腊城邦的政治教化、中世纪教会的宗教教化,都体现着鲜明的阶级诉求和政治倾向,也都暴露出各自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并使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个体的文化生命中。“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单向度的人”,都是这种局限性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以各种教化形式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都为人类教养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但是只能促进人的教养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教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不仅使这种教化奠定在科学的、革命的意识形态基础上,而且以促进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致力于实现教化与教养向文化主体自身的真正回归。这就赋予了教化以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度,赋予了教养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

三、社会的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都是在社会中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为文化创生、发展、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语言符号系统、价值观念系统、制度规范系统等文化的核心要素都是在社会中生成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条件塑造不同的文化模式。同时社会又离不开文化。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人类还是唯一由文化来定义其社会群体的动物。文化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性。文化为社会的维系、存在、发展提供了精神基础和重要动力。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条件。是社会的精神徽标。

人类社会不断创制着绚丽多姿的文化。一定社会的文化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才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共享,凝结为社会共同的文化成果。文化传播就是人类文化要素、文化成果在社会空间范围内扩展与共享的活动。通过文化传播,一定社会的文化中心延伸为文化区域,由文化区域辐射为文化圈,从而使文化不断超越地域与民族的限制,不断为更大范围内的人类群体所共享。当今世界的几大著名的文化圈,如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等,都是通过漫长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而形成的。人类社会总是在文化创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播,通过文化传播来共享文化成果并进行文化的再创制,从而不断扩展社会的文化空间,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

文化传播不仅是一个物质产品、语言符号、生活方式等显性文化要素传播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隐性文化要素传播的过程。而后者往往是文化传播的本质内容,也是获得传播对象文化认同的难点。如果不能使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核心要素得到有效传播和社会认同,就无法使其真正深入人心。而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体系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感召力,从根本上说源自于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同时也离不开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有效举措。基督教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对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际上拥有广泛信众,实为人类文化传播史中的典范之一。而其高度组织化的传播机构、严密高效的传播渠道、通俗易懂的传播文本、形式多样的传播手段等,使得基督教的教义教规、价值观念得到了有效传播。使得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牢牢地控制了信徒的头脑,并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与社会力量。

文化传播既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一定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又会体现一定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志,有时甚至会借助和仰仗于一定的政治力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官方力量来推行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提升为主导意识形态,从而使儒学走上政治化、制度化的道路。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在传播基督教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以圣经的启示为理据,而且以手中的权柄为利剑,到达思想控制和政治统治的目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传播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政治利益、政治价值观等因素渗入文化传播过程。使文化传播承载一定的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形态,使政治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传播又使得一定的政治活动获得了某种文化光环、文化支撑,甚至获得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使文化传播打上了特定的政治烙印。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与政治统治活动相互融合的现象,就催生了人类社会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一定意识形态的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政治集团将体现其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意识形态向社会传播的过程,它致力于通过这个过程形成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活动,也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使一定政治集团尤其是统治阶级获得了传播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途径。它客观上扩大了一定文化的社会影响。尤其是有利于传播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构建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由于某些政治集团在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权力滥用,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专制、意识形态操纵等现象,以至于“宣传”(propaganda)这一概念产生伊始就具有了某种“文化原罪”的意味。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滑向与人类文化健康发展相悖逆的轨道。而要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政治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否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否符合文化传播、文化接受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就开始了其轰轰烈烈的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同步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源自于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需要,又以其传播主体的群众性、传播内容的先进性、传播方法的民主性,在人类文化传播史上获得了独特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出了杰出的文化贡献。

四、文化绵延与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要素不仅在空间上不断扩展,而且在时间上不断延传。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历史绵延性。所谓文化绵延,是文化依照它的根本,胜质与价值主体绵绵不绝、生生相续的文化历史过程。例如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绵延中,虽有损益,但“尊祖宗、崇人伦、尚道德、重礼仪”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文化绵延是人类文化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教化是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化遗传的重要机制之一。文化的绵延、精神的绵延。最终要靠人的绵延,靠国家民族的绵延。文化只有转化为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具体教养,然后通过具有文化教养的个体来传递给同时代其他社会成员并传承给下一代社会成员,才能使人类所创造的共同文化成果在社会群体之中和不同世代之间流转。教化使得先辈们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转化为现时代人所共享的文化成果,并且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制后不断地传诸后世。我们能够从那些拥有漫长历史、迄今为止仍然有着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中,感受到教化在文化绵延中的重要作用。儒家的道德教化浸润到其内在的文化机体中,它通过官方推行的科举制度、士绅阶层的道德示范、日常生活的伦理教诲等方式,凝结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德教传统,使儒家文化逾千年而不绝,辐射四方并影响世界。而古希腊雅典人的公民文化及其所开创的融哲学、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活动等于一体的博雅教育的传统,使得希腊文化成为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

教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得文化中的深层要素和深层结构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文化绵延不是生物绵延,不是种族绵延,而是一种价值绵延、精神绵延。那些附着在文化有机体表层的外显文化形态,比如语言符号、礼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既是多样鲜活的,同时也是与时更新的,它们活跃在文化结构的外围,不时地变换着自身的形态。但是,那些深藏于文化有机体里层的内隐文化形态,比如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这些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则构成了文化体系的内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文化绵延的历史进程中,语言、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可能会因时而变甚至在历史长河中湮灭,而价值观、信仰等深层文化要素则会顽强地、稳定地保存下来,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特质和保持文化同一性的重要元素。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段论述阐释了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内核在文化绵延中的重要性。针对人的价值观、信念、信仰而进行的教化,是塑造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化活动,它不仅对于个体发挥着培育道德品性、政治品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文化体系及其历史绵延发挥着沉淀核心文化要素和保持文化特质的特殊作用。只有将那些维系一定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信念、核心信仰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品性,才能使文化传统中的本质与灵魂得以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保存和流传下来,才能不断使个体的文化生命与社会的文化生命相接续。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这种针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化功能,直接面对人类文化的深层要素和社会的深层文化结构,着力于对人的价值观和意义世界进行塑造。它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而且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它不仅创制和丰富了个体的文化生命,而且承载和接续了社会的文化生命。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责任。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民族承续文化根脉和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重任。从中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相承接,并结合时代要求与特点进行融合和创造,从而使之发扬光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就在于它要承担推动文化绵延的历史责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使这些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营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使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与活力。

五、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说文化绵延是文化的历史运动,那么文化发展则是文化的当代命题。文化发展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生命运动的内在需要,是文化体系实现自我更新的重要体现。

主流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一般而言,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形成、巩固,关乎一个社会文化体系的整体性质和基本格局,更关乎国家和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主流文化的发展,对于一定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而言,是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所提出的必然任务。只有不断扩大、巩固主流文化阵地,使社会成员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才能为维护政治统治、保持社会团结提供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主流文化的发展,需要统治阶级及其国家主动担负起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的任务,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可以说,这是每个时代不同统治阶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主流文化如果仅仅仰仗权柄和暴力,只会使人们因为害怕和恐惧而表示“臣服”。只有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于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中,才能使社会成员真正“诚服”于主流文化,从而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和政治国家进行主流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主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是国家管理技术和政治统治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权力管理、暴力统治向文化管理、思想统治转换的重要标志。它使统治者和国家从此获得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文化手段。

多样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形态往往是多样并存的。除了有体现国家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主流文化,还有体现其他社会群体和阶层意志的亚文化,甚至有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反文化。文化发展往往是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运动中实现的。统治阶级和国家不仅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还要合理引领各种亚文化,更要消除反文化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统治阶级对多样文化实施有效的意识形态调控,以便达到整合多样文化的目的。历史上,有的统治者通过排除异己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意识形态调控,也有统治者通过互动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多样文化的整合。事实证明,只有后者才能推动文化的健康发展。中世纪罗马教廷在宗教上的不宽容,既引发了政治上的分裂和对抗,又使基督教意识形态走上了自我封闭的道路。中国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自觉地融合了道家、佛教文化的有益因子,为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主流文化对多样文化进行意识形态调控的特殊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发挥弘扬主旋律的作用。而且能够发挥协同共振的效应。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多样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化方针。多样文化既需要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对话、互动,又需要有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鸣、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更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而不管是对话、互动还是争鸣、引领,都是文化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

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文化到高级文化、从落后文化到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当一种文化形态逐渐背离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背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背离真善美的基本价值取向时,它必将逐渐走向衰落甚至腐朽。此时,社会必然呼唤一种能够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的文化形态取而代之。社会的文化发展便进入一个先进文化逐渐取代落后文化的历史螺旋中。当一个社会处于除旧布新的关键历史节点时,历史不仅向人们提出了社会变革、政治变革的现实课题,而且也提出了文化变革的巨大挑战。如何对社会以及文化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如何对既有文化进行扬弃、如何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都要求人们进行严肃的文化思考和文化抉择。这种思考和抉择绝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而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动员、文化普及等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摒弃落后文化、腐朽思想,接受先进文化、进步思想,从而实现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转化与更新。在人类文化史上,由新兴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开创的西方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变革,摧毁了以中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腐朽文化,催生了以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新型文化。而在这场文化变革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各级学校的教育普及、不同阶层的理论交锋,都对促进当时社会先进文化的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运动实际上是以宣扬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客观上推动了民众对新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为实现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也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文化弊端不断显现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摒弃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弊端,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最为革命的文化体系。而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接收、认同并信仰,则是在漫长而持久的思想论战、理论交锋、舆论宣传、群众教育等过程中,伴随着革命与战争、伴随着血与火的考验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传播、发展的全过程,它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先进文化掌握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既可以从人类个体的文化生命尤其是文化教养与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关系中探寻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需求,又可以从社会的文化传播尤其是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中观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需要,还可以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中触摸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呼唤。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担当着建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使命。这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接续文化传统、保持旺盛文化生命力的关键。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