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芳+张静
摘 要:大学新生在转型期的不适应性长期积累极易形成使人消极堕怠的负能量。加之全球化浪潮和网络消极因素的冲击,大学新生容易借由自身的负面情绪而在现实情境中爆发。高校辅导员要充分挖掘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将微博、微信、QQ群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正能量传播的常规工具,将网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深入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正能量转化为实践。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学新生;正能量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大学新生处于人生的转型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稳定,“旧式心理”与“新式环境”之间的冲突容易引发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若是不能得到适当的纾解,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很容易形成负能量。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新生度过不适应阶段,引导其形成正确价值观,激发大学新生积极传播正能量,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从不适应性为研究出发点,重点探讨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大学新生正能量。
一、正能量的提出
正能量是被各领域引用的高频词汇。它最先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深入研究了表现原理后,在出版的一本名为Rip It Up: 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Life(中文名译为《正能量》)的书中提出来的,该书对正能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将该词的本质诠释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1]。而正能量一词在中国的传播则始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某微博博主发布了“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等博文,随后被广泛转发和跟进;2012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12 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高居榜首。
二、网络时代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与负能量的产生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它使信息沟通扁平化,信息发布自由化、自我化,信息交换平等化,是21世纪时代进步的最显著标志。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与自由、平等、真实相对的是散乱、驳杂和谎言。接收网络信息的个体需要拥有正确坚实的价值观、客观冷静的态度,才能在复杂的网络世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取事实的真相。若是身处其中的个体价值观不稳定,性格又冲动叛逆,在大量晦暗不清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很容易产生负能量。
大学新生便是这种极易携带负能量的不稳定个体。由于大学新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价值观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交际范围相对较小;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在新环境中面临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授课方式改变的挑战和自律性的挑战等,外地的学生还需要应对气候、饮食、风俗习惯等的变化。这些挑战和变化都会引发新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早在1999年赵富才用自己编定的问卷得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生活方面三个角度的适应性状况[2]。而这三方面的不适应性极易引发大学新生的负能量。
第一,学习适应。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有专业选择轻率、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心态轻浮、急功近利等。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大学之前,我国学生的全部精力用于应试教育以便升学,就业偏好、学习兴趣的培养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学生在填写专业志愿时唯一的依据就是当年的就业形势而非个人兴趣、能力。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新生对于大学学习抱有很强的就业目的性。然而对于怎样学习才有助于就业,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些迷茫几乎是从一进入大学就困扰着新生,电视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渲染,网络上别有用心的人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社会上流传的个别特例让新进大学生心思浮动,再加上与高中时代相差不大的“填鸭式”传统理论授课方式和授课课程,让很多大学新生前期兴趣高涨后期又失望不已。这其中的落差使得他们开始尝试自己接触社会、临时就业,甚至有些为了这些尝试而放弃学业。
第二,人际关系适应。进入大学之前,在家庭和学校庇护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升学道路上共同前进,人际关系稳定而封闭。可能部分寄宿学生会了解到一些非亲缘性的交际之道,在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大前提下,这些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明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接触的人物空前增加,且接触对象相对复杂,大学新生不仅要熟悉校园环境,还要与五湖四海的同学、任课老师和各种前辈打交道,由此形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学生的适应力、自我调节力。若是其中某个环节出现矛盾,则很容易导致个体脱离群体、个体厌憎群体的“背离行为”。“背离行为”发生之后,若是没有外部力量介入调节,学生心理则可能进一步负面化,期间若是接触到网络消极信息,负面情绪极易上升为负能量,甚至演化为负行动。
第三,生活适应。主要是学习和交际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包括饮食、气候、风俗习惯等。生活适应问题普遍存在于外地学生之中,北方学生到南方求学,要适应南方阴雨连绵、湿度过高,夏日又酷热难忍的气候,江浙地区学生到西南求学,要适应当地麻辣口味的饮食,从而引发肠胃不适、内分泌失调等问题。由于身体上的不适,新生极易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和厌恶情绪,这些情绪若是没有及时缓解,在其他不适应性的综合作用下,会促发负能量的产生。
三、网络环境下辅导员进行正能量教育的新思路
田益民等研究发现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角色混乱、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畸形心理、网络综合症等多种心理问题[3]。网络负面信息介入,则会导致矛盾产生,积累负能量。如何挖掘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避免负能量的传播,引导大学新生公正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笔者结合网络时代大背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网络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正能量传播的常规工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媒介使用日趋日常化,微博、论坛、QQ、微信等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交流平台和软件,201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微信已覆盖中国九成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使用的用户突破5.5亿[4]。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校之初除了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之外,应及时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以便快速进行通知传达、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定期开展系列网络主题班会,围绕新生容易出现的网络诈骗、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进行,摈弃传统班会的严肃性,更加畅所欲言,辅导员适时加以引导,给出建议,以期利用网络平台帮助大学新生顺利过渡。挖掘网络媒介的正能量传播潜能,利用校园官网开设“好文共享”“身边故事汇”等专栏,推荐优秀书目,搜集身边的正能量事件,以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精神就是一股巨大的正能量,激励着国内各界人士,而这种正能量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给大学新生,激励他们在逆境中学会坚持和拼搏。
2.将网络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也正朝气蓬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而大学新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在网络环境下,容易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冲击。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某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网络渗透诸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试图淡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利于大学新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网络也是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了解社会舆情、观看电影电视等的主要媒介,网络言论可以自由广泛地传播,大学新生在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和深入全面的深度思考下,容易轻信谣言,甚至积极传播谣言,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辅导员要及时掌握大学新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社会热点舆情,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引导,通过QQ群、微博、论坛等方式及时跟进。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新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不盲目跟随大流,不信谣、不传谣。辅导员更要积极配合多部门开展网络设计大赛,通过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继承和革新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深入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正能量转化为行动
近年来,教育部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也将创新创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 年以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充分说明我国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心。
高校网络创新创业的主要形式有淘宝、微商、网站开发[6],网络创新创业具有投入成本低、推广便捷、易操作等特点,是大学新生进行网络创新创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积极联合校团 委、学工处、教务处、招就处,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大赛,针对大学新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在入学之初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增设淘宝、微商培训课程。此外,高校也需逐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提供设施和场地,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落到行动上。充分利用网络作为创新创业载体,既能提升自我实践和创新能力,又能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李 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4):397-399.
[3]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65-67.
[4]金 忠.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11).
[6]刘小军,刘芳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新形态[J].智富时代,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