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在世界文坛上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其《老人与海》自创作以来,就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中文译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整体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却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在进行汉译的过程中,要想对其中的隐喻进行恰当的翻译,就要能够辨别作品中的隐喻,了解其特征以及翻译策略。本文就《老人与海》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这一主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经常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让人们通过一个事物来认识另一个事物。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人们进行思考、认识以及确立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在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语言的发展方面,隐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其中对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这给《老人与海》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怡当地认识小说中的隐喻?怎样才能对其特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对其中隐喻的正确翻译策略?这是本文将要探索的问题。
一、《老人与海》译本中隐喻的主要体现
海明威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对隐喻这一手法的使用屡见不鲜。通过隐喻,将一些抽象的意义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进而对小说深层意义的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隐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人公所体现的隐喻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将主人公桑地亚哥描绘成了一个拥有丰富经验、顽强毅力和斗志的形象,他是硬汉形象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捕鱼老人,尽管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幸和贫穷,但是他始终把捕鱼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尽管青春逝去,激情不再,但是他的坚韧却一直没有改变。在小说中,桑地亚哥的不幸命运与作者海明威的命运是非常相似的,作者借这样一个渔夫隐喻自己的曲折命运。桑地亚哥坚持捕鱼84天,却没有收获,这正暗示了海明威处境的艰难,而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则暗示着海明威进行文学创作的决心。
2.大海所体现的隐喻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老人之外,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大海,大海一方面给桑地亚哥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同时,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大海中,弱肉强食的原则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老人在捕捉猎物,另一方面,猎物也不断在迫害老人的生活,这和人生的舞台上所上演的情景是类似的。老人在大海上有时候勇往直前,有时候也漫无目的。这正如人生的旅程一样,有时候会目标明确,但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在经历过一系列的人生起伏后,最终将会找到最好的生存状态,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3.鲨鱼、马林鱼所体现的隐喻
在《老人与海》中,鲨鱼代表着邪恶与残暴,它天生是狡猾和贪婪的。小说通过对鲨鱼凶残的描述,去衬托主人公的不屈与坚韧。《老人与海》的结尾处,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旅行者把马林鱼的骨头当成是鲨鱼的骨头,通过这样的描写,对旅行者进行嘲讽,同时也是对当时很多人不辨是非的讽刺。除了鲨鱼之外,在小说中,马林鱼的象征意义也是比较丰富的,它既象征着追求与理想,又象征着对手与劲敌。在小说的最后,马林鱼的鱼骨被带回,这也是桑地亚哥荣耀与成功的重要象征。
二、《老人与海》译本中所体现的隐喻特征
在《老人与海》中,对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很多译者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翻译,那么在这些译本中,隐喻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冲突矛盾性
所谓隐喻的矛盾性,是指词语或句子的表面含义与语境或者是在逻辑本身问题上所体现的矛盾,它是语境和基本语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隐喻中,需要通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做出解释,因此至少会囊括两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往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很自然的会在语义上形成一种冲突。通过这种矛盾和不同,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相似点,这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隐喻中所蕴含的意义。在小说中,为了对事物的特殊特征以及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作出描绘,海明威将“temptations”诱惑)和“a gaff and a harpoon”(鱼钩和鱼叉)放在同一个句子内进行表达,这两个词是不同类别的,不仅在语义上形成了矛盾,而且在逻辑上也构成了一种冲突。
2.暂时性
所谓隐喻的暂时性特征,是指隐喻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富有一定的创造性,通过隐喻的表达,可以赋予一些词原本不具有的意义,从而使得很多字词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含义也更为丰富。例如在小说中,有这样的表达:“Theboy did not know whether yesterdays paper was a fiction.”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可以对这句话做出适当的理解。可以知道,这里的”fiction”是具有隐喻特征的,但是很多译文却没有充分翻译出其中的隐喻,仅仅是从字面进行理解和翻译。
3.不清晰性
隐喻意义的不清晰性,或者说是模糊性,是指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要从语境出发进行考虑,对隐喻意义的理解,需要将两个事物的相关特征进行一定的转移,但是喻体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因而想要对隐喻做出正确的理解,就需要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并且还要在喻体的眾多意义中选择最合适的那一个。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But they were the falsest thing in the sea.”针对”false”的翻译,由于其含义比较丰富,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结合上下文,张爱玲和张白桦分别将这个单词翻译为“最狡诈的”和“最虚伪的”,显然这两个译者对其中的含义都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知道,将其翻译成“最狡诈的”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可以知道,由于喻体含义的多样化,导致了其意义具有暂时性的特征,译者需要对这一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老人与海》译本中不同隐喻句的翻译策略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很多地方都有隐喻的出现,但是这些隐喻的具体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或是本体和喻体在原句中都有所体现,或是只有本体没有喻体,或是只有喻体没有本体。针对这些不同的隱喻情况,译者在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对翻译策略进行灵活的使用。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本体和喻体在原句中都有所体现
在原句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隐喻形式,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喻义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本体和喻体都在,因而,可以进行直译,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注释,既能够使译文保持简洁,同时,通过注释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另外,译者还可以将隐喻直接翻译成明喻,从而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其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总之,在本体和喻体都在原句中出现的情况下,对隐喻的翻译相对来说是比较方便的,译者进行操作时也更为容易。
2.原句中缺乏本体,只有喻体
有时候,在句子的表达中,也可能是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小说中,有一句话只出现了喻体“my treachery”,本体却没有出现,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译者都采用了意译法,对原作者的意图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因此.当隐喻句子缺乏本体只有喻体时.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让读者通过喻体,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寻找到其中的本体;也可以通过意译的方式,归纳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从而将隐喻中所包含的意思表现出来,方便读者理解。
3.原句中缺乏喻体,只有本体
缺乏喻体,只有本体则是另一种重要的隐喻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比喻句大多都是形容词、副词或者是动词隐喻,这种情况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也有所体现。比如“bracing him-self against the thwart”这句话中“bracing”是作为本体出现的,缺乏喻体,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大多直接进行了翻译,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缺乏喻体,只有本体的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尽量采用直译法,准确地翻译出其中最基本的含义,让读者通过翻译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喻体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有利于使原作的文化特征得到保留,让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同时也不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扰。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隐喻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隐喻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性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明威作为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在其小说的创作中,对隐喻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老人与海》作为其最后一部影响力巨大的著作,其中对隐喻的使用也是比较突出的。尽管隐喻的手法会给文学作品增色,但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想对隐喻的各个方面进行恰当的把握是非常有难度的。本文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对其中包含的隐喻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还对隐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这些基础上,为译者能够更好地进行隐喻翻译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根据隐喻句中包含本体和喻体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探讨,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对隐喻手法进行翻译时,可以借鉴这些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更符合原著,并且和读者的需求相符合。通过这些恰当的隐喻翻译,读者对《老人与海》的深层次内涵也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文捷,王苹.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意识—《老人与海》三译本对比心得[J].福建外语,2001(3).
[2]徐国丽,张白桦.从《老人与海》两个译本看隐喻及隐喻翻译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3]苏岚,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看《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隐喻再现[D].贵州大学,2007.
[4]余健明.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以《老人与海》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梁倩,范祥涛.认知取向的转喻翻译研究一以小说《老人与海》的汉译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任蓓蓓(1982-),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硕士,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