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颗粒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观察

2016-11-28 12:45陈向坚陈强董海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预防

陈向坚+陈强+董海英

【摘要】 目的:分析口服羚羊角颗粒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90例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急性发热患儿(体温≥38.5 ℃),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诊疗护理,治疗组加用羚羊角颗粒口服。对比两组患儿再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生率、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发作时的体温。结果:治疗组患儿再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惊厥发作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羊角颗粒对预防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发热患儿再次出现惊厥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羚羊角颗粒; 预防; 热性惊厥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4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8.078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既往称为高热惊厥,为儿童时期由发热所诱发的惊厥,在小儿惊厥原因中排第一位[1],至今尚未有完全统一的定义,目前在国内外得到的广泛共识为:年龄3个月~5岁,既往无热惊厥史的儿童发生的有热惊厥,惊厥发作时肛温在38 ℃以上,在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及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上,可临床诊断为热性惊厥。发热、惊厥、年龄是热性惊厥诊断的3个基本要点[2-3]。文献[4]统计显示,儿童期FS患病率为2%~5%,初次发生FS的年龄主要为6个月~3岁,18~22个月是发病高峰期。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在髓鞘形成过程中,神经元消亡过多,致突触联系不完善;(2)遗传易感性,FS患儿常有阳性家族史;(3)发热为触发因素,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者>70%,以病毒感染最多见[5]。FS病程与年龄密切相关,有自限性,绝大多数患儿5岁后不再发作,但FS仍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反复的惊厥发作或1次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过长仍有可能对中枢神经元造成损伤,甚至有后遗症的发生,每一次的FS发作均可给患儿和家长带来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及时有效的预防FS再发可以降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风险,并能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传统预防FS再发的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但因为顾虑此类药物的相应副作用或需长疗程应用,患儿家长通常拒绝使用,临床依从性欠佳,本文选取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急性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羚羊角颗粒口服预防FS的再次发作,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急性发热患儿(腋温≥38.5 ℃)90例,在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可导致惊厥的中枢器质性病变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上,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2.9±1.5)岁;上呼吸道感染31例,下呼吸道感染9例,肠道感染5例;中度发热(38.5 ℃~39.0 ℃)17例,高热(39.1 ℃~41.0 ℃)27例,超高热(41.3 ℃)1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者7例,白细胞正常者23例,白细胞减低者15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6个月~4.5岁,平均(2.7±1.6)岁;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3例,下呼吸道感染者7例,肠道感染者5例;中度发热19例,高热26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者6例,白细胞正常者25例,白细胞减低者14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发热程度、血常规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积极给予治疗原发病、退热等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羚羊角颗粒(吉林健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5 g/袋)口服,100 mg/(kg·次),2次/d,体温正常后24 h停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再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生率、发作次数及发作时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13.3%,对照组复发率达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者中在惊厥发作次数方面,治疗组患儿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再次出现惊厥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组别 复发 例(%) 发作次数(次) 发作时体温(℃)

治疗组(n=45) 6(13.3)* 1.7±0.7# 39.5±0.5

对照组(n=45) 16(35.6) 2.9±0.6 39.3±0.6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热性惊厥(F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也是儿科最常见急症之一,根据起病年龄、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和一次热程中的发作次数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其中单纯型约占70%[6]。多数患儿在1次热程中只发生1次FS,且在10 min内能自行缓解,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在1次热程中可反复惊厥发作或发作持续时间长,甚至发展为惊厥持续状态,造成严重后果,文献[7]研究表明,全面性惊厥发作持续20~30 min即可导致脑细胞代谢异常,持续时间大于1 h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出现后遗症可能性越大,重者导致死亡。主要病理生理有:(1)葡萄糖是维持脑部正常代谢的主要供能物质,而脑组织对葡萄糖及氧的储备极少,反复或长时间惊厥发作使脑部能量和氧消耗急剧增加,极易出现低血糖、缺氧,导致中枢神经元出现供能不足,随之ATP明显减少、细胞代谢异常、钠钾泵功能障碍,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增加,同时大量毒性产物产生,神经细胞凋亡,最终神经元出现不可逆性损伤。(2)缺氧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可造成脑部缺血,损伤程度进一步加剧,并可累及多系统,出现各系统相应并发症,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少尿、血尿、气促、心律失常、超高热等,甚至出现各脏器功能障碍,2%~10%患儿可最终发展为癫痫[8]。

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后再次因患病发热导致惊厥复发的发生率高,尤其在初次FS发作后的一年内,文献[9]报道复发率高达29%~55%。惊厥复发的高危因素有:(1)阳性家族史;(2)首次发病年龄小(<6个月);(3)首次发作时体温<38.5 ℃;(4)首次发作持续时间>10 min。因此,对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急性发热患儿需充分考虑可能有再次发生FS的风险,理应加以干预,预防再次出现FS。目前常用的方案包括间歇预防法和长期预防法,间歇预防法指在患儿发热开始即予地西泮口服,剂量为1 mg/(kg·d),分3次,连用2~3 d;间歇法无效者改用长期预防法,应用丙戊酸钠或苯巴比妥长期口服,疗程1~2年。部分家长排斥应用地西泮,绝大多数家长拒绝长期预防法,因此上述两种方案在临床上依从性极差。羚羊角颗粒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羚羊角,取自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含10余种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5种磷脂类成分,即脑磷脂、卵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还含有无机盐、角蛋白、磷酸钙等成分。主要药理作用有:(1)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镇静、安神作用;(2)解热作用;(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及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文献[11]认为,惊厥属惊风之范畴,病势急暴者属阳实,为急惊风,起病缓慢者属阴虚,为慢惊风,追其病因,有热、痰、惊、风、虚。羚羊角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息风、散血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于头痛眩晕、神昏痉厥、癫痫发狂、高热惊痫、子痫抽搐、小儿寒热惊痫等。有文献指出在病程越早期应用羚羊角颗粒,预防惊厥效果越佳,且临床及相关文献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报道。本文资料显示,治疗组患儿再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临床应用安全,家长接受程度高。以上均提示羚羊角颗粒口服预防有热性惊厥病史患儿再次出现惊厥临床效果满意,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建民.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治策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4):1856-1859.

[2]张海鸥,丁传刚.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4):4498-4499.

[3]郭虎,郑帼.热性惊厥处理指南解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6):467-468.

[4]李宁,陈言钊,周克英.儿童热性惊厥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1(2):176-179.

[5]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01.

[6]张月华,马秀伟.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1841-1844.

[7]黄月艳.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11,39(4):502-505.

[8]何文娟,谢辉.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81.

[9]袁萍,蒋莉.再谈热性惊厥预后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2):101-103.

[10]卢熀兴,李友宾,彭蕴茹.羚羊角解热抗惊厥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3):56-58.

[11]张静,陈静,任颖鸽.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6,37(2):253-255.

(收稿日期:2016-06-26)

猜你喜欢
预防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浅谈学校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浅谈发票腐败及其治理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