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晓童?孙建锋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教学阅读中朗读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充分地在阅读中学,在朗读中全面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言情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但是现在语文教学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朗读教学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难点,急需解决。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重要性
朗读就是用响亮又清晰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将文章读出来,也就是将书面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就包括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人们非常重视朗读的运用,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前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就是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但现在充斥耳膜的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声、课下学生的喧闹声,至于读书声,不但课下听不到,就是课堂上也快销声匿迹了,琅琅读书声已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了。新课标对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精辟的阐述,并对朗读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读字,就包含了朗读。语文教师该怎样扭转这种不良局面,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读的情况最容易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读作品的内涵。朗读者要通过朗读技巧和语调的变化,把文章中的人、物、事、情结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使人更容易理解。一篇文章,要有情感地朗读,反复读几遍,文章的意思也就清楚明白了,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要意。朗读是指眼睛、嘴巴、大脑共同运作,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朗读是语文教学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情,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学生要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读就要读得字字清晰响亮,不可以错一字,而且要句句有兴趣诵读,阅读要缓慢不要图快,字字清楚。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朗读中深深领会到它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现在不少中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但脑中储存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是寥寥无几,表达笨拙,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差,写一篇文章也非常吃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忽视了朗读这一必要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让大家有声朗读,有的要字字准确,有的则需要感情表达,每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相同的段落,让学生相互点评,相互找差距,学生会想尽办法迎头赶上,久而久之,班中自然形成竞读的氛围,朗读由强制性变为争先恐后性。通过朗读学生克服了胆怯自卑的心理,敢于面对别人的目光,自信心增强了,也感悟到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进入一个美妙的情境世界。学生文章读的多了就会深深感悟到文章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读入手,可以带动说与写。
三、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训练能力。
在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和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感情的表达,不能满足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需要。这时,学生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景而得,按“得”去朗读,读得有情感,读得有意境,读得欢快,读得舒畅。
总之,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会了学生朗读也就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让他们在读中了解,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抒发情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去思、去悟、去品,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就是要以阅读为目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就是大功一件!多朗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就一定能驾驭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张坤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浅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