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视域下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效性研究

2016-11-28 10:37于海燕黄文义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居民

于海燕 黄文义



社会融合视域下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效性研究

于海燕 黄文义

社会学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是影响社会融合的最大相关因子,因此在对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行理论建构后,社会融合可以作为机制运行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人口流入大省浙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理论建构在实践中对实现供给目标及改善供给绩效有效。但是供给机制这个动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若要有效运转,必须优先解决资源配套、利益均衡问题,同时以责任机制对供给主体营造压力,供给主体才会有动力进行供给,一旦开始供给才涉及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新居民 供给机制 社会融合

一、引言

2015年10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草案明确规定通过居住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其主旨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将流动人口固化为城市的新居民。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增进公众福利通过供给运行机制提供有形公共产品和无形公共服务的动态运行过程,通过动态的制度安排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予因为自由流动而产生的“新居民”这一群体以真正的名分,以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融合。因为新居民在常住地的社会融合微观上关系着新居民自身的发展,中观上关系着城市正常秩序的建立与维持,宏观上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本文将以新居民公共服务机制和社会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社会融合的实证模型,并利用SPSS16.0 和 AMOS20.0 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二、实证模型与评价指标

1.模型构建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本质是供给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具体动态运行过程中包括体现互动的决策机制、体现互补的效率机制、体现互联的协调机制与体现互制的公平与责任机制。

(1)基于动态过程的供给机制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具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层是整个供给机制运行的开始,供给主体政府根据决策博弈机制的运行结果决定提供服务的必要性、迫切性、层次性。生产层主要是通过效率机制、公平机制与协同机制实现新居民公共服务的精益生产。效率机制就是根据区域差异及不同供给领域选择有效率的组合。公平机制是在保证新居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及优质公共服务的梯度供给。协同机制是从资源协同、主体协同、流程协同、利益协同方面实现公共服务的无缝隙供给。绩效层是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的输出层,它通过制定标准、衡量偏差达到纠正偏差的目的,绩效层的责任机制通过控制监督使供给机制的运行始终围绕着新居民的需求。本文根据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逻辑理路,通过分解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动态过程,得出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协同机制、责任机制五个维度,认为这几个方面是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

(2)基于社会融合的供给绩效

社会融合作为一个与社会排斥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内涵是如何保证被排斥的社会群体享受正常的社会福利,获得必要的资源融入居住地。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与社会融合的逻辑关系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造成了新居民群体与户籍人口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对居住地的认同和归属。在人口调控的基调下,以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满足新居民的需求是实现其社会融合的现实路径,因此可以用社会融合衡量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运行情况,在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客观数据更新速度慢、开放程度弱的现实条件下,以社会融合作为测量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运行效果的标准不仅符合供给机制的运行目标而且在实践上更具操作性(如图2所示)。

社会融合的分类原则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基于 “社会子系统”原则进行分类,将社会融合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一种是基于“结构—行动者”原则分为制度、行为、心理三个维度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融合的分类多数是按照这两种分类原则设计社会融合框架结构,一是悦中山、李树茁根据社会融合的纵向层次提出 “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心理融合”三个维度(悦中山、李树茁,2012);二是陆淑珍、魏万青根据个人群体两个层面提出 “心理融合、文化适应、社会交往、经济适应”四个维度(陆淑珍,魏万青,2011)。本文仍然沿用这两类原则的分类,但是因为调查对象是新居民,因此本文对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仅仅针对个体层次,虽然沿用了“社会子系统”分类的名称,但内涵却不相同。经济融合的内涵是新居民的就业与收入情况,社区融合是新居民社会网络与社会参与情况,文化融合是新居民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情况,心理融合则是新居民身体、情绪、价值观的健康程度(如图3所示)。

图2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融合的逻辑关系

图3 社会融合维度分析

(3)实证模型构建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作为一个二阶因子结构,其中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协同机制、责任机制五个维度是一阶因子。决策机制通过提高新居民个体需求表达的能力及政府对需求的回应能力来制定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效率机制是用发展的眼光衡量公共服务类型和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各供给方式的优劣性进行对比,结合区域实际效率排列组合。公平机制是通过合理程序安排保证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无论在顶层设计还是在底层执行过程中都应该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协同机制解决的是复杂系统的整合问题,具体包括资源协同、主体协同、利益协同和流程协同。责任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压力激励,通过界定供给主体的责任,并对责任履行进行监控,将监控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总之,决策机制保证的是对新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协同机制保证的是公共服务的精益生产,责任机制保证的是全程控制。

社会融合作为一个二阶因子结构,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是一阶因子。经济融合是新居民在居住地的居住、就业和收入情况,经济融合是新居民立足居住地的基础,经济融合的程度制约其他融合的进度。文化融合包括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文化适应是新居民融入居住地的广度,主要指新居民是否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理念;身份认同是融入的深度,文化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最高形式。社区融合包括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新居民通过社会网络关系的重建,增强对居住城市的社会与文化认同;通过社会参与按照居住地城市的行为规则行事,社区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推进手段。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的内生机制,外显的身体健康情况、情绪、自我效能、乐观倾向都是新居民融入居住城市的心理资本,这些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互相作用形成新居民社会融合的内生机制。总之,经济融合是基础,心理融合是动力,社区融合是手段,文化融合结果。

在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及社会融合的二阶因子结构得到验证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与社会融合关系的假设模型(如图4所示)。在该模型中,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自变量,社会融合是因变量,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协同机制、责任机制是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细节变量,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区融合、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的细节变量,预期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社会融合具有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图4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与社会融合假设模型

2.评价指标

前文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社会融合视角测度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运行效果的合理性,但若要对此关系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证明必须设置能够进行直接观测出的观测变量。

目前学界并未有关于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观测指标的研究,因为“新居民”这一称谓不是由理论到实践过程产生的概念,而是实践影响理论而产生的概念。新居民的界定标准有三个维度:一是户籍非本地;二是稳定就业;三是稳定住所。本文在对新居民进行了界定之后基于供给的决策、生产、绩效三个核心环节设置了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五个潜在变量,并构建了潜在变量的观测指标(如表1示)。

表1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

社会融合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相互接触、相互竞争、相互冲突、相互适应的过程。从国际来看,美国学术界对社会融合的研究经历了熔炉论、多元文化及区隔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欧盟的社会融合强调文化多元,以机会平等为基础实现融合,并成立专门的社会融合部门即社会融合司,负责融合政策的制定和社会融合管理事务。中国的社会融合研究与欧盟的社会融合理念接近。马西恒提出了新二元关系说,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马西恒,2001)。张文宏、雷开春提出了融合递进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各个层面是递进关系(张文宏、雷开春,2008)。因为新居民本就包含在流动人口中,所以可以借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成果,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置了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这四个潜在变量(如表2所示)。经济层面对应经济融合,根据就业和收入设置观测变量;社会层面对应社区融合,根据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设置观测变量;文化层面对应文化融合,根据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设置观测变量;心理层面对应心理融合,根据SCL-90自我健康评估指标衡量新居民身、心、灵的全面健康情况。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最高层次,在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身心健康。

三、数据获取

1.调查方式与样本确定

因为研究假设模型的验证与修正需要大量客观数据的支持,因此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所需数据资料。调查区域设定在浙江省温州、宁波、嘉兴三地,之所以选择浙江省作为调查区域,是因为浙江省是我国第二大人口流入省份,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其新居民分布比较集中,同时浙江省在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探索较早,具有完备的新居民公共服务与管理组织架构。选择温州、宁波、嘉兴三地调查的原因在于温州和宁波是浙江省新居民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嘉兴的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浙江创新模式的代表。调查样本量的设定取决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要求,结构方程模型要求待估参数与样本比例保持在1:5到1:10之间,本文结构方程的待估参数为46个,因此样本量要求在230-460之间,从问卷回收的有效率来看,样本量能够满足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的需要。

表2 社会融合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表

2.问卷发放与回收

为提高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一是在进行正式的大规模调查之前对温州、宁波、嘉兴三地新居民服务管理部门进行走访,根据基层服务部门的意见调整问卷问项,如公平机制中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项就是基层服务部门在积分落户中反应比较突出的问题。二是对问卷进行预测试, 2014年11月在温州市龙湾区(高新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进行了预测试,。通过对问卷进行克隆巴赫系数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修订,在修订的基础上于2015年11月开展大规模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11~12月。为保证调查者对调查问项的理解程度,要求被调查者在当地必须是有稳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且在当地居住时间为2年以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430份,回收420 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413 份。

四、量表检验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指的是对调查问卷是否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表示,要求克朗巴哈系数在0.6以上,供给机制部分各维度即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协同机制、责任机制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6以上,供给机制部分整体的克朗巴哈系数亦在0.6以上,表明该部分的信度较好。社会融合部分各维度即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6以上,社会融合部分整体的克朗巴哈系数亦在0.6以上,表明该部分的信度较好。

2.效度分析

本文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效度。首先对供给机制部分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29,近似卡方值为5206.194,相伴概率P值为0.000,表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检验问卷效度。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供给机制部分调查数据一共提取到5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0.129%、16.732%、16.070%、12.916%和12.63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8.485%,表明这5个公因子代表了该部分19个题目的大部分信息。供给机制各维度题目的最大载荷值均集中于某一公因子上,且分别占有一列,与供给机制部分的设想一致,表明该部分的效度较好。供给机制部分调查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从各题目对相应纬度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适配度指标值可以看出,该部分的效度较好。

表3 供给机制部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

表4 供给机制部分验证性因子分析适配度指标值

其次对社会融合部分分别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该部分的效度。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38,近似卡方值为10348.381,相伴概率P值为0.000,表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检验问卷效度。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融合部分调查数据一共提取到4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890%、17.637%、16.407%和12.43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367%,表明这4个公因子代表了该部分26个题目的大部分信息。社会融合部分各维度题目的最大载荷值均集中于某一公因子上,且分别占有一列,与社会融合部分的设想一致,表明该部分的效度较好。

社会融合部分调查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及表6所示,从每个题目对相应纬度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适配度指标值可以看出,该部分的效度较好。

表5 社会融合部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

表6 社会融合部分验证性因子分析适配度指标值

五、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

1.模型分析

从图4和表7中结果可以看出,供给机制对社会融合的回归系数为0.637,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供给机制对社会融合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适配度指标中,除NFI、RFI略低于理想值外,其它指标均在理想值以上,表明模型的适配度较好。

图4 模型分析结果

项目χ2/dfNFIRFIIFITLICFIRMRRMSEA理想值≤5 0≥0 90≥0 90≥0 90≥0 90≥0 90≤0 08≤0 10结果值2 1940 8760 8690 9280 9240 9280 0450 054

2.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是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供给绩效的改善有正向作用。

路径选择的前提是能够实现目标或对促进目标实现有效,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包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拉动内需、推进人的城镇化等,但这些目标都必须以新居民对城市有归属感为前提,也就是说新居民只有从经济、文化、社区、心理各个层面真正融入城市,才会有长期居留的意愿,才能完成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战略对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提出的目标。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图2显示,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社会融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4,这说明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新居民实现社会融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社会融合的优选路径,当然也就是实现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的优选路径。将供给机制分为三层,决策层对应决策机制,生产层对应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及协同机制,绩效层对应责任机制,这种理论建构在实践中对实现供给目标及改善供给绩效是有效的。

二是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

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的 5个影响因素在供给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图4显示,协同机制对供给绩效重要程度最高,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51;其次为责任机制,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4;然后为公平机制,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1;再次为决策机制,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0;最后是效率机制,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4。这说明供给机制这个动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运行中,方法和工具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机制若要有效运转,必须优先解决资源配套、利益均衡问题,同时以责任机制对主体营造压力,供给主体才会有动力进行供给,一旦开始供给才涉及如何决策、如何提高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社会融合的 4 个构成因素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文化融合对社会融合的重要程度最高,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7;其次为经济融合,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5,然后为社区融合,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1;最后是心理融合,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8。2013年国家卫计委在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的专题调查结果与本文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将社会融合分为经济立足、社会接纳、文化交融、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在社会融合分指数的得分中,文化交融为67.6分,身份认同为62.2分,经济立足为65.3分,社会接纳为58.2分,这一结论与本文分析结果相吻合。简而言之,文化融合是最高程度的融合,因此重要程度最强,经济融合是所有融合的保障,因此重要程度次之,社区融合是社会融合落实的具体方法,心理融合作为个人层面心理资本的反应,影响力自然最弱。

[1]马西恒:《敦睦他者: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形态的探索性研究——对上海Y社区的个案考察》,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2]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3]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北京:《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5期。

[4]悦中山、李树茁等:《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建构与实证分析》,西安:《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

黄文义,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广州 510632

[责任编辑 左晓斯]

*本文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批准号12&ZD060)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2ZBA04)部分研究成果。

C916

A

1000-114X(2016)06-0196-10

于海燕,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浙江温州 130000;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供给居民
公共服务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