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2016-11-28 02:21罗新芳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双导师双导师制师范生

罗新芳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罗新芳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摘要: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及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为全日制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设立校内(理论型)和校外(实践型)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这种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满足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寻求可行的路径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学程;贯通;师范生;双导师;培养模式;研究

传统师范教育由师范院校或职业院校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任务,学校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培养与培训则显得相对薄弱。课程实施主要靠院校教师来完成,“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对中小学校社区环境、内部运作和教学实践的了解,对中小学的各种新变化、新需求缺乏切身感受和深入真实情景的研究,对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缺乏有效的指导。”[1]所有这些导致师范生从教能力的欠缺,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初任教师对教师身份不适应、教学技能水平不高、工作上有无力感。职业技能水平与职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满足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侧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势在必行。

一、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

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及可持续发展为本位,校内理论指导教师指导师范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化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与学生一起深入教学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以实践来印证教育教学理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见习、专题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研,集中讲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示范等形式,主要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技能与技巧,获得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组织、班队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等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校内理论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分工协作、互换角色授课,合作探讨、交互体验,促进专业成长。

二、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强化实践环节,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学习。”[2]其实施具体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率。

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之初到毕业离校,整个学习期间总有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时时刻刻对学生耳提面命,以自身经历点醒他们,以当前学校的用人原则要求他们,对他们提出全面、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指导。这种来源于活生生现实的说服力,是其他任何课程的任课教师所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身教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创新中学。”在生动的原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学习热情必将转化成明天的工作激情。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后,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对教育类课程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增强。

(二)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提高其办学活力。

“双导师制”让学校开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重新梳理、整合、调适,更切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双导师制”的核心是定岗置换教学,作为“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来说,反逼教师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变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花更多功夫和精力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以便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双导师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学生的不足,也指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无疑是对“教”与“学”双方都是有益的推动。

“双导师制”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原生态的中小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实践场地,中小学校的职业精英就是他们的教师,学生转益多师,教学资源多元,使办学更有活力。

(三)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将师范生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

“双导师制”中把大学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这三者的职前与职后相衔接,职后与专业化、一体化相连接,共同构成了将大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连为一体、将师范生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将实现师范生进步与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融为一炉、将大学与中小学发展系为一体,最终搭建起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平台。无论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都能够构建一支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打破了高职院校教育类课程师资构成中以理论老师为主甚至只有理论老师的局面,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实践基地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学校的育人功能。通过高校导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的实践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捷径。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助于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未来的教师而言,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教书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也是提高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课题组对实施“全学程贯通一体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研,调研显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各参与方重视不够、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管理一体的工作机构、高职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匮乏、高校理论导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沟通融合较难、“双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保证“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解决路径:

(一)“双导师制”各参与方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

首先,承担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应给予“双导师制”足够的重视,重视不仅应体现在办学投入上,而且也应体现在对“双导师”实施中各环节的过程性管理上;其次,作为发挥作用主体作用的双导师要从观念上认同,并应对自身的职责拥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再次,受教的学生也应对“双导师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对职业定位与职业能力发展有一定的规划。

高职院校应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传统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和教育调研等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时间上应贯穿于大学三年,在空间上应将校内、校外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成立“双导师制”管理工作机构。

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施细则,规范教师教育责任主体的行为。地方高校的直属行政部门,如省教育厅,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适合地方的双导师制的有关规章制度或条例,作为统筹实施双导师制的依据;各高职院校及其所在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根据合作情况及当地的教育情况制定区域合作规划条例,保证合作的顺利实施。

政府层面,应成立“厅—市—县—乡”上下一体化的“双导师制”行政管理机构,促进管理的全局性、一体性;就各高职院校,要成立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导师的遴选、聘任、培养、分配、评价以及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等的沟通工作,并从课程改革的全局高度,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保证“双导师制”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从中小学来看,应建立“双导师制”工作委员会,负责师范生的实践指导及本校实践导师的管理。

(三)组建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化、融合化的导师队伍,加强对“双导师”工作的评估与监督。

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师精英队伍。要重视导师队伍遴选,以名师培育工程和省级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探索建立“双导师”专家库和教育资源精品库;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导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对导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要为导师间沟通交流提供平台,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要交互式融合,避免理论和实践人为性割裂。

切实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是保证“双导师制”施行质量的必要条件,对导师的绩效考核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赏罚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发挥“双导师制”的理想作用。成立省内的教育专家,各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等组建一个“双导师”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委员会成员,对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等方面的提供多样的评价视角。另外,高校应针对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在科研项目合作上有倾斜、提供适当的交通补贴等;要杜绝校外实践导师终身制,免检免审核的状况,每两年或三年重新认定上岗资质。

(四)建立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做好“双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要与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和教育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彼此之间对教育实践实行合作管理模式,与中小学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结成“学习共同体”。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派出专家、学者参与到基地学校的学校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等工作中,使高校与小学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把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中小学的一项工作任务,必要时可以与评选优秀学校、评选示范性学校挂钩。

创建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实践能力的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要结合理论教学创设校内实训环境,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日后就业的特殊性,做到校内实训有针对性、启发性、目的性;校外实践基地,要能够为培养对象提供实际锻炼机会,让本校师范学生有机会走入中小学,感悟新的教学理念,体会教学历程,积累教学经验,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虎林.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改进——以西北师范大学经验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4):90 - 94.

[2]王宇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J].网络科技时代,2007,(03):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02-02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研究与实践——以开设有师范专业的高职院校为例(2015-JSJYYB-19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新芳(1966—),女,汉族,河南正阳人,本科学历,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双导师双导师制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